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与好事

标签:
金州hnlk本质 |
分类: 文 |
好心与好事
2023/4/1。10.39
好心当然可贵,但未必能做好事,能否做好事,主要是和能力与方式有关。
偶然看到一个视频,大意是,有车落水,人去救援,砸烂车窗,反而车下沉更快,最后车内人死了。有些争论,竟然大部分是认为去救人比旁观强,人好心尽力了。
我非常震惊,因为这种思考是在救援者角度的,仿佛自我表现,而没有考虑自己是否有救援的能力,是否懂得。这不是个人表现的问题,这是事情,救援是个专业的活,而且不是绝对好的,能适得其反的,如果真不懂,还真不如旁观。
还有人引用一个专业救援人的话,说,不砸窗也会沉的。不知真假,若真是专业救援人士如此说,那专业性值得怀疑,这就如说,我不杀你,你也会死的。这能一样吗?很多救援就是时间。
这让我想起两件事情。
一件是,偶尔看到一个新闻吧,有人突发疾病倒地,有医生谈,若是不懂,就别动他,因为有些疾病,你不动他能支撑好久,你一动他,可能就完了。我很有印象,觉得很有道理,救援这种事情,很多时候是需要专业知识的,而且是一个可能起反作用的事件,方式不对,等于害人。这不是热情和个人表现的问题。不是好心的问题,好心做坏事很多了,所以现代文明讲究的是能力和方式,而不是好心和热情,是理性。
一件是,有次某地洪水,有明星去,当地救援人员说,明星耽误救援。我印象很深,那个救援人员根本就不懂,这种请都请不来的明星对救援能产生的巨大价值,影响力和物质。明星做广告就可知了。
这个救援人员让我觉得真出问题,还是多想自救吧,或说,人就是看法不同,怎么就不相信人救援能力了?因为救援首先就是个思考问题,这么思考太狭隘了。
这个救援人员和开头那个好心的人,都可以说是愚,没有看到事情,只是看到好心和个人,开头那个很好心,而这个救援人员很努力,都没有看到事情。
好心做坏事,很多很多了,就想起冯梦龙记载的一个事情,关于苏东坡,苏东坡乌台诗案,被抓时候,他有个好友,至少自认为是他的好友,一个退休的高官,要写信救他,年纪大了,行走不便,让儿子去递交给朝廷,距离京城比较远,儿子到了京城,没见过那场面,害怕,没敢投递,就回来了。
苏轼一共没关多久,放出来了,不知怎么见到这朋友,做客还是如何,这朋友就拿出信,说当时要救你的,儿子没敢投,或许是表示他的一片心意。苏轼一看,不吭声就走了。当时苏辙也在(找了下原文,是后来了),这朋友就问苏辙,苏轼咋回事啊,看信就走了。苏辙一看信,说,幸亏你这没投上,否则,苏轼死了。你这封信要救他,却会害死他。(看原文是后来与仆人说,哈,幸好我觉得记得有问题,看的时间久了,因为逻辑谈,这人既然能那么写信,就是不明白,也说不明白。也不宜说,人一片好心。好心还是可贵的,幸好事情也没坏。反思自我,谨记求真,不可想当然。存错自警。)
这是很明显的,苏轼也明白这个道理,但朋友一片好心,不好责怪,直接走了。怕忍不住骂吧。
很多人都明白的,这朋友不明白。
很多,真的挺明白的。
所以我常说,希望遇到明白人,聪明愚笨这有点天分,明白是很简单的,就是别太自我,别太自我心意出发,看事情。
就如救人的时候,别太想着好心,想着自我表现,救人英雄,而考虑如何能更好的救人。
世上太多好心做坏事了。而事情和心情不同,事情是确定的不可逆的,心情还可以一会儿想这,一会儿想那。事情的很多问题,都是太有自我,而没有明白针对事情解决事情。
想起太多,太多想当然造就的大灾难。不多说了。多不可说了。
附带想起一件趣事,是一次好友说什么某某七视频很好,我说,不怎么知道。朋友说在外域很火的,什么平台。我说,我们都看不到,她怎么能到外边平台的呢?朋友就去知乎问了下,还抓图给我,问大意是为什么某某七能到外平台,结果没几分钟,还是几秒钟,朋友的问题就被删了。
如此清晰的诸多尚且如此迷蒙,如此迷蒙尚且如此清晰。
诸般多类似了。
所以若是我遇到危难,我倒是不希望人救,因为从一种概率考虑时况,不会救的人要比会救的多的多,很容易起到反作用。
幸亏我的字看到的不多,若是影响力大的人如此说,定然又会有一群人说,那你遇难别想着人救,甚至各种恶语。还慷慨激昂的。
这原因多是把心和事等同了。认为好心就是好事,这是感性的一个标志了。而从逻辑谈,不是好心好事,也不是坏心就坏事,事是一种客观的了。而客观是客观的决定了。从这一点来说,好心并不可贵,也不可恶,好事可贵,至少可贵。坏事可恶,往往不仅是可恶了,更多可悲可怕。
有个愚人节还是挺有必要的,不仅愚乐,也让人反思己愚。
附:苏轼事
智囊•语智部•善言卷•0760苏辙•好心办坏事
《元城先生语录》云:
东坡下御史狱,张安道致仕在南京,上书救之,欲附南京递进,府官不敢受,乃令其子恕至登闻鼓院投进。恕徘徊不敢投。
久之,东坡出狱。
其后东坡见其副本,因吐舌色动。人问其故,东坡不答。
后子由见之,曰:“宜召兄之吐舌也,此事正得张恕力!”
仆曰:“何谓也?”
子由曰:“独不见郑昌之救盖宽饶乎?疏云:‘上无许史之属,下无金张之托’,此语正是激宜帝之怒耳!且宽饶何罪?正以犯许史罪得祸,今再讦之,是益其怒也。今东坡亦无罪,独以名太高,与朝廷争胜耳。安道之疏乃云‘实天下之奇才’,独不激人主之怒乎?”
仆曰:“然则尔时救东坡者,宜为何说?”
子由曰:“但言本朝未尝杀士大夫,今乃是陛下开端,后世子孙必援陛下以为例,神宗好名而畏义,疑可以止之。”
金州。2023/4/1。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