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云转阴……
中午闷热,但傍晚降温了
描写大学里知识分子的文学作品,上个世纪最有名的应该算是钱钟书先生的经典之作《围城》了。
进入新世纪以来。描写大学里学生和教师的小说也有不少。其中80青年作者孙睿的“草样年华”三部曲——《草样年华》2004年、《草样年华II》2008年、《草样年华III》2009年,主要是关于大学本科生、本科毕业,再到研究生生涯的描写。再就是67年中年作家张者2002年出版的《桃李》,以及2007年出版的姊妹篇《桃花》,全都是关于高校里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学习、科研、生活,以及硕导、博导们的人际交往等情况的描写。还有就是63年中年作家史生荣2004年出版的《所谓教授》、2009年出版的《所谓大学》以及2010年出版的《大学潜规则》等三部描写大学教师教学、科研、升职、交际等状况的小说。最后,就是2007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由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朱晓琳著的《大学之林》,主要也是关于大学里外语学院一群教授、副教授、讲师在上课、科研、出国进修、指导研究生、教育改革等方方面面的描写。
有评论家说,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小说创作就完成了“以性作为叙事驱动”的模式。是的,没有哪一部长篇小说里不写“婚外恋(情、性)”、“第三者”什么的。同样,上面提到的几部小说里,“草样年华三部曲”里,从本科生开始就写到男女同学同居了、移情别恋了什么的。而那两部《桃李》、《桃花》,更是把研究生描写的精神面貌猥琐、私生活混乱,把博导、硕导与校外社会关系、与自己的女学生写得很夸张。至于史生荣这位作家,这些年简直高产的不得了,提到的三部作品,也是描写了作者呆过的高校(据说是西北某农业大学)的教师生活状态,虽说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但是据说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作者太过夸大其词,大学被作者描写的过于黑暗,好像看不到大学里阳光的一面。不过,从可读性上来说,《所谓教授》稍强。
其实,就本人来看,孙睿、张者、史生荣三位作者,他们的写作,都有独到之处,也能从一两个桥段里,反映大学里的现实问题,能获得读者的共鸣,但,对大学校园里整体的人文精神没有完整把握。作品里的人物,毋庸置疑,当下的高校里,应该都可以找到原型,但是毕竟都是个体现象。从《草样年华》里的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大学本科生(北京科技大学),到《桃里》系列里的为了留校、为了能毕业后留在大都市可以“献身”的研究生,再到《所谓**》系列里的高校底层普通讲师、副教授在面对升职、没有科研项目时的心酸以及引发的夫妻不睦、被潜规则等等,我想毕竟都是少数。相对来说,《桃李》系列里两性关系的描述,最混乱,《草样年华》系列次之,《所谓**》系列相对干净点儿。
讲了半天,没说朱晓琳的《大学之林》,是因为本人对这部小说的感觉最好!拿到这本书时,记得读了几页之后,就开始手不释卷,让你有熬夜一口气将它读完的冲动。因为它引起了本人强烈的共鸣!外语学院里发生的一桩桩、一件件事情,仿佛就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什么年轻教师因为升职称难就索兴在校外兼职靠多上课挣钱,并较早地开上了车、住上了大房子;什么副教授为升正教授,不得不出来兼点没有实权、只是干活的系主任或是院长助理;什么正教授们因为英语口语教学不行而不受本科生欢迎;什么年富力强留学归来的学院副职考虑怎么在换届时一举将自己扶正的勾心斗角……还有一点,就是文中非常干净(可能也有一处)。当然,更重要的是,其中还提到了一个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她是个受人尊重的专家,即坚持原则,又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后生晚辈帮助,所谓奖掖后进,并不遗余力。学校、学院领导非常尊重她,但她并没有倚老卖老,而是一心为学校的发展、为她担任主编的一本杂志把关。通过这些人物的刻画、描写,展示了当下高校教师中芸芸众生之像,既朴实到位,有贴近生活,我想,这除了跟作者本身就是高校教师有关外,还跟作者是位女性有关,知识女性的魅力使然。
后记(2010年4月06日):
长篇“官场小说”新作——《后备干部》的作者李国征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文学的功能之一是引导、教育和启迪读者跟随作品从更深层次、更广宽度、更高领域去认识人类自身认识真实世界,而不是简单地靠暴露社会阴暗面来误导读者,或者靠展览原生态的官场丑恶现象来博得廉价的喝彩。”
这样看来,《所谓教授》还缺少点儿亮色,尽管不做任何评价地、和盘端出“原生态”的东西让读者自己评判也是一种叙事方式。
不是有人说嘛——历史,只有人名是真的;小说,只有人名是假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