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云南行

标签:
情感图片杂谈旅游 |
分类: 桐花万里路,连朝语不息 |
疫情三年,前两年冒着病毒的“枪林弹雨”去了呼伦贝尔大草原、去了额济纳旗胡杨林、去了甘青大环线、去了新疆……唯独2022年,因为疫情管控升级,一年都没有出门。心里暗暗着急,退休后的黄金十年白白荒废了一年,时间不等人啊。
早春3月,尽管新冠还在肆虐,旅途充满了未知,但还是决定出发了。去哪儿?全国的风景名胜几乎走的差不多了,但贵州、河南、海南,还是空白,还是先挑从未去过的省份。本来最开始想去海南,但后来受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影响,突然想先去大理吹吹新一年的春风。云南是一个值得一去再去的地方,7年前跟团到过一次云南,游的不够尽兴,所以决定先到云南,然后再去贵州。
先是粗略地做了一个旅行计划,差不多得走一个月的时间。关了一年,感觉有点恶补的意思。后来却不断地舍弃计划中的地方,有的是因为天气的原因,更多的是因为疲惫。这次旅行最大的感受就是累,脚力和心气都大不如前,不知是年龄的原因,还是新冠后遗症,反正就是力不从心的感觉,甚至有的景区,舍弃了一些景点,一下子心气和身体都怂了。
以为这个时候出门不会有太多的人,却到处都人满为患,且以老年人居多。有很多老年人都是拄着拐杖出去游玩儿的,我发现他们的心气儿特别盛,都有种不服输的劲儿。听一位大姐说,要游遍祖国的大好河山,这大概是所有喜欢旅游的老年人的共同心声。我与他们差了一点儿年龄,还没有那么强烈的要抓住时间的迫切感,但这次出行也突然让我有了紧迫感,再不抓紧时间,真的就要老的走不动了。

喜欢一个地方,就想看它的一年四季。这次旅行我们第一站是北戴河,给孩子送车,路过北戴河,顺便在那里小歇了两日,正好弥补了去年没去北戴河的遗憾。
到过很多次北戴河,都是在夏季和秋季,这次特别想看看春天的北戴河。到了海边突然被一群欢腾雀跃的海鸥惊艳到了,没想到这个时候的北戴河有那么多的鸥鸟,游人也不算少,尤其是年轻人,他们是专门来看海鸥的吗?
初春的海,越发的辽阔和深邃,尤其是那些肆意翱翔的海鸥,使那片海域显的格外的有生机。
街上的店铺大都关着门,却给人一种百废待兴的感觉。我们住的宾馆楼下就有海鲜自助,我和夫美美地吃了两顿,在海边拍了很多的照片,然后才心满意足地离开那里。这次出发前可谓状况频出,先是我的左脚面莫名其妙地肿痛,曾经担心走不成了,临走的时候竟出奇地好了。后来在北戴河又有要犯腰病的迹象,去天津姑娘家躺了两天,腰也很争气地不疼了。




3月6日早,我们从天津滨海机场出发,直飞昆明。到了昆明先是坐机场大巴到昆明火车站附近的如家酒店住下。然后看时间,正好可以去昆明老街转转。
每一个城市的老街都承载着那个地方独有的故事与记忆,老街连接着一个城市的前世今生。昆明老街是昆明主城区唯一留存完整,具有明清时期格局的历史文化街区。它经历了900多年的世事沧桑和文化积淀,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我们漫无目的的在老街闲逛,不需要特意寻找什么,遇到的就是缘分,否则就是无缘。走进一条巷子,正对面是抗战胜利纪念堂,却大门紧闭,应该是没有开放,但不妨碍我们对院里的那座人民英雄纪念碑投以崇敬的目光。两侧矗立着两栋弧形建筑,据说叫“酒杯楼”,是老昆明的标志性建筑。老街有很多老字号,彰显着曾经风光的过往,只是不知它们现在是否还对得起这些响亮的名字。
发现所有烟火气十足的地方,都是年轻人居多,老街除了那些古建筑,还有很多深受年轻人喜爱的美食和小吃。我一向热衷米线,到了昆明米线的种类让我有种眼花缭乱的感觉。找了一家临街的人气很旺的小店,要了碗豆花米线,吃出了米线的新鲜感,出来的时候发现店门口挂上了“今日售罄”的牌子,心里暗暗惊讶和佩服,面对人头攒动的老街,这家店没有把自己打造成赚钱机器,而是适可而止,好的东西就应该是限量版的。
那一天是三八妇女节,夫说要给我买礼物,结果我只相中了一个鸡血藤的手镯和戒指,两样加一起才25元,街边小摊卖的,肯定不是真的,就是有眼缘,莫名的喜欢,想戴着玩。我早已过了出去旅行,要买一些纪念品的年纪,何况现在所有的旅游景点卖的小商品几乎没什么差别。



第二天的行程让我兴奋不已,早早地设计好服装,准备去见让我心心念念的滇池。
年轻的时候订阅过《滇池》杂志,那里面曾经连载长篇小说“武当”,当时看的是如痴如醉,也对“滇池”这个名字记忆深刻。这次到昆明,唯一的目的就是想看看滇池。终于来到了那里,有种久违了的感觉。
“万里奔赴,只为见你。”广播里的宣传词,一下子打动了我。滇池,湖光山色,水面宽阔,鸥鸟欢腾,让人感觉有一种别样的浪漫和欢喜。我们去的是海埂公园,那里聚集了很多喂食海鸥的人,为了醒目,也为了安全,以防海鸥啄到我的手,我在那里买了袋长条面包,高高的举在手上,还特意准备了一副红手套,既容易引起海鸥的注意,还能起到保护作用,真是两全其美。
我把面包拿在手里,高高地举起,吸引着海鸥,海鸥飞来飞去,却不怎么愿意上钩,那么多喂食海鸥的人,海鸥是不是也开始挑食了?就在我不注意的时候,一只海鸥从我的背后飞来,瞬间就把我手里的面包叼走了。在那里,想抓拍到一张喂食海鸥的照片,还真不容易。但那种壮观的场景,真是让人兴奋不已。后来听说海埂大坝的海鸥不怕人,它们会在你的掌中停留很久,很容易拍到精彩的时刻,可惜我们没去,且留下次。
这些活力四射的海鸥,让我感受到的是自由和生机,看它们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莫名的激动不已。回来之后看照片,觉得那一刻的自己好开心,是那种发自内心的欢喜。之后想起香港影星梁朝伟一心情不好就飞伦敦去喂鸽子,但人家是大明星,我们普通人比不起,我跟夫打趣道,我一年飞昆明一次去喂海鸥总可以吧,夫笑着说,那你肯定喂得起。


在昆明实现了看滇池的愿望,然后我们去了大理。事先在网上订了家民宿,在古城内。候选三家,最终选择了一家叫“泰美客栈”的店,老板很有素质,也很热情周到,住了四天,为我们免费升级了房间。老板喜欢绘画,每个房间里都挂着他的画作,一个喜爱艺术的人,应该不那么世俗吧。他店门口的墙上写着:“如古城温暖的光,如山间清爽的风,这里住着一群幸福的人,春风暖阳,有你便是幸福。”真是看着就觉得温暖,下次去大理,还住那里。
有人说:到了大理如果不游三塔,算是白来了大理。上回跟团到大理,路过崇圣寺三塔很想去看看,但是我们的行程没有这个地方,觉得很遗憾。崇圣三塔是大理的标志和象征,所以这次来最先看的就是这里。自新冠以来一直没有恢复运动,旅行刚刚开始很是兴奋,想练练脚力,于是从客栈一路走了过去,大概用了一个半小时的时间。过去在家每天都要走一万多步,这点路其实不算什么,但这次却感觉到了异乎寻常的“累”,没想到这种疲惫感竟然伴随了整个行程。

崇圣寺三塔是著名的佛塔,素有“佛都”之誉。始建于南诏劝丰佑时期,西靠苍山应乐峰,东临洱海。那里游人不多,正好可以很好地感受“妙香佛国”的神圣和意境。先是坐着景区摆渡车到达山顶的大雄宝殿,然后步行下来。正赶上观音殿做法事,那些虔诚的佛教徒绕着巨大的观音铜像,转圈念经,祈福许愿。不是佛教徒,没有加入进那些人流当中,但也一样要朝拜一下观音菩萨,把心中的愿望悄悄地告诉佛祖,转身之际,内心顿有晴朗之感。
大理在古时候是一个多水患的地方,古人修建崇圣寺三塔,除了宣扬佛法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镇伏水患。下来的时候看到主塔东照壁上书有“永镇山川”四个金色大字,那苍劲有力的笔体,让人冥冥中感受到一种震慑和力量。原来“永镇山川”,是三塔对大理的誓言和承诺。
岁月匆匆,崇圣寺三塔千百年来历经岁月的沧桑和风雨的洗礼,仍然巍然屹立。也许大理的百姓,在日常仰望的瞬间,会在心里涌起某种感恩之心,进而认识到崇圣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谁又能否认,大理人身上也因此沾染了崇圣寺的灵性和神光?


我们的下一个目标是——喜洲古镇。喜洲位于大理古城以北18公里处,东临洱海,西枕苍山,是白族聚居地,那里有着保存最多、最好的白族民居建筑群,还有“杨家大院、董家大院、严家大院”等历史院落,以及特色小吃和田园风光。
“四方街”是喜洲古镇的象征,据说在喜洲的历史上,是先有四方街,才有了喜洲古镇的。喜洲古镇的民居建筑群,是以四方街为中心布置和扩展的。四方街中心,有一座高大的石牌坊,叫“题名坊”,上面刻满了喜洲各朝代获得举人以上功名的当地人的名字,足见这个地方对人才的重视和褒扬。这个题名坊,既是对前人的尊重,也是对后人的激励,同时也承载了这个小镇的往昔时光。
有人说:“来大理一定要去喜洲看看,到喜洲一定要吃喜洲粑粑。”喜洲最出名的小吃就是“喜洲粑粑”,据说几年前上了《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随后便声名鹊起。买了甜的和咸的两种口味,感觉就是厚的面饼,甜的像豆沙饼,咸的像葱油饼。但就是这个“喜洲粑粑”,如今已算是喜洲最重要的一个名片,有不少人会专程前去品尝。
喜洲还有很多白族人的传统手工艺品,如草编制品、银饰、编花、刺绣等,那里不仅小商小铺琳琅满目,巷子里也摆满了各种手工艺品,在街边的一个摊床上买了一幅手工编织的耳环,很配我当天的那身衣服。
古镇的正义门对个有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引人注目,它叫万年青古榕,也是白族的“风水树”,是一个村庄兴旺的象征。我对古树始终怀有一种敬畏,它们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地屹立着,历经风霜雪雨,看尽世事沧桑。在它的面前,多少人远去了,多少人降临了,多少历史烟消云散,多少帝王销声匿迹,可它还在,苍老又倔强,沉默又厚重。
喜洲还有一个网红打卡地,也是喜洲的标志性建筑,那就是游人争相拍照的转角楼。这栋始建于1945年的民居,原是喜洲村民的旧宅,有着浓郁的复古感。里面有一个老照相馆,当载着游人打扮花哨的马车叮铃铃的打此经过,真有一种恍惚之感,一时不知身处何时何地。
走出古镇的街巷,一片绿油油的麦浪闯入眼中,对于看惯了钢筋水泥的人来说,这无疑就是一片田园牧歌,欢喜的奔了过去,白族婆婆不断地吆喝着,不准进入麦田照相。哈哈,可是那么多的人她怎么能看得住,真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或以近处的白族民居、或以远处的苍山为背景拍出的照片,真像是一幅幅油画。大自然总是具有强大的治愈力,就冲这片麦田,喜洲也算是不虚此行了。而这片田地每年种植的农作物都不一样,或者油菜花田,或者麦田,或者金黄稻田,可以像想,与古镇搭配起来,都是绝美的画面。


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分别是在喜洲古镇、沙溪古镇、凤阳邑等地拍摄的。这次本来还计划去沙溪古镇,但从大理去沙溪要3个小时的车程,觉得太折腾了,还是下次来云南去香格里拉的时候,再到沙溪更方便些。
凤阳邑古村落,就在离大理古城不远的地方,乘公交车便可到达,谁知那天是观音菩萨的诞生日,前去拜见观音的人挤满了一车。到了凤阳邑,一个不大的小村子,竟也是游人如织。在没有播出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之前,这里曾经远离城市喧嚣,遗世而独立,是这部电视剧带火了它。
“有风的小院”要买188或288的套票才能进去,否则小院大门紧闭。进去的人很少,大都在外面照几张相,就算是到此一游了。其实隔壁就有一个茶苑,环境风格都差不多,免费进去感受一下,也算是进了有风的小院。感觉有风小院的主人未免太功利了,进小院的钱比景区的门票都贵,好多人都在吐槽,后悔来了。我也觉得借着电视剧的风头造势,只能是一时的热闹,长久不了。
凤阳邑最有名的是那条穿村而过的茶马古道,全长1900米,路宽3.5米,路上铺有青石板,是大理境内唯一幸存的古道。自古以来,在青藏高原祖国内地之间存在着一条古老的通道——茶马古道,它海拔最高地势最险,道路蜿蜒,沿途风光秀丽。无数赶马人沿着这条古老的道路为藏区驮去茶叶、糖、盐等物品,再从藏区换回马匹,牛羊和皮毛。“茶马”因此而得名,这条路也成为不同民族之间传递文明,连接友谊的纽带。
历史让人惊叹,现实却遭人诟病。在那里,游人骑马走上一圈,要288元,在新疆大草原上放浪一圈才50元,这个小村子,真是让人大跌眼镜。村里还有一些民居,全部是土黄色的石头垒起的墙垣,抚摸着那些石墙,仿佛感受到了千余年的岁月沧桑,风霜洗礼,还有在时光中积淀出的悠远的味道。
一条不算宽的小道上,摆满了旅游产品和各种小吃,看着熙来攘往的游客,笑自己也是来“追风”的一份子,一不小心就落入了俗套。看到村子的一面墙上有一副对联写着:茶马老时光,古道新气象。随之也让我陷入了一种思考,不知眼前的一切是喜是忧?这样一个曾经是无比静谧的地方,如今迎来的是喧嚣和功利,那么是希望它继续火下去,还是回到以往的静寂?







我们把在大理的最后一天留给了洱海。7年前见洱海的第一面,是在黄昏,吃完饭导游带我们回到下榻处,换了身衣服迫不及待的直奔洱海,好在不是很远,我和夫骑了辆双人脚踏车。到了洱海,天就要黑了,风很大,把我的头发刮的一片凌乱,同时凌乱的还有我的心,因为洱海实在是太美了,美的让人有做梦的感觉。
黄昏的洱海有一点灰绿色,却显得是那么的幽邃、神秘。第二天我们又去洱海,天格外的蓝,把洱海映衬的幽蓝幽蓝的。
这一次我们是上午10点多来到的洱海,那一刻蓝天白云,微风佛面,洱海是那么的干净透明,它与苍山、天空连在一起,显得宁静而悠远,且有一种云水禅心之感。坐在那里,静静地看着洱海,尽情地放空自己,一切烦恼都丢到了脑后。相由心生一点不假,在洱海拍了很多精彩的照片,那一刻的自己呈现出的状态,是完全放松和忘我的。带了好几套衣服,一套一套的展示给洱海,希望我们能彼此记住,永远留存在时光里。那里有很多拍婚纱照的情侣,以洱海做背景,一定能拍出绝美的大片来。
一向对唱歌好听的男生毫无抵抗力,在洱海边,坐着一位流浪歌手,戴着一顶美国西部牛仔帽,抱着吉他,自弹自唱,偶尔有人过去点歌,但都不如他自己选的那些歌好听。他一首接一首地唱,声音浑厚、沧桑、深情,具有强大的治愈力,那一刻仿佛所有的烦恼和失意都能被他的歌声抚慰,好像洱海也被他的歌声打动了,显得是那么的浪漫和多情。我在那里,一边拍照,一边听他的歌,一边欣赏美景,简直太美好了,一时“下关的风,上关的花,苍山的雪,洱海的月。”全部涌来,大理,真是一个风花雪月的地方。















从喜洲回来的时候路上看到一片油菜花海,从洱海回来直奔那里,让司机师傅尽情的向开满油菜花的地方开去,觉得不太远的路,其实很远,师傅毫无怨言,下车多付给师傅20元钱,这一路很幸运,遇到的都是心慈面善的人。
好大的一片油菜花,一侧是白色的房子,一面是起伏的苍山。那是一个村子的进口处,有个老婆婆坐在那里收费,每人5元,心想值。本来还想去罗平看油菜花来,回去看片的时候,突然决定不去了,有这片油菜花就足够了,虽然它没有罗平万亩油菜花田那样的壮观,但它有一种特别的亲近感,我们可以尽情地奔入油菜花田,闻闻花香,摸摸花蕾,近景远景随便拍,那些迎风摇曳的油菜花,是春天最美丽的色彩。
谁不爱春天哪,尤其是疫情过后,人们越加感到大自然和自由的可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