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的参观者中固然有不少是专家、行家、资深的研究人员和爱好者,但毫无疑问,更多的是普通观众。由于普通观众受文化水平、专业素养等方面的限制,博物馆的展陈如果不为他们做一些更为细致的服务工作,普通观众参观博物馆的收效就会降得很低,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也就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
这里,我站在一个博物馆普通游客的角度,向上海博物馆提几条建议。
一、能不能給一些青铜器名注上拼音?
博物馆展出的一些展品名称往往特别难读,青铜器器名更是陌生。父母带小孩参观时,往往读错音,小孩如果记住了,那将以讹传讹。父母因为不会读,小孩在问这叫什么啊时,父母往往非常尴尬,就会悄悄拉走小孩。这种情况男女恋人中也很常见。也有一些游客,看一眼器型后,也看一遍器名,结果迅速“逃走”。这样,就不利于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发挥了。因此,以下一些青铜器常用器名,笔者就建议注上拼音,最好还要标上同音常见字,以便让不会拼音的朋友准确读出器名。
鬲(lì,音历) 甗(yǎn,音演)
斝(jiǎ,音甲) 觚(gū,音姑)
觯(zhì,音志)
兕觥(sìgōng,音四公) 卣(yǒu,音有)
盉(hé,音和)
罍 (léi,音雷 ) 匜(yí,音仪)
瓿(bù音不)
簋(guǐ,音轨)
铜器铭文作“毁”,
簠(fǔ, 音甫) 古书里写作“胡”或“瑚”。
盨(xū,
音须)
敦(duì,音对)
编铙 (náo音挠) 钺(yuè
音越)
其中“敦”字为易错字,在作“古代盛黍稷的器具”解时,读
敦(duì,音对) 。
二、说明牌内容能不能再丰富一点?
博物馆当然是用“文物”说话的地方,但是如果不给文物做一番恰当的介绍,普通观众还是会读不懂文物神秘深奥的“语言”。文物说明牌上除器物名、年代等内容外,最好还要有器物特征,出土地点或传承经历、捐献者姓名等。上博一些极为特殊展品是这样做的。
丰富的说明牌内容应当不至于干扰专家们的观赏研究,对普通观众确是一个不错的学习机会。
另:博物馆的器物说明牌上外文更是简单,甚至一些说明牌只有中文没有外文,这不利于外国朋友学习。外文也最好不要只有英文一种。上海要真正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就应该把工作做到细微之处。
三、部分介绍性文字可不可以和展柜平排?
我注意观察过,大部分游客一进展厅,都是直奔展品而去的,墙上的那些介绍性文字根本没有引起他们的注意,如果把这部分文字移至与展柜平排,他们就不可能视而不见了。
四、博物馆的自取资料能不能再丰富一点,印刷也更为精美一些?
当然,这就增加了博物馆的开支。博物馆是公益事业,最大限度地为公众服务是博物馆的职责之一。这一部分开支,可以在博物馆衍生产品的开发上“赚”一部分回来。
五、博物馆的衍生产品还应该更丰富点。
听说,国外许多博物馆的衍生产品相当丰富,观众购买博物馆的衍生产品十分普遍。上博的衍生产品比以前丰富了,但产品的档次还不够丰富,不能满足各种观众的需求。部分衍生产品品位不高,不能唤起观众的购买欲。还有,大量的图书价格过于高昂,且不打折。
无知妄言,大家不妨一笑而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