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篇陶研文章获奖
(2012-01-07 10:45:43)
标签:
合肥行知学校方正教育陶行知研究文章教育 |
分类: 文章总结建议 |
学陶研陶,创新行知学校
一直以来,行知学校以学陶师陶为抓手来提升文化底蕴和学术积淀。我们发扬“爱满天下”精神,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依托陶研,提升教师敬业境界,组织教师系统学习陶行知的教育论著,撰写陶研论文;学习借鉴“先行后知”、“教学做合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和“行动教育即创造教育”等理论,积极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我们将创造教育普及化,创造适应学生发展的教育,创造适应社会发展的学生,让校园充满创造气氛,让教师充满创造智慧,让课堂充满创造活力,让学生充满创造热情。
一、用陶行知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
我们在管理中以人为本,营造宽松、和谐的创造教育环境。学校创造教育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学生的创造需要以人为本的学校管理。没有学校的人本管理,就没有创造教育。在学校管理中,我们始终遵循人本管理,坚持以人为中心,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关心教师的成长,知人善任,用人所长,尊重教师,信任教师,采取各种方式与教师沟通,倾听教师的意见,让教师们参与到学校管理中,形成有利于创造型教师培养的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使教师的才华有充分施展的空间和舞台。学校以创造教育为载体,在保证学生基础素质发展的基础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所有学生创造适合的教育,为学生和谐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基。
我们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积极营造教育民主的氛围。教师改变居高临下的传统习惯,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蹲下来和学生说话”,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把课堂由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自由讨论,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学得轻松、学得快活、学得主动、学得扎实。实践证明,教师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对学生既讲民主、又讲集中;既严格要求,又热心指导;既尊重学生的独立性,主体性及创新精神,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彼此尊重、信任、相互促进,才能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尊重学生,就要学会宽容与接纳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内心深入的宽容,为学生提供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和空间,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启顿悟,进行有效的教育,并培养他们的判断是非的能力;教师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宽容,可以激发学生的个性思想火花,培养创造精神;教师对学生特殊行为方式的宽容,是尊重个性发展特点,使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展示自我,发展自我;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宽容,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教师而言,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在非原则问题上以大局为重,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意味着他的教育思想更加深刻,教育手段更加成熟;教师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时,就是科学地看待教育过程。
“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教师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会破罐破摔。陶行知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尊重学生还要学会欣赏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学习基础差、纪律松散的学生更要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把这闪光点放大,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在成就感中获得自信。
二、用陶行知教育思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只有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才会义无反顾地承担起教育的重任,才会有勇气在教育教学进程中去完成从未实践过的未知研究,成为创造型的教师,而读书、教研正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最有效途径。
“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学校精心挑选了课堂教学、班级管理、人文素养等各类教育理论书籍,为教师搭建平台,努力营造全员参与的团队读书氛围。
“中国吃书的人多,用书的人少”。“我们对于书的根本态度是:书是一种工具,一种生活的工具,一种做的工具。工具是给人用的;书也是给人用的。用书必有目的。遇到一本书,我们必须问:您能帮助我把这件事做的好些吗?您能帮助我过一过更丰富的生活吗?”为了更好的达到用书的目的,学校通过搭建网络平台、举行集体教研等方式以制度保障其有效性。建立群体研修博客和个人博客,使广大教师既有对共性问题的集体研讨,又有针对教师个人问题的自修研究。学校为老师们搭建有效交流的平台,实现知识的横向流动。
行知学校12个教研组每周三下午开展全校常规教研活动,依次安排无生上课、说课、听评课、集体备课、集体教研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将教师研修教材、理论学习、团队合作包含其中。同时将教师的注意力从单纯的上课技巧辐射到课前、课后、作业布置、重难点解决等方面,做到了全方位关注教学。行知学校已形成了由常规教研体系和特色教研体系双向支撑的架构。特色教研侧重理论研修与实践,为常规教研提供理论支撑;常规教研侧重日常教育教学问题的解决,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促进特色教研。
三、用陶行知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陶行知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开拓和创造。他以人生要“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自励和勉人。“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中小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理急速成长期,求知、探索、怀疑、求证、创造,是他们强烈的渴求。为使学生走上全面发展的健康之路,我们有责任将学生这种求知渴求发展为一种创造思维方式,一种创造学习方法,一种追求创造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学校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同时牢固树立起全体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以创建文明班级为突破口,从最突出、最直观、最形象的地方着手,加强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注重寓德育于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之中,起到激情、励志、明理的作用,让学生得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全面提高德育工作质量。学校积极探索德育方法,力求内容系列化、形式多样化。“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张扬学生个性特点。通过各种形式的主题班会和社会实践活动,树文明新风,修品质德行,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和积极协作的团队精神,把思想道德内化为学生的灵魂,真正达到德育的目的。德育不能只讲不行动,只有将德育生活化、活动化,才能彰显德育效果。学校创造性地通过小事情来培养学生的大品质,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强化训练,通过一定限度的强化训练促使一些学生改正不良习惯。
“想自立,想进步,就须胆量放大,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的发现出来”。“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总起来说,创造、开辟都要有胆量”。为此,学校在设计组织安排有关教育活动时,充分运用陶行知教育思想,大胆尝试,营造育人氛围,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交际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团结意识和成才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我们通过课程落实培养学生科技素养和创造能力,注重在创造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习惯,让学生在体验中经历,在探究性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每一位学生都是有潜力的,科学的教育能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这是我们的教育理念。“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口,解放学生的脑,解放学生的时间,不要让过重的学业负担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让他们有足够的自由的课余时间玩把戏”。我们以学生为本,以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真情真心真诚教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我们努力提高各科课堂教学质量,尊重学生个性,保护学生自尊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激发学生去主动探究、质疑、交流讨论,进行合作学习,以开发学生潜能,让学生在一次次成功的体验中不断前进。
“儿童是应该快乐的,而现在中国的儿童是非常痛苦。固然有许多人才是从痛苦中长大起来,但是成人的责任是应该把社会改造得好一点,使未成熟的儿童少吃点苦,多享点福。我们应该负起责任来,敲碎儿童的地狱,建立儿童的乐园。这还不够,我们应该引导儿童把地狱敲碎,让他们自己创造出乐园来”。“儿童的生活,是一面社会的镜子。幸运的儿童,是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过儿童节。我们不但要为儿童争取一日之快乐,而且要为儿童争取长期之幸福”。教育从根本意义上来说,就是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幸福,培养人的幸福能力——感受幸福、创造幸福、享受幸福的能力,指导人们过幸福的生活。幸福不仅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它同时也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幸福既包括学生的幸福,也包括老师的幸福。教学过程中要有幸福,接受教育之后的人更要有幸福。
“仿我者死,创我者生!”“我们希望以集体的力量来纠正个人主义,以创造的工作来纠正空谈与幻想。在共同努力创造学校上来学习,共同努力创造新中国新世界”。我们借鉴性地吸取陶行知教育思想,开创性地开展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们正在努力中。
读《陶行知教育名篇》
《陶行知教育名篇》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做合一”、“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合一”、“创造的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陶行知以毕生的精力,批判旧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诸实践。他丰富的教育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教育的理论和方法,给我们以启示和教益。
一、教育最终目标
在《学生的精神》一文中,陶先生将学生的精神大致分为三种:学生求学需具有科学的精神;改造社会必具有委婉的精神;应付环境必具有坚强人格和百折不回的精神。这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应该培养具有什么品质的学生,即我们的教育最终目标。就如同我校教学楼上悬挂的陶行知先生的名言:“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教育的宗旨不是教出一批做题的机器,而是真实的社会的人。现在的学生以独身子女为多,在家中已然形成“惟我独尊”的架势,他们缺乏吃苦耐劳以及应对挫折的精神。这些孩子的想法往往比较偏激叛逆,我们老师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养,的确任重道远。
人是教育的对象,是教育这块阵地的主人,陶行知认为:“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讲道德、能思考、会创造的人。”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来考虑,把人的发展作为首要目标来追求。陶行知先生说:他希望诸君至少要做一个人,一个整个的人。做一个整个的人,有三种要素:有健康的身体,身体好,我们可以在物质的环境里站个稳固;要有独立的思想,要能虚心,要思想透彻,有判断是非的能力;要有独立的职业,为的是要生利,生利的人,自然可以得到社会的报酬。陶先生做过这样一首白话诗,说人要有独立的职业: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先,都不算好汉。陶先生是一个追求独立、追求人身价值的人,他不喜欢现在社会上那些不好好工作游手好闲的混混,不喜欢那些身体健全却靠别人养活的人。
二、生活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既然生活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那么是生活便是教育,所谓“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让我们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让学生读死书,让他们以考试分数为目的,以分数来分学生的好坏。陶行知形象的把传统教育比喻为吃人的教育。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第一就注重健康,反对杀人的各种考试。我们现在所追求的教育就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上取得和谐发展。
三、创造教育
陶行知先生希望“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一切创造都伴随想像。学生时期是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时期,这时培养学生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创造的教育”一文中写到鲁滨孙漂流到荒岛上去,白天到海边用手去捧水喝,到黑夜没水喝,他想出了用软土制成的瓶子,再用火烧成,可以装水,这是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了新价值。反观我们当今的学校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并不很多,教师的教法不新,学生学法不新。因此,现在的教育需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创造力,需要充分的营养,适宜的土壤,良好的环境,还需要建立良好的习惯,需要因材施教。教育者要像爱迪生母亲那样宽容爱迪生,在爱迪生被开除的时候,把地下室给他做实验。我们也要像利波老板那样宽容法拉第,让法拉第在电学上取得辉煌的功绩。
大力倡导创造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鲜明的特色,致力开发儿童的创造力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起点和归宿。培养儿童的创新能力,陶行知教育理论中提出了“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这些在倡导新课程改革,提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名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每一位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
四、知行合一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知识分为亲知,闻知,说知。“亲知是一切知识之根本”, 闻知与说知必须安根于亲知里面才能发生效力。我们所注重的知识,大多只是闻知,几乎以闻知概括一切知识,亲知是几乎完全被挥之门外。有的学生只会纸上谈兵,而真正实际应用时却不知所措。为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力求贴近学生生活,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做到在做中学,学中做,为学生搭建各种实践的平台。
“中国现在的教育是关门来干的,只有思想,没有行动。教员们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们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所以是死的教育,不是行动的教育。我们知道王阳明先生是提倡‘知行合一’说的,他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先要脑袋里装满了学问,方才可以行动。所以大家都认为学校是求知的地方,社会是行动的地方,好像学校与社会是漠不相关的,以至造成一班只知而不行的书呆子。所以阳明先生的二句话,很可能代表中国数千年的传统教育的思想。现在我要把他的话翻半个筋斗。如果翻一个筋斗,岂非仍是还原吗,所以叫他翻半个筋斗,就是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每个人都渴望成功,因为害怕失败,所以总是退缩。怎样才能成功呢?不能光是靠想,一定要付之于行动,也就是要“做”。真正的做要在劳力上劳心。“劳力上劳心”很简单的五个字,它的意义却很深长:它告诉我们不要蛮干,不要空想。如果只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教课,你的教育教学方法没有丝毫的创新和变化,那只能今天是昨日的重复,明天依然;倘若心里有着很多想法,但是不敢去尝试,害怕失败也是不行的。人要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并且要试着去做,这样他就会离成功越来越近。
五、教学合一
陶行知的教学思想,开始在《教学合一》一文中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他说:“一、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二、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主张教学合一,反对教学分离。教与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离开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就谈不上有教学。
陶行知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也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应该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效果,也要注意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的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并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教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这是把学生当作“容器”,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也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教师只有“教学生学”,交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和钥匙,启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才能“探知识的本源,求知识的归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主观地“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而应该主动地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学就怎样教,学得多也就教得多,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今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可接受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同时教师要“一面教,一面学”,不断提高自己;只有自己水平提高了,才能教好学生。
陶行知则将“教学相长”作为他“教学合一”的重要原则之一,贯穿在他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他说:“师生本无一定的高下,教学也无十分的界限。人只知教师教授,学生学习;不晓得有的时候,教师倒从学生那里得到很多的教训”。从广义的角度看“六十岁的老翁可以跟六岁的儿童学好些事情。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他经常将自己的诗交给小朋友改;他办安徽公学、晓庄师范和育才学校都是贯彻这一原则,主张师生“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说,他的“小先生制”、“即知即传”等思想,无不与“教学相长”有渊源关系。
“因教施教”也是他常常运用的原则。他说:“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我们要晓得受教的人在生长历程中之能力需要,然后才晓得要教他什么和怎样教他”。他并以松树和牡丹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作比喻,说明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教法。
六、爱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我们要热爱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没有对学生爱,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只爱一部分学生,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他想到了,父母没想到的,他也想到了。爱不是放纵,爱里有严,爱里有教育,陶行知为学生竭力改善生活条件时,又嘱之以俭朴为美德,绝不可浪费,特别是看到学生出现了不良生活和思想倾向时,就及时送上关怀与指导,这样学生在承受爱的过程中找到前进的路。
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当我们对学生因“恨铁不成钢”而一时不理智地做出有伤学生的事,是否想到这学生也许是一块特殊的钢坯,需要更多的爱去熔炼锻造呢?教师爱学生,就不能没有自我克制,“怒”是必须要“制”的,否则既无补于事又伤神伤身,久之反倒说明自身无能。教师要“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乐其所乐,忧其所忧,用师爱引导他们走向光明、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