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要关注全体学生因材施教
(2010-08-17 12:52:03)
标签:
hf38中方正教育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因材施教教育 |
分类: 读书学习札记 |
教育是以关怀下一代的成长为目的的,是以维系和繁衍人类文化生命为已任的。师爱的本质属性也规定了师爱应是普遍的、无私的、单向的、恒常的。普遍性即说明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专指某个人的,而是针对全体学生的,他突出地表现为一种有教无类的爱。不管学生的天资如何、学业如何、家庭背景如何,都应以学生原有的起点为起点,帮助他们成人和成材。一个合格的教师,他不仅对品学兼优的学生充满了爱,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更应充满爱。
课堂应是生命的家园和乐园,是让生命充盈着灵气、智慧、活力和情感的地方。那种没有孩子生命成长的幸福感的地方不是真正的课堂。课堂应该是宽容幼稚,善待幼稚的地方。儿童是生命成长中最活跃的个体,他们身上充满着童真、充满着渴望和期待,就是这唤醒了教育者沉沉的使命和责任。教师应时常被这种心灵、良知、激情和智慧所感召,而不是居高临下或盛气凌人。课堂应是一个引导学生自我激励、唤醒、发现和构建的地方。没有了师生间、生生间的思想的沟通与碰撞,情感的交流与融合,很难想象孩子们会在课堂里获得快乐与幸福。课堂应是一个自由、自主的场所,是引发、放飞孩子们想象的地方。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尤其是课堂,需要解放孩子们的头脑、眼睛、双手、时间和空间,解放儿童的思想,放飞儿童的心灵。让孩子们打开思维的镣铐,自由地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
一、给学生空间
爱主动、喜自由是学生的天性。既然少年儿童期是孩子张扬个性的时期,我们应当抓住这一关键时期正确引导,为学生创造属于自己的空间。
(一)创设独立人格的空间
首先,把课堂还给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善待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在班集体中有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引导学生主动自觉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学习。在课堂上,教师要常鼓励学生说自己想说的心里话,说与别人不一样的话,允许学生不举手直接参与讨论发言。探讨问题时,做到师生平等、生生平等。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和谐宽松的说话空间,这样学生才能树立自信心,敢于说话,凸现人格,其创造潜能才能得以表现出来。其次,培养学生的合作性。在课堂教学中,可经常开展师生间、学生间、大组间、小组间的交流、讨论、争论,让各种观点汇合、碰撞。让孩子与伙伴们一起克服学习的困难,品尝学习的乐趣,体验合作的快乐。只有与他人相互合作、碰撞激荡,才会有创造。同时,在合作中培养学生学会关心,学会尊重,学会欣赏。
(二)营造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
课堂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创造性思维需要以生动活泼、和谐民主的教育氛围为前提。教学过程应该自始至终充满温馨宽松的气氛,让学生在思维上积极,在情绪上放松,没有压抑感,能愉快地敞开自己的心灵,充分展开思维的翅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孩子有了自信就会敢想敢说,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胆量和自我表现意识,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广阔自由的思维空间需要我们教师引导学生去共同创造,要真正让孩子享受自由而快乐的学习,就要让孩子自由地去想,自由地去问,自由地去说。
二、给学生选择的机会
我们的课堂教学要让孩子们有选择地说、有选择地读、有选择地背,充分发挥孩子们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一)让学生选择,为学生心理减负
当学生在课堂上有自己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选择学习形式的机会时,他们就会变得活跃起来,学习兴趣大增。他们根据自己的情况做出决定,有的选择自己会的内容以获得成就感;有的选择难的内容来挑战自我能力,还有的选择自己的特长来表现学习结果。
无论是创新精神,还是创造能力,都是以活跃的思维为前提,而活跃的思维需要宽松舒适的物化环境和宽容、信任的心理环境。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学习,成功地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学生创造的条件,可以消除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控制”,学生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广阔的时空中任意翱翔。
三、因材施教
第一,学校和教师要更新育人观,变“精英教育”式的因材施教为“全面教育”式的因材施教。学校教育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开发学生智力因素,重视对学生个性特点的分析,并加以分类分层对待,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尤其注重发展他们的个性及特长,以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各方面需要的人才,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健全的人。第二,教师要有真诚的师爱,真诚的师爱是因材施教的前提。对教师来说,爱优等生容易,而能爱“差生”才是高尚师德的真正体现。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差生”们只有感受到老师的爱,才能喜欢上老师所授的知识,而且更有一种坚信自己能学好的内动力。第三,教师要有科学的教学理念,“蹲下身子”施教。因材施教除了应有良好的师德素养和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及先进的育人观外,还必须有一套在科学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的、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否则,就不会成功或不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