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学习困难的学生更需要阅读
(2011-04-04 18:51:58)
标签:
合肥行知学校方正教育教师100条建议读书心得教育 |
分类: 读书学习札记 |
品读《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学习困难的学生更需要阅读
学困生,顾名思义,就是指那些相对于一般的学生对教材的感知很慢,知识在记忆中保持不久而且不牢固,因而显得学习困难的学生。当我们对他们埋怨、斥责和烦恼的时候,不知我们教师有没深入的思考过究谁制造了这些学困生?答案可能是我们大多数教师不愿接受的,但这是个铁的事实:如此令人烦恼,令人头痛的学困生,他们的制造者可能恰恰正是我们教师自己!
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教师大多数仍然沿用的是前人的老的教学思路和旧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对待教育的一些新问题,尤其是学困生问题,缺乏教育的技术与解决的艺术,仍然是打骂罚。在此过程中,鲜活的孩子们,在我们这些教师所谓“很负责任”的教育中,自尊感、进取心、对学习的爱已经渐渐消逝,他们对待学习越来越麻木。其结果就是后进的越来越后进,教师也越来越烦恼。在这恶性循环下,美妙的教育过程对于这些学困生和学困生的老师来说,都成了一种痛苦的折磨……我相信,这样的事,存在于每个学校,存在学校的每个地方。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我们教师应该不断的学习。一是读书,读教育的经典著作,最新的关于教育理念的杂志、报刊,从中吸取精华,不断的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二是积极向优秀的同行学习,学习他们新颖有创意的教学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好的做法,努力提高自己解决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技术和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用大量的篇幅论述关于“难教的孩子”的教育,他强调教师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急于作出最后的、绝对的结论,认为某某学生什么都做不成,他的命运就这么注定了。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激发、保持学生内心深处那种学习的愿望。这种愿望就好比深植在土壤中的细小的根须,要想看到最美的生命的花朵.就不能忽视那些深植在土壤中的细小的根须,没有这些根须,生命和美就会凋谢。教师要毫不间断地给这些根须提供滋养,要相信思维就像一朵花,它逐渐积蓄生命的汁液。只要我们不停地用汁液浇灌它的根,给它合适的土壤和阳光,终有一天,生命的花朵就一定会绽放。
教师都会遇到“难教的孩子”,也可能有悲观、失望的时候。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才能感受到教育工作巨大的挑战性,但这也是教育工作最迷人的地方。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要带领孩子,尤其是那些“难教的孩子”,怀着一天淘出一粒金子的精神,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决不让任何一个孩子陷人孤独、黑暗之中,决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感受到没有出路的悲哀和绝望。这是一个根本的教育原则,也是一个教师最可贵的教育信仰。
在对学困生问题的解决中,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该以“不是不可能,只是暂时还没有找到方法”为座右铭。在对学困生充满爱心、耐心的同时,更需要一份智慧的思考,在理论中学习,在实践中反思,不断的通过各种途径去寻找解决的方法,而不是轻言放弃。苏霍姆林斯基正是因为看到了不及格的分数给学生造成的巨大伤害,因此一再地强调这个常识:不要让上课、评分成为学生的精神生活的唯一的、吞没一切的活动领地,当儿童那颗柔嫩的心灵还没有穿上冷漠的铠甲之前,不要让不及格的分数成为一场巨大的灾难。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比儿童的幸福和精神生活的充实更重要。
书上作了这样一个比喻,学习困难的学生更需要阅读,就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没完没了的作业与考试,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因为阅读能教给学生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上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我们当教师的工作起来也就更容易。这不禁让我想到我们身边有不少家长竭力反对自己的孩子阅读课外书籍,而让他们死抠书本。认为书上的学会了,学习成绩自然会好起来,其实不然。学生死记硬背也不可取,因为今天会默,明天就忘,就是记住了不知道怎么去用,也只能成为一种“死”知识。更严重的长此以往,学生就会慢慢失去学习兴趣,产生逆反心理,最后真正沦落为后进生。由此看来,我们教师转变观念是当务之急,理解素质教育的实质,为这些孩子推荐合适的读物,让优秀的文学作品来充实他们的头脑,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真正成为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教育的缺点之一,就是没有那种占据学生的全部理智和心灵的真正的阅读,没有这样的阅读,学生就没有学习的愿望,他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狭窄和贫乏。阅读是人生是否能够获得幸福的必要元素。一个不掌握数学、不会解应用题的人,仍可以生活下去并获得幸福;然而,如果不会阅读,则不能生活,也不会获得幸福。
我们教师要使学生在上小学和中学的时候就酷爱读书,并且学会在阅读过程中认识自己。如果一个人在中学毕业后要么完全不懂得阅读,要么他阅读的范围只局限于一些低劣的侦探小说,那么他的内心世界就会变得粗鲁,他就会去寻求“感官刺激”,而能找到这种东西的地方,是会把一切人性的东西糟蹋殆尽的。让书籍去充实幼小的心灵吧!让书籍去占据中小学时光吧!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一是要引导青少年阅读杰出人物的故事。在他们的理想形成时期,要使那些鼓舞过多少代人的杰出人物的形象进入每一个青少年的心灵。二是力求使每一个少年、每一个青年都找到一本他感兴趣的书,这本书应当在心灵里留下终生不可磨灭的痕迹。让学生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追求思想的美,享受文化的财富,使自己变得更加高尚。如果一个人渴望读书,阅读的时刻给他带来欢乐,那么所读的东西就会深印在他的意识里。三是指导学生选购、积累一些藏书。苏霍姆林斯基的学校的每一个学生,到小学毕业时拥有200-250本个人藏书,个别学生有400-500本书。他和他的同事们特别关心的一件事,就是要让那些家庭中由于各种原因而造成没有书籍就会感到精神生活很贫乏的环境的儿童,以及那些在学习上遇到严重困难的儿童,一定要拥有丰富的个人藏书。家长、老师可以给学生赠送或奖励图书,且要侧重于科普读物、文学名著之类。这是最实惠且最有意义的事了,可以激发阅读兴趣,营造读书氛围,更是自学求知的一个必备条件。四是组织学生有针对性的阅读,定期举办读书交流活动。通过故事会、诗歌美文朗诵会、编辑手抄报、写读书笔记等形式交流学生的读书收获。这既能激发其阅读兴趣,又能督查其阅读效果。五是读书方法指导的经常化、科学化。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的个人藏书里有丰富的科学书籍,要让学生在少年期和青年早期多读、多想、多探求,这样他才能似乎偶然地发现自己最感兴趣的某一个专门领域。力求做到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他自己最喜爱的一门学科。学生一般地都是从课堂教学得到启发而去课外阅读科学书籍,都是由教室走向阅览室,由某一个问题激发了兴趣而读第一本课外书到积累起个人藏书的。可以说,青少年之所以肯学习,就是因为他们有一门最喜爱的学科并且在这门学科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强大的精神支柱:由于在心爱的学科上能取得优异的分数,学生就永远不会对自己的力量丧失信心。当我们做到这些后,我相信,在每一位教师和每一个学生的心田上,都将会盛开教育那欢快、灿烂的花朵,同时我们每个教师、每个学生也将会再次在心头一同共享那份教育的温暖!让我们的学生乐于阅读、善于阅读、受益于阅读吧!
“我们的座右铭是:不要让任何一个学生感到他在智力发展上是不行的,在学习上是注定要落伍的。我深信,在少年和青年当中发生的许多悲剧的根源正在于此:一个人如果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他是不可能幸福的;而在缺乏幸福感的地方,就会产生性情孤僻、不相信别人和冷酷无情的现象。每当我想到,在许多学校里,在教室的最后排,还坐着一些好像被遗弃的落伍生和留级生,他们心情郁闷,性格暴躁,或者对知识毫不动心的情况时,我就不能不感到一种由衷的痛心。我们不能让这些学生怀着冷酷的心情,对知识毫无兴趣地走出校门!如果一个正常的人没有在任何一门学科上取得成绩,如果他没有一门自己喜爱的学科,那就说明这样的学校是很差的。”其实这样的学生在我们现在的的学校是普遍存在的。我们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并采取措施了吗?如果我们的学校没有一个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这样的学生,那我们的学校一定是很成功的学校。
我们虽然不能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地去对待每一个后进生,但至少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为了使每一位孩子能更健康、更快乐地成长,不要要求后进生在短时间里一下子记住要背的课文,一下子理解这道应用题,不要把他们看得和优秀学生一样的能干,这样只会越学越死,越学越笨。而是要更注重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发展他们的智力,为他们今后不断学习,不断发展做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