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风化危机详解
(2008-10-02 23:53:24)
标签:
云冈石窟风化危机大同旅游 |
分类: 正在发生的历史事件 |
核心提示
作为1600多年前北魏政权为数不多的历史标本,50000余尊云冈石佛,现在面临彻底消失的危险。专家预言,如果不对砂砾岩质的云冈石窟进行有效保护,这些石佛将会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本报记者朱春先发自山西
2007年的第一场雪,让地处晋蒙交界处的山西大同市早早地感受到了冬天的气息。
通往云冈石窟的公共汽车上,少有人坐。有着1500余年岁月经历的50000余尊云冈石佛,终于在寒冷的冬天到来之后,有机会安静地打个盹了。
2007年12月15日,照例对外开放的云冈石窟只迎来了几十个零散的游客。对于门票年收入超过1000万元的云冈石窟来说,这只相当于旺季游客人数的几百分之一。
云冈石窟代表了1600多年前北魏王朝的历史,那些或坐或立的佛,有不少就是以北魏皇帝为主神的塑像。
只要天气好,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总会将云冈石窟的大门挤得满满的,人们或探究历史,或欣赏石刻艺术,抑或求神拜佛,大家怀着不同的目的,涌入这里。
但多年以后,盛景是否还会继续,这已经成为一个问题。
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保护中心主任苑静虎的日常工作,便是不断地为这个问题寻找答案,他手下的一干研究人员,包括研究化学的,研究物理的,研究文物的青年学者,也都在做着相同的工作。
“石佛就像一张张‘酥饼’,如果不加干预,要不了多少年,有些石佛就会不再存在了。”保护中心学化学出身的温晓龙说。
石佛的“酥饼”命运云冈石窟开凿于1500年以前,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刻艺术宝库。整个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左右,洞窟内塑有佛像5.1万余尊,最高的17米,最小的仅有几厘米高。
2001年12月,云冈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保护中心化学门类的研究工作者,温晓龙的主要工作是对影响石窟的化学原因进行探析,并提出自己的保护建议。
2007年12月15日上午,在温晓龙的逐一指点下,《法制周报》记者得以近距离观察到1500多岁的大小石佛们的容颜。有的脸部破裂,有的腿脚残疾,还有的全身“瘦”得不成佛形,四肢脱落,面目全非。
温晓龙告诉记者,很多石窟在建造初期,为了支撑山体的重力,都留下了粗壮的石柱。然而,随着风雨的侵蚀,很多立柱已经“消瘦”,呈现出下粗上细的形状。五华洞洞窟之外的几根支撑石柱,现在已经被风化得不一般齐整,有的柱顶已经和窟顶分离。第9窟、10窟和12窟前列柱正越来越细,外壁雕刻已荡然无存。
温晓龙介绍,云冈石窟绝大多数石窟都是受风化影响形成的,风化的结果往往呈现出四种状态,一种是表面粉末状,一种是叶片状,还有一种是洞穴状,最后一种是带状。
作为云冈石窟最有特色的石窟之一的五华洞,曾令许多文物研究者们兴奋不已。这里的泥塑和壁画艺术,在整个云冈石窟艺术宝库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不容乐观的是,五华洞的泥塑和壁画艺术同样受到了严重的病害侵扰。
五华洞内十八罗汉的泥塑发生崩塌,清代顺治年间绘制的壁画上出现起甲(小泡)、剥离、空鼓等现象,而且日益严重。
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保护中心主任苑静虎对云冈石窟的现状同样充满担忧,他在接受《法制周报》记者采访时说,风化损坏最严重的东部、西部洞窟,石窟外壁的雕像与题记几乎风化殆尽,其中16窟至19窟外壁上原来密布千佛造像,现已无从辨认。石窟内各壁面近窟底2米的雕刻几乎全部风化损坏。许多石窟内的窟顶雕刻已呈板状剥落,局部窟顶岩石还有崩塌掉块的危险。用手指触摸雕刻着石像的砂岩,砂岩已经被风化,如同一张酥饼,手指轻轻一触,岩石的表面就像酥饼皮一样脱落。
鲜卑王朝印记
“可以这么说,云冈石窟是我们迄今还能看到的鲜卑民族为数不多的见证物之一了,”对云冈石窟历史如数家珍的苑静虎说,作为曾经建立一代王朝的少数民族,鲜卑族并没有完全从人文历史中消失,被称为五帝塑像的昙耀五窟,至今仍熠熠生辉。
历史资料显示,西晋灭亡后,整个北中国陷入了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争霸”的混战之中,在这场历时经年的混战中,来自遥远北方的鲜卑民族逐渐成为蒙古高原的主人。公元398年,拓跋部落建立国家,定都现在的大同,史称北魏。
古称平城的大同,在历史上有97年的建都历史,直到公元494年,北魏迁都洛阳。辽金二代,鉴于平城的地理优势,大同复兴,被立为西京。
关于云冈石窟兴建的缘由,另一位云冈石窟的研究学者张焯作了这样的描述,“太武帝太延五年(439年),徙凉州(今甘甘肃武威)吏民三万户于京师,平城佛教随之兴盛”,“特别是凉州民中有三千僧侣作这战俘到达京城,从此成为平城佛教和武州山石窟建设的主力。”
由昙耀倡议刻建的昙耀五窟,分别塑造的是北魏王朝的5个皇帝,它开凿于改称云冈石窟近千年之前的武州山石窟时代,一般被认为是现称云冈石窟的起始之作。也正是昙耀五窟的刻建,开启了至今蔚为大观的武州山窟寺建设的高潮。
“云冈石窟是后来的称谓,在此之前,一直被称为武州山石窟,”苑静虎说,作为重要的军事要塞,武州山所在地在明代曾修建城堡,由于当时该地被称为云中郡,其城堡便称为云中堡,武州山石窟亦被改称为云冈石窟。
谁弄痛了千年古佛?
“挖了一堆煤,冒了一股烟,黑了一条河,留了一堆渣”,这句顺口溜,曾一度被用来形容大同市多年来挖煤发电的结果。
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完成的《工业粉尘对云冈石窟的影响》报告曾指出,工业粉尘是对云冈石窟进行侵害的主要因素,而当地燃烧煤炭所产生的二氧化硫,更是破坏古佛的元凶之一。
有报道称,大同市区周边有多家电厂,燃煤电厂排放的二氧化硫,约占全市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60%。
早在2005年,山西省政府就下发了《关于下达全省燃煤电厂烟气脱硫限期治理任务的通知》,要求相关电厂于2005年底前完成烟气脱硫设施建设,并安装烟气连续在线监测仪器。
东方法眼原创,本文网址:http://www.dffy.com/xiaoyaofawai/shenghuo/200801/200801011559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