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是立班之本,建班之基
——读2014年第5期《班主任》有感
新一期的《班主任》杂志如期送到了手上,如饥似渴地翻阅起来。粗读一遍,觉得不过瘾,又将几篇印象很深的文章重读一遍。江苏南京陈红燕的《“师爱”心语》、江苏镇江王益民的《学生情绪失控的“冷处理”与“热陪伴”》、河北石家庄梁秀清的《教育姓“教”不姓“管”》这几篇文章都引起了我的共鸣。这几篇文章无论是谈“乐于爱”“善于爱”“敢于爱”,还是谈处理学生情绪失控的问题,还是谈解决学生违纪问题,都突出了“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这一条。这也引发了我的思考——“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是立班之本,建班之基。
作为一名班主任,我理解“以人为本”指的就是教育工作应该尊重学生、关怀学生。那么实际工作中我们有没有尊重学生、关怀学生呢?这不是一个必须要回答的问题。真正的问题是有多少时候尊重学生、关怀学生,尊重多少学生、关怀多少学生,尊重学生的什么、关怀学生的什么,才算是“以人为本”。
先说“有多少时候尊重学生、关怀学生”的问题。“以人为本”的教育应该是把尊重学生、关怀学生贯穿在教育工作的整个过程中,体现在教育工作的方方面面上,而不是“平时不烧香”,等到需要学生配合我们了才“临时抱佛脚”。
再说“尊重多少学生、关心多少学生”的问题。“以人为本”的教育应该是尊重每一位学生、关怀每一位有学生。“每一位学生”包括那些不听话的学生、给我们脸上抹黑的学生甚至是冒犯过我们、伤害过我们的学生。这也是我们引得学生尊重的唯一手段。唯有尊重才能引得尊重,而不是因为你是高高在上的老师学生就会尊重你。当然,尊重学生、关怀学生不等于不管理学生、不严格要求学生、不批评学生。我认为管理学生重在“理”,而不在“管”,“理”即梳理、引导,把班级的风气、学生的思想往健康发展的方向梳理、引导;严格要求学生重在“格”,而不在“严”,“格”即规格、标准,班级的方方面都要有明确的规定,要求,不能出格,出了格定会有对应的措施;批评学生重在“评”,而不在“批”,“评”即评价、分析,有效的评价分析能够帮助学生以后避免犯同样的、类似的错误,教给学生正确的为人处事的方法。
最后说“尊重学生的什么、关怀学生的什么”的问题。尊重学生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需求,尊重学生的爱好,尊重学生的创造。“人格”、“情感”、“需求”、“爱好”、“创造”这五个词我就不解释了。我想说一下什么是“尊重”。尊重首先就是要允许这个学生和别的学生不一样,允许这个学生和自己的期望不一样,然后分析他的这种不一样对不对、好不好或者说他为什么和别的学生不一样,他应该不应该和别的学生一样或者说他怎样才能和别的学生一样。关怀学生应该关怀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怀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关怀首先是一种关注。关注什么?在课堂上应该关注学生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在课下应该关注学生是富有爱心还是冷酷无情,是大公无私还是自私自利。关注之后再采取恰当的干预措施这便是关怀。比如说,当我们在讲课时发现下面有位同学在书桌上爬着,我们走到他身边和蔼地问一句“是不是身体不舒服”,当我们在楼道里遇见一位满眼泪花的学生,把他叫住关切地问一句“发生什么不开心的事了”。
要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我想就应该真正践行“德育为先”。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德育就是抓抓学生的违纪行为,与教学关系不大,甚至觉得德育和教学有些冲突。事实上,抓学生的违纪行为只是发挥了德育的“治病”功能,德育最关键的功能其实是“保健”——提高学生的思想品质,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并且德育和教学并不冲突,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就是说,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也能搞好德育工作。而且只有先搞好德育工作,才能搞好教学工作。试想,如果学生人在课堂心在外,眼睛盯着黑板,大脑却在网络游戏里漫游,奋笔疾书了半天却不知道写的什么,那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在上课于事又有何补?德国哲学家业斯贝尔认为“教育的过程,首先是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德育是教学的保障,教学是德育的载体。教学有形,德育无痕。我们通过自己的理性思考和感性安排,将德育变为空气,变为阳光,让它无时无刻不和我们的课堂教学融为一体,确保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