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抗战土纸本:曹禺改编的《家》

(2011-03-30 08:00:01)
标签:

巴金

曹禺

《家》

抗战

土纸本

最早版本

国统区

抗战土纸本:曹禺改编的《家》


    曹禺改编的话剧《家》,文化生活出版社民国三十一年十二月渝一版。这应该是曹禺改编的《家》的最早版本,又是土纸本,本人认为应该有着一份特殊的版本价值。书有多页破损,但基本不影响阅读。

    “土纸本实价国币二十五元,白报纸本实价国币五十元。”比上一年(1941年)出版的《北京人》价格高了四倍,抗战时期国统区的第二次物价波动就从这一年开始。


抗战土纸本:曹禺改编的《家》


    曹禺的四幕话剧《家》,是他为中国剧坛奉献的一部力作,是继《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之后的第五部经典。但许多论者往往对《家》略而不提,原因可能是,《家》是一部改编之作。
    其实,对于改编之作,也要分两类看。一类确实是“剪刀加浆糊式”的改编,这类改编,改编者没有或较少有自己的人生体验,它只是将小说或长篇叙事诗原著,用戏剧的形式表达出来。这类改编,往往昙花一现。典型的一例是抗战时期吴天改编的《家》。这个戏从1941年春节,在上海辣斐花园剧场上演,竟一直“热了”近三个月,客满了176场,是上海剧艺社职业演员最上座的戏。当年导演胡先生有一个生动的描述:

  “这个改编本‘在情节编排上’更接近于原著,或者说,他从一个编剧的角度,筛选地保留了原著中最具感染力的情节和最具戏剧性的场面,并基本按原著的分章时序把它们加以贯串,因而也可以说吴天是把小说按话剧的舞台予以了‘剧本化’,让观众坐在剧场里看巴金的小说《家》,直接感受巴金原著的美,为之激动、流泪、神伤……”这大概是吴天的《家》之所以轰动一时的第一个原因。吴天《家》轰动一时的第二个原因是表、导演艺术家成功的二度创造。也正如胡先生所指出的:当时参加《家》演出的演员、导演,不少人就来自那个《家》那样的家庭,或与那样的“家”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系。排戏时,演员们完全自发地把那样一个“家”的生活风尚、习惯、礼数都很自然地带到了舞台行为中。自然,一切也就再现得很真实……

  然而,当这些特定的条件消失之后,吴天的《家》很快就消失在舞台上。根本原因是改编文本本身缺乏改编者独特的人生体验和生命感悟。

  在小说《家》的改编史上,只有曹禺改编的《家》才真正地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它不是匠艺式的改编,而是一种真正创造性的改编。剧作家以自己的生活体验、人生感受和艺术才华创造性地改编了原著,其成就丝毫不亚于创作一部作品。

抗战土纸本:曹禺改编的《家》

   曹禺本人曾经谦逊地说过,《家》这个剧本不大忠实于原著,他觉得这一点是对不起原作者的。《家》的改编是在一九四○年开始的。他和巴金是好朋友,他喜欢巴金的小说,所以决定将他的小说改编成剧本。改编,他觉得剧本在体裁上是和小说不同的,剧本有较多的限制,不可能把小说中所有的人物、事件、场面完全写到剧本中来,只能写下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他读巴金小说《家》的时候,引起思想上共鸣的是对封建婚姻的反抗。当时在生活中对这些问题有许多感受,所以在改编《家》时就以觉新、瑞珏、梅小姐三个人物的关系作为剧本的主要线索,而小说中描写觉慧的部分,他和许多朋友的进步活动都适当地删去了。觉慧的朋友张惠如等人都没有出场。小说中兵变和学潮的描写,在剧本中也是作为背景来处理的。因此《家》原著着重描写觉慧这个人物对封建家庭的反抗,写他的革命热情;而剧本《家》着重突出反封建婚姻的这一方面,描写觉新、瑞珏和梅小姐这三个善良的青年在婚姻上的不幸。改编《家》时没有把小说中所有的人物、事件都写在剧本里,没有写觉慧和他的朋友们的进步活动,除了因为考虑到戏剧体裁上的特点之外,也是因为对这些生活不熟悉。


    在桂林,巴金读完曹禺《家》手稿后评价说:“他写出了他所有的爱和痛苦,那些充满激情的优美的台词,是他心底深处流淌出来的。那里面有他的家,有他的恨,有他的眼泪,有他的灵魂的呼号,他为自己的真实感情而奋斗。”他充分肯定了曹禺改编的《家》具有独立的生命。作为小说《家》的创作者,巴金对改编的《家》的见解比任何人的任何文章都更具有说服力。


    当然,像曹禺的《雷雨》、《日出》、《原野》、《蜕变》、《北京人》问世后总有争议一样,对于话剧《家》的评价,围绕演出也出现了许多不同的意见。戏剧界著名人士田汉、周钢鸣、孟超等人均曾撰文给予严厉批评,他们认为曹禺改编的《家》“在剧作的本身上,对反封建问题有着严重的错误见解”,“不过是对于封建家庭各种景象的一个陈列,客观上与其是对旧家庭制度直面的控诉,不如是满足了市民层对旧家庭怀旧的感情。”从理论上否定《家》影响最大的还是诗人、文艺批评家何其芳写的《关于〈家〉》。

 

    不过,用“社会学”的观点生搬硬套复杂的创作现象,是同实际生活、同作品、同演出的实际状况相违背的。社会生活本身是无比丰富广阔的,创作题材也应该是多种多样。即使是改编,改编者所截取的生活面也可以而且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他必须是熟悉什么、感受什么,写什么,这样的作品才可能具有生命力。曹禺不熟悉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对这方面的生活没有真切的感受。如果硬要他写“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必然会弄巧成拙。
    当然,对曹禺改编的《家》的误读、误导,还仅仅是评论家个人的失误,它还是一种社会思想、文艺思潮的反映。

    曹禺改编的《家》问世后演出的盛况,反证了话剧《家》的艺术生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