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谁真简化
(2022-04-09 02:01:09)
标签:
金州hnlk本质 |
分类: 文 |
为了谁真简化
2022/4/9。0.39
太多,都不想说什么了,有友人问你是怎么解决一些奇特的无奈的被郁闷的,我说,当天意了。要最简单谈一切的真的识别捷径,就是,为了谁。这个过程是可以极简化的。
举个例子,古老的例子。
秦末起义,一个直接原因是,失期当斩。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
就是不论任何原因,不能按时到达,都斩。这是秦的一个律令,今天看不能算是法,是令,现代法需要思辨审视通过的,是有很大合理认同的,否则不能存在的。这是个令。古人就叫秦法了。
这个律令是为了谁呢?
为了去的人吗?肯定不是。
为了让去的人守时吗?好像看起来似的,其实也不是,失期当斩,人就没法去了,去了也是斩。而且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原因的。不是人主观能决定的,而没有留下任何客观可能的空间。非常想准时,客观实在做不到。它的根本明显也不是为了让人到达,让人准时到达的。因为准时这个概念对于到达来说,到达是一个最高目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例子中的例子,恋爱约会,可能不希望对方迟到,但更怕对方不到,因为对于约会来说,对方到是一个最高目的。迟到只是一个不希望发生的不利情况。
秦律这个设定,它是指向让人不到的。因为总会有各种客观可能无法准时到达,一旦无法准时,就只能不去了。去了斩啊。
所以它的设置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让人准时。
那它是为了谁呢?
当省略中间的看似纷扰的步骤,它为了谁就很明显了,它为了让人听话,且不给人任何辩驳的可能。无条件的完全听话。
好理解吧。
我说让你这点到你就得到,这点不到就是死,有客观原因迟到也是死。
那,为了谁很明显了。为了让你听话,连为了事都不是,就是为了让你听话,为了发出令者。
秦的暴政,主要说的是秦律,偶尔见还有一些人举一些资料说,秦其实很善良的,很体贴的。它这个它不是个人行为,影响最大的是一个结构问题,是一个策略应对。律令是一个很大的客观的,对于群体最直接的客观。
另一方面,所谓暴政,不是指向不对,是过分了。暴是过分的意思。失期该处罚,但处罚是斩,就很过分,也很奇怪。
它指向的目的,为了谁的真,只能是,为了发出令者,为了让人绝对听话。
在这种结构下,人是完全没有人的存在可能的,是被忽视的。连辩解可能都没有。
这个在古代来说也是比较少见,不仅是秦之前,秦之后也是,所以爆发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之前没有过。之前都是贵族争夺。这些不多说了。
为了谁,是一种求真的途径,当极简化过程之后往往也是明显的。所有的事都可以如斯观,一个挺简单的方式。求真方式。
它最直接容易运用的一个方式就是,类比和正常模式的返观。或说,你这是两个方式啊,是一个的,我只是一时找不到该怎么精确表达哈。类比是一种正常模式的简单化,而正常模式是一个较精确些的理论思辨。
还举上个例子说一下。失期当斩。
一个类比是,就是正常方式,是,失期该处罚,但不该斩,因为未必是主观的因素,有很多客观的不得不。
正常模式的思辨则是,目的是为了让人准时到达,主要是到达,当斩违背了到达的最高目的。
为了谁——极简过程——真。
举些真实的。
如一个人网络和一个人聊很久,什么具体都不知,照片没一个,名字都没。是为了爱吗?这肯定不是,爱常规是友情之上的一个高级,即使是一见钟情的,也是要过友情这个层的,只是长短而已,而爱的具体,如同真情一样,一定是真实的一种很高的展示和感知。逃避真实的时候是在逃避关系,所以一定不是关系。这都不是爱和友情的问题,都没到关系的关系。是,为了自己了。它的结构就是在一种理解的获得了。
如,某情的禁封,是为了谁?是为了那么多人吗?说是那么说的,可实则先是难为了那么多人。假如不如此,造成的问题是什么,病的选择是一个很独特的结构,体质,不会区分人的身份,权势,而禁封会,富足势力的在这种情形下是依然会得到很好的应对的,普通人难。
省略所有看似复杂纷乱的过程,映照类比和正常逻辑,它的禁封方式,就是为了权势者。所以很难在一个真的群体结构中推行,因为权势者总是少数。而在一个常规体系中,虽然未必能顾及所有的层,但一定不是只有极少的层的。
还说秦律,秦律属于空前也绝后的,至少在古代。只有隋类似,但隋还不是那样的。后面想扯就多扯点,本来很认真谈问题思考的,谈着谈着就扯了,淡了。哈。
秦律的结构,就从开头的例子,失期当斩,就可见它就是为了君主一个人,或极少的一个极核心层,它不仅不顾及普遍的群体,也不顾及其他任何利益层的,如,贵族。所以崩的特别快。
后世的律令,秦之前的也是,虽然都基本不会顾及普遍的群体,结构问题了,群体只是一种牲畜和奴役,就想起以前有人问我古代君主爱民吗?我说,你说养猪的爱猪不爱?但那种爱不能说爱吧。在现代文明中,一般不是感情的问题,而是结构的问题。人都作为人了。不得不给予的是上层,上层他不得不爱。虽然秦之后的律令基本也不会顾及普遍的群体,但一般都会兼顾很多其他利益层,就没秦完那么快,虽然也是玩完,结构问题。这里不多说了。
类似秦的是隋,但隋和秦不一样,隋亡很多人在隋文帝鼎盛时候就预言到了,主要是隋文帝太自我太随意,考虑太狭窄,而形成的自我,他自我又狭窄,那就顾此失彼,非常麻烦了。隋文帝这个人,人品各种还是很好的,心也很好,如他发过一个律令,盗一文钱斩。他这真是为民,他不怕丢钱,他疾恶如仇,后来很快也废除了,执行不了,就是他的主观愿望,他的个人处境和品质,狭隘忽略了很多客观。这也不多说了。懒了。到隋炀帝又折腾的很奇特,就,没了。一个被奇特父母弄出心理问题的逆孩子,在一个能左右群体的位置,很灾难了。
可以说秦隋的问题本质类似,但有那么点差别。
失期当斩,和盗一文钱斩,其本质都是,要听话,要满足发令者的蛮横意愿。缺乏思辨。当然,这种明显有问题的律令能执行,和当时的结构也有关了。也不多说了。
秦和隋的不同是,秦律是明显有问题的,而且针对的面很大,基本除了君主及核心层外都被针对,恶意是很明显的。隋的律令不是那么明显的,迷惑性更大,虽然本质一样,而且隋是兼顾了其他层的利益的。它的主要问题是随意法了。这个很唐初借鉴,唐太宗时候,不仅任何命令都要经过好复杂的审视,就是他自己的命令,皇命,下面都能驳斥不执行,典型的如一次,他下令,好多该驳斥的都同意了,魏征不签字,没法执行,唐太宗就很烦的找魏征,谈明各种也不多说了。他这种很罕见的方式,就是借鉴防范隋的随意法。想起个什么是什么,而且什么就能是什么,意愿虽然有些看似很好,本质就是我牛都得听我的,就不讲理,也不给人讲理了,也没人理了。
就如汉借鉴隋一样,汉律开始非常简练的,基本到什么都不管,类似约法三章,也带来了很快的恢复和发展,主要是凝固团结形成了一个族群。也不多说了,说起来没完了,古事不是很有意思哈。
总之,要谈的就是一个简练的寻找真的方式。
就是,为了谁——简化过程——到真。
这未必是绝对的,但在审视很多的时候,甚至反省自我,是一个简单有效的切入。至少,我认为吧。
为了谁?最简单的类比逻辑是,难为了谁?
金州。2022/4/9。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