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品读《给教师的100条建议》第4条

(2011-03-20 16:38:02)
标签:

合肥行知学校

方正教育

读书心得

给教师

100条

建议

善待他人

教育

分类: 读书学习札记

第4条:要善意待人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生涯中,他首先关注的不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他甚至从来不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数,他对学生所进行的教育工作,首先是关注他的心灵,他把保护孩子免受苦难的煎熬看成是教师最重要的使命。成年人偶尔说出的一句话或者一次偶然的沉默都会像锋利的刀子一样伤害孩子。因此,小心翼翼地保护这些柔弱的心灵是教育中最复杂、最重要的任务。只有这样,教育这朵花才能开放得鲜活美丽,也只有这样,教育中的那片花瓣——教学,才能鲜活美丽。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道德教育体系中,培养孩子具有善良的心灵是一条一贯到底的红线。不论是对“难教孩子”的教育,还是师生关系的构建,和谐教育,乃至爱情教育,无不以善良为底色。他认为真正的教育者要唤起学生努力成为一个好人的志向,要运用教师本人教导学生所怀有的真挚诚恳的感情,激励学生成为一个好人,在心中树立与人为善的人生信念。的确,教育中若没有对善良的培育,何谈培养真正的人,何谈培养一个合格的公民?若没有善良的培育,所有的教育艺术、教育智谋、教育方法、教育理念,都将丧失其意义。道理非常简单,因为否认了善良,就无疑是否认的人,否认了人的本性中最宝贵、最高尚的一部分。我们当教师的人应当记住:对于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不管他已经被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当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脚。

两个天分相近的女孩,在中学时代遭遇两个不同的数学教师,她们的生命理念和生活方式走向了截然相反的道路。

第一个女孩在文学方面有着过人的天分,在读中学的时候,就开始进行文学创作了。但她在数学领域却一直表现较差,数学测验不及格已经是家常便饭。尽管如此,凭着倔强和不服输的性格,她努力学习数学,终于在一次数学考试中及格了。面对这个在数学方面取得进步的女孩,数学老师在点评试卷的时候,不仅没有鼓励和肯定这个女孩的努力,相反,当着全班学生的面,讥讽道:“你居然及格了,你考试的时候肯定是作弊了!”听到数学老师侮辱性的评价,这个女孩愤怒了!她的努力没有得到理解,她的不足没有得到老师的尊重,她站起来针锋相对地指责老师的无理评价。面对来自学生的挑战,这个数学老师毫无歉意地说道“如果你不承认考试作弊了,那我马上拿一套试卷来考考你,看你还能不能及格”。这个女孩也毫不示弱,“考就考,我就不相信会再考不及格!”拿到新的试卷,这个女孩傻眼了。因为整个试卷上的题目全部是她还没有学习的“解方程式”内容,她考了零分。数学老师变本加厉,把她拉到教室前面,用毛笔在她的眼睛上画了个大大的“0”,在全班同学面前示众。这种经历,在她倔强的性格中增加了怨恨、漂泊、敌视的成分。

另一个女孩,文学的天分同样突出,读中学的时候就开始发表诗歌,并多次获得过学校和区域的国文比赛奖励,但数学成绩同样比较差。她比较幸运,遇到了一个善解人意、宽容不足、尊重学生的数学老师。为了让这个女孩在中学数学会考顺利过关,数学老师把与考试相关的四个大题目在课堂上进行讲解,特别要求这个女孩把四个题目的解题方法全部背诵下来。第二天,数学会考试卷发下来,这个女孩惊奇地发现,前一天数学老师讲解的四个大题目全部在试卷上,她的数学考了75分,中学时期第一次数学考试及格了,也顺利通过了毕业会考。这个女孩从内心感激数学老师,感激她对学生的理解,对学生不足的尊重。这个经历成为她学生时代最难忘的事情。从此,与人为善、理解他人、关爱他人的不足,对生活充满热情,成为她德性智慧的重要内容。

这两个女孩,前者就是妇孺皆知的作家三毛,后者则是大名鼎鼎的诗人席慕蓉。

三毛是聪慧的,但中学时代的教育经历,给她的性格中埋下了不幸的种子。她在释放自己文学天赋的同时,过着居无定所、漂泊不定的生活。中学时代开始形成的倔强、敌视、漂泊的性格,导致她一生难以收获爱情的果实。她追求奇异的生活方式,但不珍爱生命她过早地、自私地结束了才华横溢的生命。

席慕蓉是聪慧的,更是热爱生活、尊重生命的。中学时代的教育经历启发了她要尊重他人,珍爱自己,理解他人的缺陷和不足。她感慨道:“一个人在弱势的领域能够得到他人的理解和尊重,是生命的幸福。”她一生享受着亲情的温馨与幸福,沉思着情感与爱的美妙,并通过生花妙笔把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用炙热细腻的文字,传递给世人。

我总觉得,我们教师应该用善良去教学。善待学生与人为善的老师,能为学生留下终身难以磨灭的印记,留下一生值得感动和回味的感激,更能在学生的心田里种下与人为善、为他人着想的善良种子。

当下,我们的教育看重很多东西,事实上,我们也确实欠缺了很多东西。我们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创新精神、竞争意识,我们提倡个性张扬、诚信交往,我们培养他们的各种爱好,发展他们的各种特长……总之,我们要求他们全面发展,立志成才。这些都没错,但人的身上最可贵的品质——善良的心灵,却就这样缺失了。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经验证明,善良之情应当在童年扎下根来,而人性、仁慈、抚爱、同情心则在劳动中、在爱护和关怀周围世界的美中产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善良情感应该在童年时期培养出来,否则就永远也培养不起来了。每一个父母、每一个教师都应该懂得,在我们非常看重的那些东西之外,还有更为宝贵的东西,比如善良的心地,那是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核心所在,那是已经在我们的教育价值体系中被忽略很久的东西。要让善良这一人性中最美好、最珍贵的东西在童年时代就扎下根来。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他们应该成功,但更应该善良;他们可以不成功,但不可以不善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