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五+年代上小学,唯从是命,喜欢读书,历任斑长兼学习.文体干事,连年三好学生。正课之外,自习主要练写毛笔字,持续1600余日,为以后学习掌握隶.楷.行.草.篆,仿毛体练就了童子功。那个年代,家贫无济,有时借朗朗之月光背诵唐.宋.元.明诗句;闭月之夜,学吹笛子.拉弦乐.弹三弦;白天放学回家,帮家人忙农活,还要偷闲拜师学编芦席,学木匠手艺。
俗话说:娘生身,自生心。六+年代进县城读初中,农家子弟每周徒步求学往返60公里。吾一生难忘家人吩咐,儿呀,你要奋发读书,为咱农民争气。读初中,除完成学业,每晚12时前充分利用宿舍灯泡之莹光,诵读孔.孟圣贤书.三字经.四大名著.小说,并发挥天赋,参加学校宣传队,巡回慰问工农兵,当时只有一个想法,爱啥学啥。
七+年代,大兴样板戏,彼人从此步入演艺圈,后又应征入伍,参加部队轻骑,活跃在西部大边防。在军队大学校,精求了洋琴.琵琶.唢呐.三弦等民族器乐和创作,研读了马列.毛泽东经典哲学,博览了中国.世界通史,为平生奠定了正确坚实的政治思想理论基础。
八+年代转入地方,先后在基层.中层从事领导工作,无论到那个部门,从事何岗位,学无止境,笔耕不辍。尽管是个务实的穷秀才,但感到一生平安.快活。一是喜欢自己爱做的事,二是和喜欢自己的人在一起。
二十-世纪,面对退居二线?往后咋样丰富生活,承蒙挚友坦言,不胜感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