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瞒的逻辑
(2023-05-30 21:18:03)
标签:
金州hnlk本质 |
分类: 文 |
隐瞒的逻辑
2023/5/30。20.54
隐瞒的逻辑是对隐瞒者有利,而能隐瞒成功是对很多人有利。
就想起唐代的一个事情。
杨国忠执政期间,唐南境发生战事,唐军阵亡二十万。杨国忠隐瞒了。因为这个事他主导的,好理解,这么大过错对他太不利了,轻则丢官,重则要命。
然后一个有趣就出现了。
1,唐玄宗知道不知道这个事情呢?
这么大事,他怎么可能不知道,为什么容忍杨国忠的隐瞒呢?一个是他宠溺,喜欢杨国忠,会讨好,会陪着他玩,有私下感情。一个是,这隐瞒对他也有利,这种惨败太伤面子。
2,满朝文武知道不知道这个事情呢?
这么大事,不是牵涉一个部门的,怎么会不知道。为什么也容忍杨国忠的隐瞒呢?杨国忠是上级,且深得唐玄宗喜爱。揭穿也没用,反而会危及自身,明哲保身了。毕竟和自己也没什么相关。
3,天下人知道不知道这个事情呢?
这么大事,这么多人,哪有不透风的墙,至少很多人也知道,只是知道又能怎样呢?假设即使冒生命危险上报,上报给谁呢?都知道啊。也就知道当不知道了。
这个隐瞒对很多人有利。所以能隐瞒下去。
二十万军士阵亡被隐瞒,不用发抚恤,而且还照样发军饷。这其中的利益相关者,太多了。
这造成了什么后果呢?因为一千年以前了,也可以当有趣谈。
至少有三个很明显相关的后果。
一个是,安史之乱时候,叛军只有五万人,却长驱直入,如入无人之境。很快破长安,为什么呢?军士不抵抗啊。伤透了。死了不仅家人得不到抚恤,自己的粮饷还被人给领去了。一打就跑,保命要紧。
一个是,众人,包括一些正直的文武,对唐玄宗伤透了,这都什么人啊,所以唐玄宗去蜀时候,众人要求留下太子,后来太子登基,反而挽回局势了,神奇吧,众人不是厌唐了,是厌唐玄宗了。
一个是,军士在乱局中杀害杨国忠,并逼死杨贵妃。这在古史中是极其罕见的,虽然败退,不是大乱,秩序还在,却逼杀宰相,逼死贵妃,问题是,还没事。这是对杨国忠隐瞒二十万将士阵亡的恨。
隐瞒从逻辑上谈,就是对隐瞒者有利,而能隐瞒下去,是对相关的很多人有利。
人总会趋利。
也就是隐瞒在很多时候,尤其是关键时候,几乎是一种必然情形,隐瞒问题,问题就不存在,就不用解决问题。
如灾荒,怎么出现灾荒的,一方主导有问题,隐瞒这个问题就没有问题了,然后造成的问题是,没有灾荒,就不用救济。隐瞒问题,问题还在。问题就更大了,这是隐瞒的最大问题,无法解决问题,甚至扩大了问题,严重化了问题。
隐瞒几乎是很多时候的必然选择,所以关于隐瞒逻辑上,不是教导管事的素质要高,不要隐瞒,而是让其无法隐瞒。
如何无法隐瞒呢?逻辑上也特别简单。
一个是,不用畏惧的机制,不用明哲保身。
一个是,无法利益一体。
只要不产生共同利益,隐瞒就无法隐瞒下去。
就如一些文明中,首要滥用几十元钱都无法隐瞒,为什么呢?人不怕,无法难为揭发者。力量来自于下,上只是被赋予的。他也不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有反对的集团。有其平衡性,没有倾斜,就很难倾覆。长治久安。
金州。2023/5/3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