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江南木客
江南木客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391
  • 关注人气:2,27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且看宋人如何“行香”

(2012-10-30 21:17:02)
标签:

番王礼佛图

磁州窑行炉

宋人行香

行香礼佛

南宋官窑博物馆

分类: 看展


且看宋人如何“行香”
   

                                                   (番王礼佛图 局部)

     香为佛使。

     寺庙中袅袅升起的香烟,凝结着信徒的虔诚。

        佛家与焚香有关的另一种修持为经行,即手捧香炉围着佛像绕行三圈、七圈或更多,谓之行香

     藏于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的宋代名画《番王礼佛图》中,我们就可以看到“经行”的场景。上图右边人物所捧的器物就是“行香”的道具——行炉。

 

    且看宋人如何“行香”

 

   行炉的基本造型上部为圆形宽平口沿,中为圆形直腹,下为喇叭形长足,整体稳重端庄。

    不少参观者也许会认为这是古带的灯具,其实它是礼佛时焚香所用的香炉,因为这种香炉既可以放置在原地使用,也可以手持行走使用,故称为行炉。

 

且看宋人如何“行香”

 

  磁州窑的行炉是佛事香炉中逐步演化来的一个造型,最早的香炉为鹊尾炉。《法苑珠林》载香炉有柄者曰鹊尾炉。鹊尾炉的造型源于西亚,后由印度传人中亚。国内的鹊尾炉最早见于甘肃永靖县炳灵寺69窟西秦壁画中。南北朝的造像中常见这种器物,甘肃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中礼佛供养人也多执此器。到宋辽金时期仍沿用此名,如北宋苏轼就有夹道青烟鹊尾炉的诗句。

    现存出土及传世的鹊尾炉较少,并且多数为铜架或银架,如河南洛阳龙门唐代神会塔基所出鎏金铜鹊尾炉、保利艺术博物馆所藏唐代铜鹊尾炉、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富出土的唐代银鹊尾炉等,而通体用纯金制成的仅见廊坊固安一例。唐代皮日休有诗赞曰:鹊尾金炉一世焚

 

且看宋人如何“行香”

  

    在安西榆林窟发现的五代壁画《曹义金行香像》中,曹手中所持的金属鹊尾炉,炉身的形制和观台磁州窑北宋早期流行的行炉极为相似。在《番王礼佛图》中,绘中国周边少数民族酋长、番王朝拜佛像的场景,其中一人手捧行炉,与磁州窑出土行炉几乎一模一样。说明在北宋时期,随着陶瓷业的兴起,行香所用的鹊尾炉也由金属器演变成瓷器,且炉身不再有执柄。因瓷器成本低,很多以前只有王公贵族或特殊人物和特别场合使用的器皿,也普及到了民间。至于陶瓷行炉不再有柄的原因,应该是瓷器本身没有金属那样的快导热性能,所以变成了手执的行香炉。在观台磁州窑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行炉,反映了当时社会焚香礼佛的盛行。

 

    北宋的行炉造型基本一致,不同的是釉色和纹饰。釉色上分白釉、棕黄釉和黑釉;纹饰上有点绿斑,草叶纹、珍珠地和剔划花装饰等等。

 

且看宋人如何“行香”

 

  白釉绿斑行炉,通体施白釉,沿面上有绿斑装饰。白釉绿斑的装饰技法是在施过白化妆土的器坯上点几点绿斑,再罩透明釉入窑高温烧制,这种氧化铜绿斑点在高温下会熔流,在白釉上就会出现深浅不同的鲜艳绿斑片,使制品的釉色更加好看。

 

                 且看宋人如何“行香”

 

  白地褐彩草叶纹行炉,白地满釉,沿面上用褐色的釉料绘有5组草叶纹。这是在磁州窑化妆白瓷上施透明釉以后,再用毛笔蘸上浓稠的褐彩料绘上纹饰,有草叶纹,也有麦穗纹或放射形纹等等,高温烧成以后,花纹凸出,有挡手之感(也有少数是在釉下的)。这可能是磁州窑最早利用毛笔绘画的纹饰,是白地黑花装饰技法的发端。 (上述文字选自网络,略有改动。作者一时没有查找到,抱歉。)

  
且看宋人如何“行香”

 

    “如来妙色身,世间无与等。。。”伴随着《行香梵》的唱喏,行炉从宋代走到了今天。静谧质朴的行炉上,似乎还带着淡淡的佛香,引领着人们继续追寻那不曾逝去的信仰。

                                                             ——张必萱《无处不生香》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