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育文章 |
“减负”之后课余生活就丰富多彩了吗?
上午参加七年级区教研活动。教研员针对期末考试复习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其中谈到期末考试作文的时候,说要让学生写自己的生活。然后举了一个例子:某区针对“减负”这个大背景就出了一个作文题,让学生写写周末学校不补课以后自己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教研员举这个例子,当然认为这个题目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容易些,也能写好。但我却另有观点。我认为这和以往那些假大空的作文题没什么区别,多数学生最终写出来的必定还是一篇篇胡编乱造的东西。
理由很简单。命题人让学生写写自己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只是因为学校在国家的严令禁止下周末不上课了。学校周末不上课,学生的课余生活就一定丰富多彩了吗?如果学生的课余生活不像命题人想象得那样丰富多彩,而又在“积极向上”这条作文潜规则的束缚下,学生为了能得到一个差不多的分数,是不是还会胡编乱造、抄袭套用?
事实上,学校周末不补课之后,大部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并未丰富多彩起来。学校虽然周末不补课了,但是各级领导对于抓分数(美其名曰“教育教学质量”)却是丝毫未放松。这种紧抓不放通过各种会议和手段,最终传递到家长和学生思想中。有钱的家庭,利用周末时间让孩子在校外上各种辅导班;有时间的家长,自己在家给孩子留一堆作业盯着写。的确也有不少孩子不用在周末被家长逼着上辅导班,写自留作业。他们的家长要么忙于个人的工作、感情,要么都不在孩子身边。这些学生的周末倒是既有时间又有自由。可是他们会干什么呢?他们要么一个人在家里昏天黑地的看电视,要么走火入魔般玩游戏;即便有同伴相携走到户外,要么还是选择去了网吧,要么像成年人一样逛商场、看电影、吃时尚美味。搞点儿体育活动的都是极少数。
命题人并未考虑这么多,或者说也许并不了解这些。他们和制定政策的官员一样,以为只要把学校乱上课的口子堵住了,学生就解放了,就得救了。这是典型的主观臆断、思考肤浅的体现。或者说他们也知道那种简单肤浅的做法于事无补,只是应付差事,缓解一些沸腾的民怨而已。所以我说,离开实事求是,怎么变都是自欺欺人。
要实施素质教育,堵住学校乱上课这个口子,只是二万五千里长征走出了第一步。也许因为走出这一步也太难了,人们才误以为这就是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全部。学校不乱上课了,节约出来的时间干什么?学生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以什么形式进行怎样的活动来实现专家们期望的“提高素养”?谁来引导?谁来负责?需要怎样的一些保障和条件?我们的学生被禁锢了这么多年,你让他自己活动,他未必会。谈何丰富多彩。
由此也明白,应试教育屡禁不止,就是因为它比素质教育省事儿。专制和民主相比大概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