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感
(2023-12-06 06:53:22)
标签:
金州hnlk趣 |
分类: 文 |
自我感
2023/12/6。5.59
想起一些趣事来。
也快年底了,有些人,估计还很多人,往往年底同学聚会归来要死要活的,很是痛苦。大约是觉得不如同学,其实各有忧愁了,关键是各求欢喜。自己过的好,不就挺好的,同学过的更好,那不更好吗,该为同学开心。即使自己过的不好,同学过的好,那也很好啊。总比陌生人强吧。
也见一些消息,有车的跳桥的,送人手机跳桥的,生存应该也不是到了万分艰难,身体也还好啊,很是可悲可惜。
也有很多人,自己过的还行了我觉得,有个可以的工作,稳定的薪水,够生活,满心忧虑的想着发大财,很是苦累苦恼。觉得也不必吧,生存之上就是精伸了,找些快乐,感受幸福,多好。
人的痛苦也无非两样,一个是真吃不上饭了,生存问题了。一个是身体问题了。除此之外,都该多找寻快乐,感受幸福了。
我这么几近一无所有的人,不也活这么些年了吗。
勇于付出,也甘于接受。
为什么陷入很多诸如此类?
逻辑上谈原因也简单,就是,群体性文化太强了,丧失了自我感。自己已经很好了,但看不得人好,看到人好心生嫉妒,甚至嫉恨,未必是这些人的问题,这样的人很多,都有问题啊?是一种潜在运行的文化观了。就是群体文化太强了。这是古来的一种传统文化了。儒家的了。人消失在群体中了。而人,归根是个人了,个人的存在和感知了。
见很多人谈戾气啊,各种啊,从文化根源上,就是太丧失自我感了。在群体文化中丧失自我了。自我从群体文化中分离或说保持自我的空间自我感,是很需要的了。
毕竟,人的存在也是自我的啊。
就想起罗隐的一句诗,“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且不说积极消极之类的,罗隐是少有的唐诗人中具有自我感的。其他大多在谈群体感。自古的文化了。
“为谁辛苦为谁甜? ”很自我了。
甚至嘻戏刻薄的“可能 俱是不如人”。
群体感的概念当然好,家国情怀,发展未来,策略举措,也是学者精英的一种族群甚至人类责任。
但在文化中,如果过度强化群体感,而丧失个人感,会带来很多的问题,简单的如戾气,个人丧失存在感,丧失幸福感。甚至丧失活力创造力。从人和发展的角度都弊大于利,且甚至存在很多潜在的直接危害。
就想起正能量,最早是听友人提及的,我多不关心这类时尚了。当时就说,这个不宜提倡,可以表现,也必然是表现的,但不宜提倡,一方面是提倡正能量,就必然会让人想起负能量。适得其反了。一方面是,这是一个强化群体归属文化,让人更加丧失个人感,会带来很多问题的了。
如今似乎也不怎么提了,可能是我所知少吧。
群体文化是一种学者精英决策者的谋思,而归属到众人,则该是给予个体存在感的文化观的。
古来的一些问题也在此,诸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有什么责任啊?他能做什么呢?“肉食者谋”个体是自我存在自我感知了。“位卑未敢忘忧国”,找点欢喜吧。
过于强调群体文化,会带来两个问题。
一个是,一些会被群体盲目干预,有些,很多,真不是外行能明白的。严重的会促成群体暴力及很多问题。
一个是,个人感丧失严重,感觉不到个人幸福而充满在群体中对比的痛苦,或盲目的狂傲,丧失自我人生正常的感知和意义。都是丧失自我的绝对感,而在群体中反馈衡量了。成了被符号。
当然,这不是说,个人该不关心公共事务。而是要植根在自我感上。
强化个人,和群体文化分离,总是最有利的,不论是个人价值和意义上,还是整体的稳定发展上。
那么我写字的个人在哪儿呢?自娱自乐吧。找点快乐而已。
金州。2023/12/6。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