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学思不致
学思不致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4,376
  • 关注人气:5,84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莫言作品《我们的荆轲》

(2013-05-28 22:04:40)
标签:

合肥行知学校

方正教育

读书

莫言

我们的荆轲

分类: 读书学习札记

诺贝尔文学奖令莫言声名大噪,上至精英,下至草根,都在为莫言获奖奔走相告,拥挤的赞美掉得满地都是。一时间,全世界都在围观莫言。

而莫言却出奇地冷静,他说:“得奖不代表我就是最好的作家。”这种清醒实属难得。清醒的莫言出了新作《我们的荆轲》。这是获奖之后的第一部新作,也是他的首部剧作集。

《我们的荆轲》这本书收录了莫言的同名话剧剧本,这个剧本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审视、解读了荆轲刺秦那段我们熟悉的故事。在这本书中,这个故事之外,还有《霸王别姬》(与人合著)、《锅炉工的妻子》(短剧,非常深刻)两部剧作及莫言关于《我们的荆轲》的访谈,同时还收录了大量精彩的话剧剧照。

《我们的荆轲》被莫言赋予荆轲这位历史英雄一个普通人的身份,还原为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在作品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他舍生取义的一面,更看到了他作为一个普通人在面对要不要成名时的复杂心态。

作者一改传统叙述模式,以人物对话,心理描写为主,故事围绕着成名话题展开,荆轲开始和一般侠客一样,想一夜成名,刺杀秦王,报答燕太子丹的知遇之恩,在与燕姬沟通中,燕姬六问荆轲为何刺秦王

有仇吗?有怨吗?远日无怨,近日无仇

为了百姓苍生?不是,天下乌鸦一般黑,谁来当秦王都是一样残暴的

为了和平?不是,只有一统天下才能实现真正的和平

为了知遇之恩?有点,但也不是全部,这个恩有很大的阴谋,与其说恩,不如说交易。

为了了侠客之名?对了。为了一举成名天下知。

荆轲的每一个回答仿佛都慷慨激昂、气势磅礴,却均被燕姬辩驳得体无完肤,阵阵语塞,荆轲终于明白,自己别无选择地只能做一个失败的英雄,“牵着秦王的衣袖,把舞台一直拓展到荒郊野外”。剧情推进到这里,失败便成了宿命。“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告白从此便有了无穷的可能。

成名就是荆轲刺秦的本质。从混沌到清晰,燕姬一步步将他点醒,刺秦王已经没有什么意义,只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既然要成名,那就要把这个名成就得深刻,成就到千古。如果荆轲当时就把秦王刺死,这时的秦王没有灭绝诸侯统一天下,没有焚书坑儒,没有统一货币、还没有修长城制陶俑等等等,顶多是历史上多个秦王的一个,绝不是秦始皇。让他活着,就成了千古一帝,妇孺皆知的秦始皇。可怜的荆轲忘了这个要义,竟刺死了一个假秦王。幸亏秦始皇聪明,懂得用替身,否则这出荆轲刺秦戏也不会这么地生命力地流传千古。

其实,至始至终,荆轲从来不是主动要刺秦的。先是老爷子田光以死相荐,可谓知遇。继而落入燕子丹的套套,吃好喝好穿好还把妃子送他,再加上割肉三两为药引治他失眠,无法不去效死啊,交易嘛,给你那么多不就是为了换你的命吗?

剧中有一句话很经典:“并不是随便什么人,背上一把剑他就成了侠士。”人们总是仰慕英雄,渴望功成名就。如果稍有机会,大家都会不惜代价地去追求。都说名利俗,但也没见几个人不喜欢。目不识丁的狗屠竟然也喊:“燕子丹,我要刺你!”为了成名,终于沉江而死。高渐离掷秦,临时前也悲壮地说:“嗟呼,我也成名了”。从荆轲到现在,人们为了追名逐利不曾一刻消停!

 出名真的很重要吗?高渐离边击筑边用现代腔调唱着:“没有亲戚当大官,没有兄弟做大款,没有哥们儿是大腕,要想出名难上难,咱只好醉生梦死度华年……”深刻地反映出当今社会真实的一面。而荆轲,则哼唱着“世人皆浊兮我独清”,因为人生路上难遇伯乐而变得牢骚满腹,他对高渐离说:“渐离兄,依我看,这侠士一道,也用不着真才实学。只要是出自名门,再加上老不死,到时候就成了大侠了。”在这个现实生活中,有着许多表面清高无比,而实际上却在狂热追逐名利的荆轲,亦有许多脚踏实地、敢于剖析自己的莫言。至于出名到底重不重要,相信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

莫言的“荆轲”恰恰还原了历史的复杂性。《战国策·燕策》和《史记·刺客列传·荆轲》都曾记载“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生动紧张,曲调慷慨激昂。在历史的记载中,荆轲因“刺秦”而存在,也因“刺秦”而流芳千古,左思盛赞他“虽无壮士节”,“重之若千钧”;贾岛也赞誉他“易水流得尽,荆卿名不消。”然而,事实上,正如后人评价,放在荆轲墓碑前的,不光是美丽的鲜花,还有带刺的荆棘。司马光认为荆轲“欲以尺八匕首强燕而弱秦,不亦愚乎!”扬雄甚至直言:“若荆轲,君子盗诸。”毫不隐讳地斥之为“盗”。

莫言的高明不是把荆轲写成大气磅礴的英雄,想成为英雄却没有那么多勇气,就半推半就。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上了这贼船,你不干人家就会把你推下水淹死的。荆轲就是这样“被英雄了”!

可怜的荆轲,九泉之下你还是燕姬的范蠡吗?

莫言说:“之所以在‘荆轲’前面加上‘我们的’这个定语,就是不想再讲大家都熟悉的那个故事,而是希望从今天的视角,与历史不同的角度来解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稀奇真稀奇
后一篇:谢人谢天谢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