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 白马非马 藏三耳

标签:
金州hnlk |
分类: 文 |
资治通鉴
2016/7/9.11.09
资治通鉴卷三
赵王封其弟胜为平原君。平原君好士,食客常数千人。有公孙龙者,善为坚白同异之辩,平原君客之。孔穿自鲁适赵,与公孙龙论臧三耳,龙甚辩析。子高弗应,俄而辞出,明日复见平原君。平原君曰:“畴昔公孙之言信辩也,先生以为何如?”对曰:“然。几能令臧三耳矣。虽然,实难!仆愿得又问于君:今谓三耳甚难而实非也,谓两耳甚易而实是也,不知君将从易而是者乎,其亦从难而非者乎?”平原君无以应。明日,谓公孙龙曰:“公无复与孔子高辩事也!其人理胜于辞,公辞胜于理。辞胜于理,终必受诎。”齐邹衍过赵,平原君使与公孙龙论白马非马之说。邹子曰:“不可。夫辩者,别殊类使不相害,序异端使不相乱。抒意通指,明其所谓,使人与知焉,不务相迷也。故胜者不失其所守,不胜者得其所求。若是,故辩可为也。及至烦文以相假,饰辞以相惇,巧譬以相移,引人使不得及其意,如此害大道。夫缴纷争言而竞后息,不能无害君子,衍不为也。”座皆称善。公孙龙由是遂绌。
~~~
有四个人物,平原君,公孙龙,孔穿,邹衍。
提及两种学说,藏三耳,白马非马。暗含一种学说,邹衍是五德说的创始人,虽然这个更荒诞无稽,但却为后世皇朝遵守,皇帝轮流做,但中国的体系是继承一体的,如一个情人的信物。想起玉玺。
藏三耳是说人有三个耳朵,我看一些网络注释是错的,说藏是小人,不是的,是说人藏着第三个耳朵,可以听到话外之意,可以理解。
白马非马,就是如题,白马不是马。白马非马比较出名,你可以搜下就知道了。大概意思是,我让你牵一匹马,什么马都行,黑马黄马,我让你牵一匹白马,你就不能牵其他颜色的马,白马非马。
谈到两个关于辩论的观点。
1理胜于词。
2夫辩者,别殊类使不相害,序异端使不相乱。抒意通指,明其所谓,使人与知焉,不务相迷也。故胜者不失其所守,不胜者得其所求。若是,故辩可为也。及至烦文以相假,饰辞以相惇,巧譬以相移,引人使不得及其意,如此害大道。夫缴纷争言而竞后息,不能无害君子。
司马光记载这个,是反对辩论的,它既然叫资治通鉴,他用这个来提醒帝王不要被诡辩迷惑,但无形却留下了珍贵的资料,就如一个女人弯腰系鞋带,为了好走路,没注意短裙起来,后面春光毕露,我谈谈后面的。
首先,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不是儒家一统的时代,所以公孙龙虽然诡辩,但仍然出名,至少没性命之忧,你看孔子都怎么处理的,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人杀文人,是孔子执政,杀少正卯,因为少正卯和孔子学说不同,而且孔子的学生都去听少正卯的了,孔子掌权后就杀了少正卯,因为少正卯异端邪说,孔子认为的。可怕的儒学。而在这段描述中,很多人不认同公孙龙,虽然说不过他,认为他是异端邪说,但并没怎么他,他有他存在的权力,学说也是,可以由人辨析。两个人都说不过他,但从大方向也谈了自己的看法,孔穿认为很多不用辩解就能知道,真理就是真理,很明显的,白马就是马,人就是有两个耳朵。邹衍认为,辩论的目的是为了明白,胜者不失其所守,不胜者得其所求。公孙龙赢了,但输的人还是不服气,因为没得到真理。
请注意,他们都没攻击公孙龙这个人。
为什么战国时代能诸子百家,成为一个中国历史再也无法出现的辉煌。他们谈的是事情,都不攻击人,承认自己辩解不过公孙龙,但也谈了自己的看法。并不因为输掉而愤怒甚至仇恨这个人。我不认同你,但你确实很精彩,至少很佩服。那有一种宽容和理解。
其次,司马光选录这个的意思无疑是,认为诡辩不好,反对公孙龙的,可当时公孙龙很出名,即使到了今天,公孙龙也是他们之中最出名的,公孙龙这个人,在今天也可以被称为伟大,他几乎同步于西方的哲学世界,虽然他的看法是诡辩,但已经牵涉到逻辑了,你看柏拉图的《谈话录》,只是中国人没有进一步思辨,因为觉得不靠谱,而历史上,整个历史上,只有公孙龙这么一个人,进入过这个逻辑思辨的领域,虽然他今天被称为诡辩,但诡辩有其逻辑价值,是可以被打破的。他重视了逻辑性,这个人有很多辩论的,他不是偶然的,他已经接近逻辑体系。堪称是一个伟大的人。
再次,当时靠谱的,恐怕没几个人知道了。当时不靠谱的,公孙龙最不靠谱,今天仍然是很多人敬仰的,至少觉得有趣的。不要忽视有趣。难道公孙龙不知道人有两个耳朵,白马也是马?他只是在有趣,在谈论一种逻辑,他谈论的逻辑问题,在白马上很有趣,你千万不要觉得他荒诞,他论及的逻辑问题,在很多现实中都如此荒诞的存在着。人们没有去辨析。不是逻辑让一切荒诞,而是世界不是个逻辑的世界,所以才荒诞,但因为荒诞,所以才真实。而公孙龙用逻辑演绎了一种荒诞,成为了有趣。
不靠谱的成为了最有价值的人。因为有趣,奇思妙想。
我选这段谈,是说公孙龙有趣。辩才无敌,明显那两个人都输给他了。
金州2016/7/9.11.33
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