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

标签:
情感图片杂谈 |
分类: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
4月20日,是母亲的祭日,依旧处于被封控的状态,还是不能去墓地看母亲。早上翻开日历,竟然看到这样一段话:“就算我在千里之外,我也希望能在转角处见到你。因为在这世上没有什么比见到你更让我开心。”这段话竟让我浮想联翩,冥冥之中它暗示着什么?它为什么出现在这一天,是巧合还是天意?而无论怎样,这一刻,它给了我莫大的宽慰。
母亲已过世23年,23年是多么漫长,这23年里发生了太多的事,母亲还知晓吗?早上,又翻出止庵的《惜别》,把那些被我划线的段落又重新读了一遍。想想自己的人生,也如同作者所说,母亲去世,我的人生第一幕结束了;父亲去世,我的人生第二幕结束了;那么现在是第三幕,也是最后一幕了。

前天早上在七级大风中又被抠嗓子,16日做核酸说是最后一轮清仓行动,以为是最后一次了,谁知这又来个新三轮的“全员核酸检测大体检行动”,还有完没完了,内心真是无比的抗拒和崩溃,封控48天做了40多轮核酸,从漫天飞雪做到桃红柳绿,真是纳闷,奥密克戎的潜伏期有这么长吗?为什么要与我们这些一直都是“阴”的人死磕到底?
眼看着树绿了花开了,春天却是那么的遥不可及。趁下楼做核酸的机会,感受了下春天的气息,伸手够下初绽的杏花,仰望下又一年的新绿,就又得上楼去,感觉与这个春天只有偶尔偷下情的份儿。

最近总是睡眠不好,没有固定的作息时间,白天吃饱了就困,困了就睡,不问晨曦,不问日落,反正天天都是憋在家里吃了睡,睡了吃。晚上大多十一、二点上床,先是睡不着,辗转反侧,胡思乱想,然后是睡一会儿就醒,反反复复,也不知是睡的多,还是醒的多,却总有一种无力感。
近来胃肠也不好,每天两顿饭,不敢多吃,总感觉胃弱弱的,整个人都很乏力,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活动少胃肠道蠕动慢致使消化不好。被封控的日子真是病不起,小毛病只能悄悄地忍着,大毛病估计也没办法,医院好像还处于停诊的状态,这日子过的诚惶诚恐,真是一点儿安全感都没有。
早已不关心日月星辰,不关心阴晴冷暖,不关心星期礼拜,只关心什么时候能重获自由。我要去陪女儿,我有太长时间没有见到我的孩子了,我很想于这个孤独和污浊的春天里抱抱她,我们相互依赖相互慰藉;我要去旅行,追星赶月,在轰然老去之前,去到我想去的地方,去看我想看的风景,不负来人间一场;我想在春风里暴走,看又一年的树绿和花开,感知季节的美妙和生命的珍贵……

然而,一切都是想想而已,自己的力量太过微小,无论怎样,都改变不了任何事情。“最是书香能致远,唯有读书方宁静。”还是读书吧。
李碧华说:“有时逛书店,总控制着别再买书。买了总是不看,搁在那儿当后宫佳丽,如同一个昏君。”,真是形象,爱书的人有几个不是昏君哪,我就是经常在我众多的后宫佳丽中,挑来选去的晕了头,最近选中的是余华的《活着》、麦家的《人生海海》、杨绛的《我们仨》。
余华的《活着》,朴实冷静的语言,却是那么的抓人心魄,一次次被主人公福贵悲惨的命运所打动。一家7、8口人先后死去,唯有福贵活着,最后是一头老黄牛相伴终老,他给这头老牛起名为福贵,其实它就是自己,想象中还有由逝去的每个亲人的名字演变成的其他的牛在自己身旁,和他们一起耕种,一起收获,这些早亡的亲人一直都在,从未离去。余华在这本书的自序中写道:“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但我感觉福贵更是为他逝去的亲人,而活着。

麦家的《人生海海》,和余华的《活着》一样,都是让人感到沉重的作品,讲述的都是活着的艰难,但还要艰难地活着。“人生海海,敢死不叫勇气,活着才需要勇气。”、“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了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生活是如此令人绝望,但人们兴高采烈地活着。”、“没有完美的人生,不完美才是人生。”
《人生海海》还告诉我们坏人永远是坏人,即使他受到了惩罚,即使你对他有了恻隐之心,原谅并救赎过他,但他依旧是人面兽心,阴险恶毒,比如小瞎子。一个所谓的好人也不要为一时之利去做龌龊之事,那样你的良心将终生不得安宁,甚至因自己曾经的丑陋羞愧而死,比如爷爷。而一个真正善良、正直的人,尽管遭受过很多命运的摧残与不公,甚至疯掉,但命运终究是给了他另一种形式的圆满和解脱,比如少校。
在现实生活中应该有很多人都以为自己是良善之人,因为富有同情心,容易倾向弱者,但正如作者所说“小慈悲是同情心,是眼里冒出的,触景生情,有一搭没一搭的,不成流。大慈悲是责任心,是心底长出来的,因缘而生,细水长流。”扪心自问,我们是哪种?
杨绛的《我们仨》,钱钟书、杨绛、钱瑗,这一家三口,真是不寻常的遇合,三个人在一起是那么的快乐、有趣、幸福,他们互相支撑、互相关爱、互相依傍,人间却没有永远,尽管最后“我们仨”失散了,但是人生能拥有过如此情投意合、牵心挂肚的亲人,也不枉来人世一遭。写这本书的时候,杨绛已是92岁的老人了,人生的暮年,她孤苦无依、老病相催,感觉那个曾经无比温馨的“我们家”不过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她随时准备离开。现在“我们仨”终于又团聚了,应该可以在另一个世界里延续着那个“万里长梦”了吧。
最近总是在想,为什么活着?年轻的时候有很多的答案,为了看看这个世界,为了自己喜欢的一切,为了理想,为了爱……可是当人生的路越走越窄、越走越陡峭,也就越来越迷茫。如今,年岁大了,尤其是退休以后,感觉活着的动力和乐趣越来越少,还要徒手遭受衰老日复一日的伤害和绝望。
这三本书,却让我突然明白,活下去的意义。尤其是《活着》里的福贵和《我们仨》的杨绛,他们虽然最后失去了所有的亲人,虽然已是风烛残年,但他们依然坚强地活着。他们是幸福的,因为他们与亲人,曾经是那么的相爱相依,他们也是踏实的,因为他们亲自送走了自己的亲人,他们在人世上再也没有担惊受怕、牵心挂肠,他们可以安心的去死了,最终将与自己的亲人相聚在同一片土地下。所以他们在为自己的亲人们而活着,他们不断地念叨着那些逝去的亲人的名字,与他们以另一种方式,一起活在这个世界上。
人为什么活着,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对于我,年轻和老去,快乐和痛苦,都是人生的必经之路,都得认真的去经历和感受。活着,为自己,更是为亲人,为活着的亲人,也为死去的亲人。

麦家的《人生海海》,取自闽南方言,形容人生的广阔复杂与不可预见性。人生意想不到的事实在是太多了,比如眼下,谁能想到这波疫情会持续这么长时间,淡定过、期盼过、失望过、崩溃过,可到头来,还是得拿出耐心来面对。
书总是在不断的阅读中衍生出更多想读的书,又相中几本书,扔在购物车里,都显示“库存紧张”,再紧张我也是束手无策啊,我们这里要恢复快递还遥遥无期。愿疫情早日过去,愿一切美好如期而至,愿我们终将不负人世的又一场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