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
(2011-03-11 12:28:43)
标签:
合肥行知学校方正教育学生成长公平公正教育 |
分类: 学生健康成长 |
1973年,美国一所大学的心理研究所进行这样一个实验:8位心理学教授与学者,分头去了美国东海岸与西海岸的医院,全部声称自己“幻听”严重,结果无一例外地被当作精神病人关进了医院;住进去之后,他们立即表现得像正常人,而恰恰因此被医生看成是更危险的行为。比如那位领衔这个实验项目的教授,就被认为是“最危险”的“病人”,因为他不仅不吵不闹,甚至还不停地写笔记、作记录!这个太让医生们感到“病得厉害”了。
实验结果是令人震惊的:医生护士一旦认为某病人患有精神分裂症,就把他一切举动一律视为反常行为:写作被视为“写作行为”,与人交谈被视为“交谈行为”,按时作息被视为“嗜睡行为”,发脾气被视为“癫狂行为”,要求出院被视为“妄想行为”!倒是不少病友私底下认为他们没病。这就是著名的“假病人真医生”实验,“病人”其实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医生”。
其实,我们的教育有时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孩子一旦被老师或家长贴上“坏”、“笨”、“差”之类的特征“标签”,那么人人几乎都认为其“坏”、“笨”、“差”,结果让孩子趋向“预期自动实现”,朝着“标签”所指示的方向发展。而回过头来看,孩子其实没有什么问题,恰恰是老师家长出了问题,就像实验中的“病人”其实是正常的,倒是医生乱套了。
加德纳提出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八种智力,只是这八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事实上,多数人都只能在一两种智力上有出色的表现。例如,爱因斯坦虽然在逻辑/数量智力方面表现出卓越的天赋,但在语言/言语能力、身体/运动智力和人际交往智力上却没有能够显示出与之相媲美的天赋。每一项智力都有各种表现形式。例如,如果你具有言语/语言智力,你可能是个杰出的演说家,但写作能力一般。就写作而言,你也许喜欢写小说,不喜欢写议论文;你擅长写散文,不擅长写诗歌。如果你具有身体/运动智力,你可能是个游泳高手,却不擅长踢足球。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即学校里没有所谓“差生”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也是出色的。学生与生俱来就各不相同,他们没有完全相同的智力。但学生都具有自己的智力强项,有自己的学习风格。如果考虑这些差异,考虑学生个人的强项而不是否定或忽视这些强项的话,教育如果以最大程度的个别化方式来进行,那么,教育就会产生最大的功效。从这样一个意义上来讲,我们不能仅凭某种考试的分数或几门书面考试的成绩衡量学生,我们的教育应该向学生展示多方面的智力领域,并切实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在真正意义上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充分展示。例如,对于具有视觉/空间智力强项的学生,教师应通过想象、图片和色彩教学;对于具有身体/运动智力强项的学生,教师应通过角色扮演、动手操作等方式来组织教学;对于具有人际交往智力强项的学生,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安排他们参加各种学校与班级活动。
对于孩子来说,成功也罢,失败也罢,其实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在于它们对孩子的自我认识产生了什么影响,即人格影响。学会没学会或成功没成功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这个过程对孩子的作用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教育目标是什么?比分数更重要的,我们时刻不敢忘记:一是健康,二是自尊。我们要有这样一种信念:哪怕是一棵狗尾巴草,它开出的狗尾巴花也是美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