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建议
(2009-02-07 12:16:55)
标签:
教育课程校本课程 |
分类: 教师专业发展 |
一、树立科学的课程意识
课程不仅是一种结果,而且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意识。课程不仅仅是由专家编制,教师执行的,物化的、静止的、僵化的文本形态,课程也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创制的,鲜活的、过程性的、发展着的活动形态。从国家课程的推广来说,上到国家课程计划,下到教师安排的几分钟活动都是课程;从具体的某一活动来说,目标的确定、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实施与评价的过程就是课程。课程不仅是技术的,也是艺术的。课程的开发需要遵循一定的操作程序,即要确定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目标来选择一定的课程内容,并对这些内容进行有效组织;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的实施与评价。课程在本质上是一种过程,教师必须依照特定的教育教学情境,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与身心特点,合理地进行课程的改造。课程本质上是一种艺术,艺术的本质是一种探究,教师不仅是知识传授者,而且还是教学情境的创造者。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探究的精神、创新的精神。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建构的一个艺术作品,不是专家们给予的仅供教师忠实执行的范本。课程是开放、民主、科学的。开放是指:课程必须要在其实施过程中不断地得到修改,使之不断趋向完善;课程的设计要为学生个性的发展留有一定的空间。民主是指课程编制的过程应该是对话式的,而不是独白式的;课程实施过程是一个师生交互并生成意义的过程。科学是指:课程的设计不能从成人的眼光出发,课程必须回归学生世界,课程要能够适应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
二、掌握课程开发技术
课程开发应从学校环境入手,只有了解本校的环境,才能开发出适应本校环境的课程。对于教师来说,研究学校环境包括学校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课程的出发点必然是具体的学生,我们必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分析学生的需要,基于学生的需要来确定校本课程的目标。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对于确定校本课程目标具有直接导向性意义。
考虑到校本课程的特殊性,教师还应遵循以下一些原则:综合性原则。校本课程开发要求多门学科综合,但并不是一个简单加法,不是将各种不同的内容并列在一起,而是学科之间的一种有机结合;针对性原则。课程目标确定后,教师的选择不能是盲目的,必须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是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专业的发展,学校特色的突显。
校本课程的评价主要是对三个方面进行评价;课程方案、课程实施、学生学业成绩。课程方案评价的要素主要有:课程目标是否符合学校的办学宗旨,目标是否明确、清楚;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否合适,所需的课程资源是否能够有效获取,内容的设计是否具体有弹性;课程组织是否恰当,是否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课程评价的方式方法是否恰当;整个课程方案是否切实可行;等等。课程实施评价主要是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评定,主要包括;教学的准备、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等方面的评价,评价要利于教师自身专业的发展。学生学业成绩评价主要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方法等方面取得的成绩做出评价,评价要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精诚合作的精神和行动研究的素养
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教师要与其他教师、学生、家长、社区人员、课程专家等通力合作,这既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在必然要求,也是教师合作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
教育行动研究与其他教育研究方法最大的区别在于,教育行动研究没什么苛刻的研究条件与严格的研究规范。它的核心是概念是反思,其直接目的不是为了理论的产出,而是为了提高与改进教育实践的质量,具有强烈的实践倾向。
校本课程开发遵循的是“开发——实施——观察——反思——再开发”这一螺旋上升的过程,其核心环节也是反思。可以说,其过程本质上是教育行动研究的过程,教育行动研究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内在要求。因此,校本课程开发本质上要求教师具有教育行动研究的素养。通过对校本课程开发实践情境的不断反思,从而不断地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
合肥市三十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