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中国哲学史:谢无量《中国哲学史》

标签:
宗教《中国哲学史》宇宙论谢无量中国最早杂谈 |
第一,客观地叙述和评价各家各派的哲学思想,凡在哲学上有成就、有新义者均收入本书,加以评价。
第二,详细论述我国哲学的起源、萌芽和发展过程。在论述每个时代的哲学和各派哲学的发展时,总是注意揭示其继承和发展的关系,使我国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清晰地展示在人们的面前。
第三,注意宇宙本体的探索。谢无量认为,宇宙本体及其宇宙现象和人事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应当重视对宇宙本体的探索。他说:“吾国哲学,易教始创宇宙论,至老庄论之,乃极精密。”“欲明老子之宇宙论,当知宇宙本体,即吾心之本体;宇宙现象,即吾心之现象,此真老子之妙。若以宇宙论漠然在天地之上,则失老之旨矣。”在讲到张载的宇宙论时指出:“横渠宇宙论,实自树一宗。故非老子‘有生于无’之说,又非释氏为执无而不知有。当时谙家论宇宙,如周子之言‘太极’,邵子之言‘先天’,程子之言‘理气’,横渠并不取之,独由‘虚空即气’之作用,以解释宇宙之本体及现象,故今名之曰气一元论”。程颐的宇宙论为“理气二元论”,陆象山和王阳明同为心学,鹤山哲学,亦绝对唯心论。这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是别开生面的。
本书目录如下:
第一编上 上古哲学史
第一章 哲学这渊源
第一节 远古哲学之起源
第二节 唐虞哲学
第三节 夏商哲学
第二章 六艺哲学
第一节 总论
第二节 易教
第三节 五学之教
第三章 儒家
第一节 孔子
第二节 子思
第三节 孟子
第四节 荀卿
第一编下 上古哲学史
第一章 道家
第一节 总论
第二节 老子
第三节 杨朱
第四节 列子
第五节 庄子
第二章 墨家
第三章 法家
第一节 管仲
第二节 申不害
第三节 商鞅
第四节 慎到
第五节 韩非
第四章 名家
第一节 名家之渊源
第二节 尹文
第三节 惠施
第四节 公孙龙
第五章 杂家
第六章 秦灭古学
第二编上 中古哲学史(两汉)
第一章 汉代哲学总论
第二章 陆贾
第三章 贾谊
第四章 董仲舒
第五章 淮南子
第六章 桓宽监铁论
第七章 刘向
第八章 扬雄
第九章 王充
第十章 东汉经术今古学之分及其混合
第十一章 荀悦
第十二章 徐干
第二编下 中古哲学史(魏晋六朝唐)
第一章 魏晋及南北朝之儒学与经术总论
第二章 晋世黄老刑名学之复兴
第四章 三教调和论
第五章 神不灭论与神灭论
第六章 文中子
第七章 唐代哲学总论
第八章 唐代佛教略述
第九章 韩愈
第十章 李翔
第三篇上 近世哲学史(宋元)
第一章 宋代哲学总论
第二章 道学之渊源
第三章 周濂溪
第四章 邵康节
第五章 张柍渠
第六章 程明道
第七章 程伊川
第八章 二程同时之性情说
第九章 程门诸子
第十章 张南轩
第十一章 朱晦庵
第十二章 朱子门人
第十三章 陆象山
第十四章 象山门人
第十五章 浙东永嘉之学
第十六章 魏鹤山及真西山
第十七章 元之程朱学派
第十八章 元之朱陆调和派
第十九章 元之陆学派
第三编下 近世哲学史
第一章 明代哲学总论
第二章 吴康齐
第三章 薛敬轩
第四章 曹月川
第五章 胡敬齐
第六章 陈白沙
第七章 王阳明
第八章 湛甘泉
第九章 罗整庵
第十章 王学诸子
第十一章 刘念台
第十二章 清代哲学总论
第十三章 孙夏峰
第十四章 黄宗羲
第十五章 顾亭林
第十六章 李二曲
第十七章 陆桴亭
第十八章 汤潜庵
第十九章 陆稼书
第二十章 颜习齐
第二十一章 戴东原
第二十二章 彭尺木
购藏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