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品读《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教儿童利用自由活动时间及培养孩子的兴趣

(2011-04-14 23:21:15)
标签:

合肥行知学校

方正教育

读书心得

教师

教育

分类: 读书学习札记

品读《给教师的100条建议》:教儿童利用自由活动时间及培养孩子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在第32条这样写道:“儿童对时间流逝的感觉完全不同于成年人,这是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的。不考虑儿童的这一特点,往往无法理解儿童的心灵。在森林里度过一个晴朗的夏日,对儿童来说就是一整年,在少先队夏令营里度过一个月,则是无限久。不要用硬性的计划来束缚学生,要让他们去细看、看够。也许要拿出一整个钟头让学生各认干自己的事情。儿童的本性要求这样,不这样儿童就不可能认识和思维。”这段话用对比的方法提出给儿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多么重要。在每一步路上,儿童的面前都可能展现某种新的、未知的东西,这东西使他入了迷,占据了他的全身心,他不仅顾不得想别的事,就连时间的流逝也感觉不到了。有时一个成年人,也会被某种有趣的东西所迷住,很难摆脱那使人入迷和得到满足的事。成人会控制时间,而儿童缺乏这种控制力,所以他会忘记时间。应当教给他怎样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这时就要做到不违背儿童的天性,教给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要尽量做到让有趣的、使儿童感到惊奇的东西,同时成为儿童的智慧、情感和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必不可少的东西。换句话说,应当使儿童的时间充满使他们入迷的事,而这些事又能发展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又不致于破坏童年的情趣。给儿童提供自由支配的时间,并不是让他们爱干什么就干什么。放任自流会养成无所事事、懒散疲塌的不良习气。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不是靠口头解释,而是要靠组织活动,靠示范。平时教师在教学和课余时间要做一个有心人,尽量让孩子多做些感兴趣的事,多组织安排一些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活动,使他们养成思考的良好习惯,从而发展他们的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坚信一个人不可能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面对这样的学生,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把所有的“智力工具”拿出来试验一番,把这些孩子从智力的惰性中解救出来,帮助他们找到那个能够鼓舞他们的精神的领域。当发现孩子在某一个领域产生兴趣,哪怕是一丝兴趣的萌芽,哪怕是一星微弱的火苗时,教师也要像对待珍宝一样对待这一丝萌芽,这一星火苗,因为这就是孩子发展智慧的希望。我们要去寻找那个未被发现的领域,坚信可以找到它;然后浇灌这一丝萌芽,使之长大;鼓舞这一星火苗,让它猛烈地燃烧。这就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做的事情。

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就应当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出发,将要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抓住学生的认识与所要学习的内容之间的结合点,引发学生的共鸣,让他们有得想、有得说。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充分的备好课,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深入挖掘教材与学生认识之间的结合点,以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苏霍姆林斯基强调(第25条),要训练学生的思维,就应该把他们带到思维的源泉那里去,那里会展现出现象的链条,应该让学生努力把握住这根链条,在记忆中保持住几样事实、事物的关系,这时候他们就是在受着无可替代的思维训练。当然在各种现象的链条中,要一个接一个地进行发现,这样才会刺激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我们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容易拿一些新奇的、鲜明的、形象的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如果不合适的运用,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是有害的。“经验证明:讲课当中过分地追求激动人心的、鲜明的、形象的东西,会使得学生过度兴奋,这时教师不得不提高声音,压倒学生的喧闹声,但学生只会更加兴奋。”

我们总是关注学生的成绩是否优异,而对于学生是否在学习中获得脑力劳动的欢乐却极少考虑。这是一种教育上的短视与急功近利的行为。苏霍姆林斯基则强调两点(第33条):读书是学生最重要的兴趣发源地,一定要让学生有一门自己喜爱的学科。他认为,如果学生有了一门喜爱的学科,那么就不必为他没有在所有各科上获得优秀的成绩而不安。因为这样的学生在自己喜爱的学科领域内,已经感受到脑力劳动的快乐,这种欢乐将伴随着他走出校门,促使他在今后的岁月里保持这种寻求知识的欲望,他相信自己在这一领域内可以取得成功,这对于他的人生道路将是一个强大的良性刺激。相反,如果学生在毕业走出校门的时候,依然没有自己喜爱的学科,那么他们将怀着对知识非常冷漠的心情走上各自的生活道路,他们也将不能在各自的工作领域有更大的发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