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具有鲁迅精神的是网上关于鲁迅文学奖的评论(原创)

(2014-08-19 12:11:14)
标签:

阿来

鲁奖

文学

作家

文化

分类: 我们这个时代的日常生活

第六届鲁迅文学奖也许会从另外一个角度被载入文学史册。这就是网上关于鲁迅文学奖的评论。这些评论大多非常精辟,一针见血,直戳事物本质。我们现在似乎非常怀念鲁迅的精神,在我看来,这些评论才真的具有鲁迅的精神。这些评论,看起来似乎没有用(指对改变某些现状),但对民众包括对我,却有强烈的启蒙意义和一语警醒的作用。
   试将我看到的精彩论述概括如下:

一、鲁迅文学奖:鲁迅的脸,郭沫若的灵魂。

玛丽莲·梦毛认为,鲁迅文学奖是一个原本与鲁迅毫无关系的奖,一个独立自由反叛的文学斗士形象在死后多年依然被体制挟制,年复一年的在文化官僚大国生产出文化怪胎。这个奖,长着一副鲁迅的脸,却是郭沫若的灵魂在飞翔,如果将其命名为“郭沫若文学奖”,将更能配上中国式文学腐败的美妙现状。“这世界上原本没有鲁迅文学奖,领的人多了,也便成了郭沫若文学奖。”

二、鲁迅文学奖:无创新,无正义。

阿来通过四川在线发表声明,就自己参评作品《瞻对:一个两百年的康巴传奇》在评奖体例、评奖程序和作品质量上的争议三问鲁奖。“很多人劝我做沉默的大多数,不然就是永远自绝于这个奖项”,阿来这样说。最终,阿来选择抗议,他认为这不仅关乎个人荣誉,更关乎社会正义,关乎文学尊严。阿来三问鲁奖,一指体例,揭露中国文学不开放,无创新,作茧自缚,固步自封;二问程序,揭穿中国文学评奖过程无正义;三批质量,批评评委对历史无知,对现实狭隘,缺乏常识与专业。由此,直接展示鲁奖背后的中国文学生态。

三、鲁迅文学奖:没有荣誉,只有利益。

方方在微博上说,“难怪一些诗人说,得鲁迅诗歌奖只有利益,没有荣誉感”。

这是三个非常精辟的观点。玛丽莲·梦毛的观点直指鲁迅文学奖的本质;阿来的观点揭示了这个奖对于文学的深度伤害;方方的观点则揭出了这个奖操作层面的实质。

有朋友前天晚上曾在电话里对我说,鲁奖的评委应该具有如何如何的品质,我听了,笑笑说:“依我看,评委不一定要具备那么多的素质或品质,有两点就够了:一、良心,人的良心,社会的良心,文学的良心;二、常识,文学的常识,人的常识,社会和历史的常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