标签:
胡腾舞西域风情惠世天工北齐黄釉扁壶酒文化 |
分类: 看展 |
其形状显然是仿照了西域皮囊壶。在壶腹两面,模印着同样的“胡腾舞”图,画面的中央是一舞蹈者,头戴尖顶帽,身穿窄袖翻领长衫,腰系宽带,衣襟掖在腰间,足套长统靴,正回首、摇臂、扭胯、提膝,做扭动踢踏舞蹈状。其右侧立二人,一人执钹,一人弹琵琶。左侧一人吹横笛,一人击掌伴唱。五人均深目高鼻,著胡服,显系西域胡人。据专家考证,该图表现的是西域"胡腾舞"。

在中原地区,几乎所有的酒器都是正圆体或方体,这两种造型制造方便。但是马背民族和与骆驼为伴的人们,所用酒器却多为扁体,这是为了携带方便的缘故。在1957年西安市唐墓出土的三彩骆驼俑上,所驮两件酒器都是扁体的,而左侧的小扁壶与上述北齐釉陶扁壶一模一样。具有西域风情的扁壶在中原地区出现,正是丝绸之路东、西交流的物证。而墓主范粹生前曾为凉州刺史,辖地正是中原与西域的交通枢纽,他喜欢使用扁壶,也是不足为怪。据知,美国纽约的赫曼(Hartman)伉俪也收藏有这样一件釉陶扁壶,图案与安阳出土的四件扁壶相同。
胡腾舞是从西域传入中原的一种男子独舞,流行于北朝至唐代,当时深得中原贵族赏识,风靡一时。其特点是既雄健迅急、刚毅奔放,又柔软潇洒、诙谐有趣。主要舞蹈动作包括勾手搅袖,摆首扭胯,提膝腾跳,以腿脚功夫见长。唐诗描述“胡腾舞”说:“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织成番帽虚顶尖,细毡胡衫双袖小。”“桐布轻衫前后,葡萄长带一边垂。帐前跪作本首语,拾襟搅袖为君舞。”“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软满灯前。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李端《胡腾儿》、刘言诗《王中丞宅夜观胡腾舞》)


苏思晟壁画墓,在西安市东郊经五路,成于唐天宝四年(745),1952年发掘。
墓内壁画有“四神”、男侍、侍女、“胡腾舞图”等。此二幅来自“胡腾舞图”,为舞者两侧的乐队。上图为左侧六人,前排三人分持琵琶、笙和钹,后排三人,一指挥,一横笛,一击拍板。下图为右侧五人,前排三人跽坐,分持竖笛、七弦琴和箜篌,后排二立者,一吹排箫,一为乐队指挥。人物形象写实生动,神情刻画入微,线条奔放流动,是一幅盛唐风俗画的精品。
此舞乐图为该窟南壁《观无量寿经变图》的局部。图中乐队于殿两旁一字排开,席地而坐,各人手中拿着乐器,有腰鼓、排箫、拍板、横笛、竖笛、海螺、筚茸、笙及琵琶等。中间一舞伎将腰鼓系在胸前,双臂外展,撒开十指,抬左腿作击鼓跳跃之姿,身上飘带随风起舞,
回转飘动。鸟身人面的迦陵频伽鸟拨奏五弦,在一旁助乐应和。舞乐相互呼应,气氛热烈而庄严,声调华丽绚烂,线条圆润流畅,构图丰满典雅,反映了作者高超的画技。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