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传承高贵——周国平论教育2》
(2015-08-03 06:14:10)
标签:
合肥行知学校方正教育读书札记传承高贵教育 |
分类: 读书学习札记 |
教育最终要上升到哲学层面思考问题,随着对教育的相对较深入理解,发现自己对很多问题的思考在周国平先生那里可以印证。——题记
1、教育的使命是使人性中的高贵成分得到发展,以便在知识面前保持头脑的自由,在功利世界面前保持心灵的丰富,在物质力量面前保持灵魂的高贵。而要做到这一点,学校就必须要让学生经常目睹高贵,在学生的心中传承高贵。
有两个传承高贵的圣殿,一是优秀教师的课堂,二是摆满大师作品的图书馆。
判断一所学校是否是一所好学校,一要看这所学校里是否有一批好的教师,二要看学校是否为学生的留出了足够多的自由时间,以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高质量的课外阅读。
2、智育是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智育的目标是实现头脑的价值,不是知识的灌输,更非考试的分数、职业的技能。头脑的真正价值不在这里,这样做只能把宝贵的头脑当成一个容器、一个工具。
智育的真正目标应该是让学生的智力得到健康生长,鼓励和培养他们对智力生活的爱好,使他们懂得享受智力生活的快乐。
好奇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学生最为重要的智力品质。好奇心是一种产生挑战的感觉,要自己去解开这个谜,用自己的头脑去寻找答案,把未知变为知,而这就需要独立思考。
3、柏拉图说:哲学开始于惊疑。当一个人对世界感到好奇,对人生感到疑惑,哲学的沉思就在他身上开始了。哲学的问题,往往是对事物本源的追问与探寻,它的特点是没有确切的答案,不像我们平时的学习始终追求标准答案。
在对哲学问题探寻的过程中,我们的视野会慢慢开阔,对事物的认识会愈加深化,自己的心胸会逐渐豁达。
4、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受教育者变得更加美好和幸福。通过教育,赋予学生智慧比教会他们知识更重要;教会他们做人比教会他们考试更重要;赋予他们学力比赋予他们学历更重要。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育人而不是育分。
5、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健康、善良的生命,活泼、智慧的头脑,丰富、高贵的灵魂,如果这样,我们的教育就真正成功了。
6、好老师具有如下的一些基本特征:首先,他是智情双修,德才兼备的优秀知识分子。所谓知识分子,就是一辈子热爱智力生活,对知识充满兴趣的人;其次,他爱学生,真正把学生当作目的;第三,他懂教育,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绝不会用扭曲人性的方式去教学生;第四,他讲究教学艺术,时刻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魅力;第五,他善于处理好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让孩子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轻松应试,同时获得素质上的全面提升;第六,他淡泊名利,甘于受冷落。
7、哲学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除了生长之外别无目的。生长是有两个方面的,一是身体的生长,一是心智的发展。
心智不仅关乎大脑的智力水平,而且关乎精神和灵魂,真正的教育,其核心是人文教育,是精神素质的培养和文化的创造。
8、一个学生心智素质好不好关键在于两种能力,一是快乐学习的能力,一是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两种能力主要体现在课外阅读中。高素质的学生喜欢学习,对学习充满兴趣,而且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来安排学习。
9、青春期是精神生长的关键期,也是养成阅读习惯的关键期。一个不阅读的学生,无论功课多么优秀也不能成为一个真正优秀的人。人是凭着精神属性成其为人的,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人类精神生活传统的主要载体是书籍,判断一所学校的好坏主要看学生有没有课外阅读,课外阅读量的比重是多少,一般说,自主阅读能力学生多的学校就是一所好学校。
10、任何的体制都不可能将个人的完全自由扼杀掉,任何人都可以向现行的教育争自由。一个好教师的责任和本事在于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用最少的时间、最有效的办法对付应试,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拓展素质教育的空间。
当然,这对很多老师来说是一个挑战,有可能会吃力不讨好,有可能会坐冷板凳,不仅一辈子成不了名师,甚至还要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与评价,因此,需要老师不仅仅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正确的教学理念,而且还要有坚定的信念与淡泊名利的坚持。
11、如果将赌注完全压在应试教育上,竭尽全力让孩子成为优胜者,充其量他只不过赢得了中高考,如果输了,就会输得精光;但如果将赌注压在素质教育上,适当兼顾中高考,即使最后在中高考上遇到点挫折,素质上的收获却是无人能够剥夺的,必将会在孩子的一生中长久发挥作用。
所以,以素质的优秀为目标,把应试的成功当作副产品,是合理的定位。向应试教育争自由,能争多少争多少,在应试体制下保护孩子,能保护一个是一个,这不但是可行的,而且是一种责任。
12、从爱护自己的生命出发,人自然会关注周围的生命,对发生在其他人身上的事情感同身受,这种生命与生命之间的情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同情心。在同情心的基础上形成了社会的两种基本的道德,即正义和仁慈。正义,简单地说就是不损害别人,不侵犯别人,不能给别人造成痛苦。而仁慈就是不但不可以损人,还要助人。人的社会特性决定了在其一生中,始终要和他人互动、建立联系。一个在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过程中能够换位思考、推己及人的人,就是具有同情心的人,这样的人通常也是一个善良的人。
善良、同情心是道德的底线,也是人和禽兽区别的开端。当然,人和动物的最大区别不只是体现在生命这方面,还体现在人是一个精神性的存在。
人不但要活,还要活出意义,这是人之为人的特点。我们常说的灵魂,指的就是这样的超越性,要超越生存,追求比生存更高的意义。
人的肉体要为灵魂服务,使灵魂的生活更有品质,不能颠倒过来,为了肉体过得好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
13、灵魂高贵者的特点是自尊和尊重他人,自尊是把自己当作灵魂,尊重他人就是把他人当作灵魂。我们的文化传统,缺乏对个体生命价值的尊重和对个体灵魂的尊重。
在学校教育中,上述两样东西的缺失同样体现的非常突出。为了学校的名誉、教师的地位,逼迫学生,完全不考虑学生身心健康;不管什么个性需求的学生,都要用一把尺子来衡量,不大在意学生自己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更不去了解学生的内在追求。
14、把自己当人看,所以也会把别人当人看。那些不把别人当人看的人,暴露出的正是也没有把自己当人看。尊严无价,只有无尊严者才会用金钱、权力来为自己定价。
当生命得不到同情,灵魂得不到尊重时,也就是道德底线被突破的时候。在这样的背景下再去开展所谓的德育,要想取得好的效果自然是不可能的。同时,人也感受不到自身的高贵,体会不到当下的幸福。一个在今天都感受不到幸福的人,怎能指望他今后会有幸福感?
15、阅读是与历史上的伟大灵魂交谈,借此把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占为己有;写作是与自己的灵魂交谈,借此把外在的生命经历转变为内在的心灵财富。换句话说,人不能缺少两个朋友:一个是自己,一个是大师。
读书的收获有两种:一是通过读书知道了自己原来不知道而且也没有的东西,即知识;二是通过读书知道了自己原来已经有但没有意识到的东西,即智慧。
几乎每一个读书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在读书的过程中常常发现作者表达的某个思想我也有,但是他表达的非常好,引发自己去进一步的思考。这实际上是一个唤醒的过程,经由阅读,将自己内心中已有的东西给激活了,并在这一过程中,和书籍中的观点进行交融和交锋,并重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产生对世界的新认识。这样的一种自我发现、自我完善的过程,所收获的就是智慧。
一个人如果平时坚持阅读,时常进入到人类精神生活的传统中进行学习和思考,他自己的精神就成长起来了,越来越丰满了。而人类精神生活传统的主要载体是书籍,所以阅读是精神成长的重要源泉和过程。自己内在的积累越是深厚,越丰富,阅读的过程就越愉快,越有效。这是一个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过程。
但仅靠阅读还是不够的,还要坚持不断地写作,包括写日记等,与自己的灵魂不断地进行交流,将自己的所读所思所想,转化为自己内在的精神财富。对教师来说,阅读和写作的过程,既是自身修炼的过程,也是传承高贵的过程!
16、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从小读经典作品,可以从经典的童话开始。正如卡尔维诺所说:“经典作品,是一本每次重读都像初读时那样能带来发现的书,是一本即使我们初读也像在重温的书。”读经典作品,就是和那些最高贵的灵魂相遇。汲取经典作品养分长大的孩子,他会自觉地进入人类精神追求的传统,保持天性,传承高贵。
17、英国哲学家怀特说过:“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把你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全部忘记了,那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我想这句话很好的阐述了教育的本质,也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
我们交给学生的知识只是暂时的,在他们以后的人生路上,或许会淡忘这些知识,但是他们有了学习的能力,不管遇到什么新鲜事物,都能够去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那就是能够存在于社会的能力。
18、德育不仅仅看成一些规范的灌输,比如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之类,德育应该是对灵魂的教育,目标是实现灵魂的价值。人的灵魂应该是丰富的,也应该是高贵的。
教师进行道德教育,应该从根本入手,使人们意识到人的灵魂的高贵。
德育应是润物细无声的过程,给孩子们一种正面的、积极的、向上的灵魂的引导,不仅是教师的灌输,更应该是让孩子们在特定的任务中,自己感悟,自己深化,净化自己的灵魂。不能仅仅关注智育,而更应关注作为一个人最根本的品质。
附1:阅读小语
1.人生不可缺少的三种交谈
阅读是与历史上的伟大灵魂交谈,借此把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占为己有”。写作是与自己的灵魂交谈,借此把外在的生命经历转变成内在的心灵财富。信仰是与心中的上帝交谈,借此积聚“天上的财富”。这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三种交谈,而这三种交谈都是在独处中进行的。
2.人生不可缺的两个朋友
人生不能没有朋友。在一切朋友中,有两个朋友是最不可缺的。一个朋友就是你自己,是你身上的那个更高的自我。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更高的自我,哲学家称之为理性,基督教称之为灵魂,佛教称之为佛性,但它常常是沉睡着的,你要去把它唤醒。为了使这个更高的自我变得丰富而强大,你还必须有另一个朋友,就是那些好书,活在好书里的那些伟大的灵魂。
3.读无用的书,做有梦的人
读无用的书,做有梦的人。这是我给一家民营书店的题词。书分有用和无用,有用的书关乎生计,无用的书关乎心灵。人分有梦和无梦,无梦的人是生计的奴仆,有梦的人是心灵的富翁。无梦的人生是乏味的,与无梦的人相处也是乏味的。人生在世,生计之外,还是得讲究个味。
4.读书的两种收获
读书的收获有两种。一是通过读书知道了自己原来不知道而且也没有的东西,这样收获到的东西叫知识。二是通过读书知道了自己原来已经有但没有意识到的东西,这些东西是自己感悟到的,但好像一直沉睡着,现在被唤醒了,激活了,并且因此获得了生长、开花、结果的机会。这样收获到的东西,我称之为智慧。
5.阅读可以养生
阅读不但可以养心,而且可以养生,使人心宽体健。人的身体在很大程度上受心灵支配,忧虑往往致病,心态好是最好的养生。爱阅读的人,内心充实宁静,不易陷入令人烦恼焦虑的世事纷争之中。大学者中多寿星,原因就在于此。
阅读还可以救生,为人解惑消灾。人遇事之所以想不开,寻短见,是因为坐井观天,心胸狭窄。爱阅读的人,眼界开阔,一览众山小,比较容易超脱人生中一时一地的困境。
阅读甚至可以优育,助人教子育人。父母爱阅读,会在家庭中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对子女产生不教之教的熏陶作用。相反,父母自己不读书,却逼迫孩子用功,一定事倍功半。
6.阅读怎么改变命运
人们常说“阅读改变命运”。在我看来,此话可有两种含义。其一,读那些所谓“有用的书”,也就是接受正规教育,获取专业知识,这样可以改变外在的命运,即改变在社会上的地位。其二,读那些所谓“无用的书”,那些哲学、宗教、人文方面的书籍,未必能改变你的外在命运,但能改变你的内心世界,使你拥有智慧、信仰、丰富的心灵生活,拥有一个强健的灵魂,因此也就改变了你与外在命运的关系,从而在精神上立于不败之地。我认为后一种改变是更可靠也更重要的。
7.文化上的绿色食品
经典作品是最接近自然的文化制品。这首先是因为作者自己是大自然所诞生的健康的生灵,因此对事物有饱满而真实的感受,他只需把这感受如实地表达出来就可以了。用食品作譬,他采用的是天然原料,没有化肥和农药的污染,没有添加剂,制作出来的是真正的绿色食品。
在食品卫生状况恶劣的今天,你也许无处寻觅令口腹放心的物质上的绿色食品了,但是,令心灵放心的精神上的绿色食品就在那里,你为何不去享用,却甘愿受营养贫乏、添加剂泛滥的文化快餐的毒害呢?
8.读经典就像回家
卡尔维诺谈经典的两句话,我觉得也说出了我读经典的感觉。一是初读就像是重温。人文经典所探究、叙述的主题,无非是人性和人生,我对之有自己的体验和思考,因此并不陌生。二是重温就像是初读。大师毕竟是大师,所展现的精神世界丰富而深邃,因此常温常新。结合这两种感觉,我觉得读经典就像是回到了我久违的真正的家,既似曾相识,又不断有意外的发现和惊喜。其实,这个家就是人类共同的精神故乡,而经典则是带领我们回家的向导。
9.怎么打读经典的基础
我主张读书的起点要高,直接从大师的经典作品开始。有人问:读经典必须有一定的基础,现在基础太差,怎么打这个基础?我的回答是:读经典的基础也是通过读经典来打的。经典的共同之处是有很高的含金量,但它们在文字表达上也有深浅难易之别,你可以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循序渐进,这本身就是一个逐步打基础的过程。相反,如果你总是读那些平庸的书,即那些没有含金量的书,就永远不可能学会识别和欣赏金子,永远不可能具备读经典的基础,只会离经典越来越远。
10.大师和偶像
过去出大师,今天出偶像。但大师并未成为过去,而是永远活在他们的作品中,活在文化的传承中。偶像则依附于时尚而昙花一现。
我给自己的定位:大师的学生。我当然不是大师,但也不是偶像,做大师的学生,这是我的最大幸运和光荣。
寄语今日青年:要做大师的学生,不做偶像的粉丝。唯有如此,你们才能超越时尚,进入文化。
11.人与人的差距令人震惊
读精神伟人的著作,看艺术天才的创造,我知道了人所能达到的高度,于是为自己生而为人类感到幸运和荣耀。
可是,走在街上,看见那些在路边玩牌和喧哗的人,那些开着车使劲按喇叭的人,看见那么多空虚的脸,我不禁想:难道他们也是人类?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如此之大,这一点常常使我感到震惊。
12.不读好书是多么大的损失
只有你自己做了父母,品尝到了养育小生命的天伦之乐,你才会知道不做一回父母是多么大的损失。只有你走进了书籍的宝库,品尝到了与书中优秀灵魂交谈的快乐,你才会知道不读好书是多么大的损失。世上一切真正的好东西都是如此,你必须亲自去品尝,才会知道它们在人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看到那些永远在名利场上操心操劳的人,我常常心生怜悯,我对自己说:他们因为不知道世上还有好得多的东西,所以才会把金钱、权力、名声这些次要的东西看得至高无上。
附2:传承高贵
今天的时代,高贵已成陌生之物。教育原本负有传承高贵的使命,然而,在应试体制的压力下,教师、学生、家长皆疲于应对,以至于在今天的学校里,传承高贵似乎成了一种不合时宜的奢侈。现在,这里有一位中学校长,他仍执著于这种不合时宜的奢侈,用他的话来说,就是要向年轻的生命中注入贵族气质。面对他的努力,我不由得肃然起敬。
《教育,让人生更美好》这本书稿中的文字,大多是邰亚臣校长在学校里的公开讲话,听众的主体是学生。一个校长向学生训话,再平常不过了。可是,且慢,你读一下就知道了,这个校长有点不一样。在他的讲话中,你找不到一句官话、套话。他没有把校长讲话当作例行仪式,更没有把学生当作训诫对象,我相信每一次他都做了认真的准备,要和学生进行言之有物的心灵交流,奉献出自己从观察、阅读、思考中得到的主要收获。他的讲话激情飞扬,甚至可以说文采斐然,而说出的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真知灼见。
在邰校长身上,我看到了做人与教人、人生理念与办学方针的高度一致。他自己感悟到并且享受到了人生的那些最珍贵的价值,多么希望通过言传身教和制度设计让学生也能感悟到、享受到。当然,这不容易,因为在今天社会和教育的大环境中,正是这些价值遭到了普遍的忽视和损害。我单说其中的两项:个性和优雅。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个性是人生的珍贵价值,人的多样性是人类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因此,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为不同个性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然而,在当今教育舞台上,通行的是以应试、升学、就业为目标的过度的规划,正如邰校长所指出的,老师、学生、家长的目标被惊人地统一,从上小学开始,孩子们的生活和心灵就被分数以及奥数、英语等各种特长班格式化了。针对这种情况,他向老师和家长呼吁:减少规划,开始等待,让孩子的生命里多一些悬念。他强调:单纯的喜爱是最有尊严的活动,最重要的事情是让孩子恢复对事物本真的兴趣。帮助每一个孩子感知自己内心的真实,发现精彩的自我,展现丰富的个性,是他的明确的办学方针。
除了个性,邰校长还经常谈到优雅。他把培养优雅的文化气质确立为重要的办学目标。优雅或许有二义。一是生活情趣,有真切的生命体验。一句精辟的话:“在我眼里,所有对生命还有感动的人们,是这个时代的英雄。”二是精神气质,有高贵的灵魂生活。如他所言:学校应该是培养精神气质的圣地。如果说功利性的过度规划摧残了个性,那么,同样源于功利性的过度的竞争意识则是优雅的大敌,使得学校成为了战场。他告诫学生、老师、家长远离竞争,有一段振聋发聩的话值得全文照抄:“我们可能确信不疑,奥数、英语、有名的中学、顶尖的大学、收入很高的工作都是往生命银行里存入的巨款。但如果没有闲适与从容、逍遥与自在,多年以后,我们认为的巨款可能就会变成呆帐、坏帐。相反,听从内心的呼唤,不断体验生命中的新鲜,可能会成为人生最重要的投资。”
邰校长自己是一个热爱精神事物的人,尤其爱诗歌,在讲话中经常引用中外诗人的诗句。他把诗定义为“夹杂着明亮的忧伤”,单凭这一句,我就知道他不但爱诗而且懂诗。在这个毫无诗意的时代,他偏强调诗歌的教育意义,倡导学生举办诗歌朗诵会,鼓励学生在诗歌里发现生命的源泉,修整内心的空间,以一种不同的方式重新找到自己。一个自己对诗歌没有精深体验的人,当然是说不出这些话的。
邰校长还在学校里建立了一个博物馆,定期更换和展出不同的艺术品,向全校学生开放,并且由学生志愿者担任讲解员。有一回我去参观,展出的竟是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吴冠中、关良、弘一法师、陈逸飞等大师级的作品,令我大为惊讶。当然,展品是借来的,他在收藏界广有人脉,资源充足。为了让学生受艺术的熏陶,成为他所期望的饱满、有品质的人,他真是用了心。
也许有人会问:身在应试体制之内,做校长的总要对学生应试和升学的成绩负责吧?邰校长的回答是,第一,事实证明,丰富的学校生活对此绝没有消极影响,在北京市的中学里,十五中的高考成绩一直是好的。但是,第二,十五中的育人目标决不定位在清华、北大上,也不和某些等顶级名校攀比。因为在他看来,这样做只是以学校为本,而唯有立足于人的全面教育,帮助学生在历史、现实、未来的坐标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他的坚定不移的立场是:“如果在有名气和明亮之间选择的话,我们会毫不犹豫选择后者,竭尽全力打造一所照亮学生内心的学校。”
众所周知,在现行体制里,做校长基本上是做官。为邰校长计,他似乎还可以有另一种选择:作为个人不妨讲究精神品位,作为校长则遵守官场规则。今日官场上这样做的人不在少数,不过,人们当然有理由对其所谓的精神品位打一个问号。邰校长太爱学生,不可能这样做。他由衷地感到,教育工作是人生中一场纯真的旅行,途中最美丽的风景就是与孩子们的可爱灵魂的相遇——爱学生也被学生爱。正因为爱学生,他对孩子们在应试体制下遭受的痛苦感同身受,深知责任重大。他向全校老师指出:在今天这个社会里,最大的弱势群体其实是被考试和作业夺去了无数黑夜与白天的孩子们。他提醒老师们,虽然无法破解体制造成的困局,但要多一些警惕,培养一种勇气,不盲从,不追风,同时更加智慧地工作,少占用学生的时间,为孩子们其实也是为自己找回属于人的基本权利。他向学生们倾吐肺腑之言:你们是压力和年龄不匹配的一代人,从小升初开始就辗转于各种班的痛苦,父母的无助,学校的无力,一路走来,紧张、焦虑、茫然、无所适从,刚到十八岁已是一身沧桑了!他开导他们:考不上理想大学算什么,不要把人看得太简单和渺小,只要你保有自我选择的勇气,就有一线生机让自己不成为众多的别人。他大声疾呼:孩子们,我们要一起合作!
我们看到,面对学生,邰校长掏心窝、讲真话,批评起现行教育的弊端来简直不像一个校长。可是,其实他所做的正是一个好校长在今天所能做的最好的事,那就是让学生对弊端怀有警觉,保持内在的自由,同时在教育实践中最大限度地减轻弊端的危害,为学生拓宽外在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