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安迪和他的安迪柔术馆

(2008-02-04 08:28:58)
标签:

mma

呼喆

泰拳

柔术

体育

分类: Rambo:赛事新闻
 

   “是《中华武术》杂志吗?”电话里传来一个清脆悦耳的声音,是个年轻女孩儿。
   “是。”
   “我们这里是北京安迪柔术馆,教授巴西柔术,我不知道您有没有兴趣过来看看。”


  “巴西柔术,是我留在北京的一个理由”
   这几年,空手道、跆拳道、合气道纷纷登陆北京的健身场所,北京也有人在练巴西柔术?我还是第一次听到。在这之前,我从来没有见过巴西柔术的表演和比赛,只是在国外搏击运动员的简历上看到过这个陌生的名词。
   给我打电话的女孩儿叫张雨哲,在东环广场健身中心见到她时,她正和她的双胞胎姐姐在一起做训练前的热身。她说她一开始只是来凑热闹,没想到上了一次课之后,张雨哲就深深喜欢上了这项运动。
   她向我介绍:“我们这里北京城唯一的一家柔术馆,我们的柔术馆以馆长的名字‘安迪’命名。”
   安迪,今年30岁,出生在美国,成长在美国,有着中国血统,说起话来声音洪亮,手势很多,眼神中有一种年轻人专有的热情。
   1995年,还在美国读书的安迪观看美国的终极格斗大赛(UFC),比赛中身材矮小的霍易斯格雷西屡战获胜,他出色的表现和无懈可击的技术应用给安迪留下深刻的印象。看完比赛的安迪无法平息内心的激动,专程到加州多伦斯城的格雷系柔术学院,开始了柔术的学习。天生的灵气加上刻苦的努力,安迪的进步神速,很快被霍易斯格雷西授于兰带。
   1997年,安迪的父母到北京工作,他们对安迪说:“你从来没回过中国,没有到过北京,跟我们过去看看吧!”
   踏上了北京土地,安迪立刻感受到了一种似乎来自久远年代的亲切感。第一眼,他便深深爱上了这片土地,有了想要留在这里的念头:“当然,最重要的是,当时我发现,北京人根本不知道巴西柔术。中国是一个武术的发源地,这样一个功夫圣地怎么能够没有巴西柔术呢?”
   1998年,安迪在北京成立了他的柔术训练小组,他还是希望能够在北京寻找其他柔术练习伙伴,但他很快发现,他真的是北京唯一的巴西柔术练习者,也可能是当时中国的唯一的练习巴西柔术的人。定居北京的安迪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使他所钟爱的巴西柔术让更多北京人习练,让更中国人喜爱。
   1999年,在Abu Dhabi格斗俱乐部的赞助下,安迪作为北京体育文化委员会的首席代表和技术教练,带领第一只中国的巴西柔术队参加了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阿布德比举行的世界著名的寝技摔角世界冠军大赛。这是中国首次参加世界水平的柔术、摔角和寝技大赛。尽管中国没有赢得任何奖牌,但此次经历更坚定了安迪将巴西柔术介绍到中国的信心。
   从1999年的大赛后,安迪致力于在中国研习、发展、推广巴西柔术和无限制格斗,努力将巴西柔术独特的技术介绍给国内外的武术家,并希望在中国进一步推广巴西柔术和综合格斗技。


  巴西柔术的实用主张
   巴西柔术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让安迪如此痴迷?
   巴西柔术是一种无限制地面扭斗搏击术。巴西柔术的练习者,擅长将对手拖向地面,然后在地面上获得控制的姿势,使用关节技、绞技或击打技术等多种攻击手段将对手制服。
   “中国人对抗的概念并不是在地面上的,实际上在生活中两个人真正进行身体对抗的时候,有可能出现站着打,也有可能躺着打,中国人的传统观念或许是你已经把别人打倒了就不应该再去接着打,这是对的,但是你不能保证,别人把你打倒后他不接着打你。在这种情况下,柔术就很实用了。”
   “如果一个人比你壮,他不用学习什么就可以打败你、欺负你,所以所有不同种类的搏击术主旨都是以小搏大,以弱胜强。”安迪说他联系柔术已经八年了,他至少可以保证无论面对怎样强壮的对手,他都不会太吃亏。
 安迪说:“在美国你有机会看到很多不同种类的搏击术,像散打、跆拳道等等,现在的美国年轻人,做事的目的性很强,他们在选择习练一种搏击术之前心里是很清楚的,他们知道什么东西是练内心的,而什么东西是可以练出真功夫的。巴西柔术之所以这几年在美国发展很快,我想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它很快就可以达到人们在习练它之间预想的效果。”
   安迪试图用他并不是很流利的中国话告诉我在他心中对巴西柔术的感觉:“其实在很多年轻人看来,无论是柔术、武术、搏击还是功夫,说白了都是人与人的对抗,无限制、无规则的科学方法的对抗。我知道很多国家的搏击术,包括中华武术、包括日本合气道、包括韩国跆拳道,都是首先讲究内心的东西。而巴西柔术不一样,它先讲实用,把内心的东西暂且搁置。因为你首先得把基本功练好,也就是达到你本来的学习目的,只有练好后,你才会琢磨,我很容易把别人打伤,我是不应该把别人打伤的,这时候才可以上升到内心感悟的一些磨练,是这样的一个过程。”
   巴西柔术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搏击术之一,但对于中国来说,它仍然是很陌生的,安迪当时成立这家柔术馆的目标就是在中国推广柔术,希望能让中国的柔术水平达到国际标准。


  “安氏”柔术训练法
   通过多年的训练教学经验,安迪在老师的训练方法中又加入了自己的独特感悟,总结出一套独具特色的训练方法。
   安迪是这样安排他的课程结构的:热身;柔术理论、技术和策略;训练细节;
  对抗;放松和伸展。
   初学者应该注重实用、有效的自卫技术的训练和理论学习,打好基础,因为扎实的基础对进一步提高柔术的水平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学员如果能知道20%的技术,但能够100%地灵活应用成功的话,远比知道100个技术,但只能成功应用20%要强得多。
   而对于高、中水平的学员,则应该侧重于对策略的研究,使自己的技术更加精湛,在对抗中能够流畅地应用技术。
   自由对打可以培养学员的耐力和持久力,让学员在同一个不配合的对手对抗中验证所学。这种训练方式能够让学员能够努力训练,使自己在真正的打斗中免于受伤。
   巴西柔术可以使习练者自我发现、成长、完善,并可影响到其生活的每个方面。安迪一直希望自己的俱乐部能够让学员在积极的态度下,在安全、富有挑战性的环境中,感悟到自身的发展,发现自己对搏击术独特的表达方式。无论是为了比赛、自卫,还是为了保持体形,都可以一种安全的、积极的、富有体育精神的方式接受挑战,得到满足。“我一直研究和发展在真实打斗中实用的、有效的训练手段、指导思想和方法。作为搏击爱好者,我们有责任不断寻求新的、更好的技术和手段,不断提升自己的水平和技能。”
   安迪对他的学员讲,练习巴西柔术,不仅需要努力,还需要耐心的投入大量时间的累积。拥有其他扭打类搏击术的经验是很有用的,但是并不是每个接受巴西柔术训练的人都要拥有类似的训练经历。他希望他的学生很快理解,在柔术学习中没有秘密,也没有捷径,只有通过古老方式的刻苦训练,才有可能成功;只有通过成百上千个小时的重复动作,不断地改进和实战,习练者才会形成反射,掌握技术和打斗策略。所以,一个人不要指望在短短几个月内掌握柔术。知道技术并不等于掌握技巧,改进技术的唯一方式是完成足够的练习时间。因此,安迪希望自己所有的学员都能按时参加训练。“学习柔术同学习语言一样艰苦,初学者至少需要6个月的艰苦训练,才可以看到自己在技术和身体上获得的回报。参训至少18个月,才可能有一定基础。你的进步,取决于你在垫子上花费的时间。”
   “在巴西柔术中没有模式化的对练套路训练。学员不断改进的是掌握技术和完成技术的能力。多数人至少需要8~10年的艰苦训练才能获得黑带。但大家不必被如此长的时间跨度所苦恼。腰带的颜色并不重要,腰带的作用只是让你的裤子不掉下来。你应该注意的是如何完善自己,改进技术,获得乐趣。”
 

  “柔”的法则
   安迪经常建议俱乐部的学员,希望他们能够在学习柔术以外的时间里,补充学习其他科目,如:伸展、瑜珈、举重、武术,以改变心血管的状态,甚至是其他武术,例如可以希望学一点太极拳和拳击。这样做可以使人的技艺多样化,不仅能拓展你的知识,改善身体素质,同时能够深刻地认识各种武术门派、哲理、技术和策略。
   柔术练习者更喜欢艰苦的训练,使技艺精湛,改进格斗技巧。这种指导思想使柔术练习者能够非常自由地将任何技术和方法结合到现有的训练体系中。柔术的意思是“柔的法则”。柔的法则不仅适用于柔术练习者打斗的策略,更适用于柔术研习者解放思想,灵活、自由地思考。柔术鼓励改革和创新。柔术在不断地追求如何更有效地使用身体的资源。将自己认为所有有用的东西都结合到柔术训练中。“你可以经常问自己‘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而争论‘哪种武术最厉害’其实是在浪费时间。其他人争论的时候,你应该去训练。”
   如今,安迪柔术馆作为中国第一家致力于研习、发展、推广巴西柔术及无限制格斗的机构,已经成为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家提供英文、汉语指导的巴西柔术俱乐部。五年运作的过程中,安迪始终没有改变过他成立柔术俱乐部的初衷,那就是在中国提供最高水准的巴西柔术和无限制格斗的指导,开展、促进中外武术的文化和社会交流,并形成一种鼓励交流各国、各门派武术的环境,帮助每一个学生得到健康的身心发展。
   柔术本身的魅力以及安迪对柔术的热爱感染了一批像张雨哲这样的中国年轻人,他们用自己的一腔热情投入到巴西柔术在北京的推广工作中,如今他们的网站浏览量与日俱增,安迪柔术馆自己的LOGO和训练服也在紧张的设计中。
   看着榻榻米上刻苦训练的学员,安迪说:“我最大的希望是有朝一日能组建一只中国柔术队,参加一年一度世界上最著名的由巴西柔术联盟主办的巴西Rio De Janeiro柔术大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