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墓志精品——《赵谧墓志》拓片欣赏

标签:
赵县北魏墓志墓志精品《魏书》赵谧墓志北魏书法 |
分类: 收藏 |
大魏故持节龙骧将军定州刺史赵郡赵谧墓志铭
远源洪烋,与赢分流。族兴夏商,锡氏隆周。曰维汉魏,名哲继进。行义则恭,履仁必信。笃生君侯,体苞玉润。文以表华,质以居镇。含素育志,非道弗崇。声贞琁响,迹馥兰风。贵闲养朴,去竞违丰。形屈百里,情寄丘中。报善芒昧,仁寿多褰。辞光白日,掩驾松山。深灯灭彩,垄草将繁。德仪永往,清尘空传。
魏景明二年岁次辛巳十月壬戌朔廿四日乙酉造
此墓志铭甚为简括,赵谧卒之岁月、年寿、历官、祖考至妻若子,诸“繁文缛节”之弁言皆略也,其官位、郡邑、姓氏、讳字,则著之于首题。古人简而要、不事铺张之文风,可为吾曹法之。以首题之“持节、龙骧将军、定州刺史”诸官位而言,愚以为此乃朝廷赠假之官位,其生前之官位则逊之。赵谧卒后,朝廷追美,下诏赠之,哀荣也。是志为竖长式,予人别开生面之感,颇有古风。盖墓志滥觞于东汉,兴于魏晋南北朝,至北魏中后期,铭辞前多置弁言,志石多呈方式、且志盖相合,遂成定例。
墓志主人赵谧,惜乎《魏书》《北史》列传皆不载,故其事功不可考而知也。铭辞为四言六韵七章,韵语高古,词理高华,颇尔雅可诵。首句云:“远源洪烋,与嬴分流”,言其氏族所出,渊源有自,肇始于古帝少皞氏之嬴姓。品藻其平生德操之“含素育志,非道弗崇”句,于今人立品、立德,犹可借镜。是志文字别体殊多,尤以铭辞第一行之“嬴”“族”,第六行之“报”,极为罕见,或仅为此志所独有。第一行“族兴夏商”之“商”字,借用“啇”字,殊为不妥。商、啇不通假。啇,音释,和也;音嫡,本也。南北朝碑志石刻多有是病,别字之多,尤以北朝为甚,不知凡几。《颜氏家训》云:“北朝丧乱之余,书迹鄙陋,加以专辄造字,猥拙甚于江南。”故是志之别字,不足为怪矣。
北魏书法,蔚为大观,或碑、或志、或摩崖、或造像记,俱以托石而寿,为真书之冠冕。晚清以降,学真书者,多祖习之。细审此拓,契刻精细,沟道深刻,字口分明,如同初制。书法契刻,俱堪颉颃。其书法方严峻整,无犷野拘滞之习。笔画爽朗,法度森严,神采奕奕,非善豪翰之士而不能为之,诚盛魏之正宗也。通篇观之,首尾呼应,铭辞与志石相宜,有“量石裁文”之妙,章法之和谐谨严,为墓志所鲜见也。界格之故,行列分明,然字间亦有柴池参差之美。余素喜金石书法,得此初拓,物聚所好,洵乎有墨缘也。展玩之次,对其赞赏不置。是拓之流传,俾有助于临池者多矣哉!岁次癸未四月十五日,识于倦鹤斋。
补记:近读丛文俊先生所撰《北魏〈赵谧墓志〉考》一文(《中国书法》甲申年第十一期),知墓主为赵修之父。先生学识淹博,治学严谨,考据精详,嘉惠后学匪浅。先生对拙文《北魏〈赵谧墓志〉跋》(《文物春秋》癸未年第六期)予以肯定。余撰拙文时,正值“非典”疫疬肆威,尝率尔翻检史书。今再细检《魏书》,方知墓志铭文为高聪所撰。《魏书·列传》高聪本传:“赵修嬖幸,聪深朋附。及诏追赠修父,聪为碑文,出入同载,观视碑石。”“正光元年夏卒,年六十九。”《赵谧墓志》造于景明二年,于此可知铭文为高聪五十岁时作。高聪学涉坟典,文藻富赡,以才尚为锐情文学﹑才兼文武之孝文帝所知赏,而名位显著。《魏书·高聪传》:“景明三年十月,世宗幸邺,还于河内怀界,帝亲射矢一里五十余步。侍中高显等奏,请勒铭射宫。遂刊铭于射所,聪为之词。”《魏书·常景传》:“世宗季舅高显卒,其兄右仆射肇私托景及尚书邢峦、并州刺史高聪、通直郎徐纥各作碑铭,并以呈御。”高聪本传又载:“聪所作文笔二十卷,别有集。”可见其为当时才秀也。故高聪所撰《赵谧墓志铭》,可补《全后魏文》之阙如。高聪与赵修交谊甚笃,铭文之书丹或不假他人之手,为其亲自所为。初拓本经宿儒硕士杨鲁安先生品题,等于球璧矣。甲申十一月十五日又记。
又,“于京师为制碑铭”一语,意味着赵谧的碑志可能出自上层文士之手。《北史·高聪传》称:“宣武亲政,除给事黄门侍郎,后加散骑常侍。……赵修嬖幸,聪深朋附。及诏追赠修父,聪为碑文,出入同载,观视碑石。”则高聪应该是作文之人。目前墓碑已佚,此志就更显珍贵了。不过,尽管出自名人之手,又精工制作,该志文字还是有些错误,如“仁寿多褰”中的“褰”本义为套裤,引申而有撩起、缩叠之意,与上下文意不合,愚意应作“蹇”,困苦之意也。
有人认为“制”即撰文兼书丹,并由此推论高聪是此志的书丹者。但是,从《北史·刘昶传》所记太和十七年(493年)“帝因以所制文笔示之”一事及上引赵修传文来看,这一结论的基础其实十分脆弱,因而也是不足凭信的。(赵生泉 史瑞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