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山好看,但不可高看(原创)
(2011-02-26 17:20:41)
标签:
感悟随笔旅行文化文学/原创杂谈生活赵本山 |
分类: 散文随笔 |
我自认为还是一个有点高雅趣味的人,但说实话,这多年来每年的春节晚会,我觉得最好看的,还是赵本山的小品。喜欢看。比起其他节目而言,赵大叔(其实他比我只长一岁,从俗呼之)的小品看了觉得还是能看且好看一些的。我其实对春节晚会要求不高。我知道,它就是高也绝对高不到哪里去,所以,期望过高,只能说明我们自己有问题。因为,它至少肩负着两项重任:一是歌颂,一是热闹。用文学评论中有时爱用的一句话来说,这是戴着镣铐跳舞,任谁,也不可能跳得太好。所以,看春节晚会,我们的眼光要往下看。不是说,赵本山的小品就好到了如何如何,只是在春节晚会这个大舞台上,一比,他的小品还是有过人之地,赢人之处。
他的小品逗人,有笑料,换个说法,有幽默感。农民的幽默。东北农民的幽默。其趣味,是普通人的,社会底层人的,特别是乡村农民的趣味。乡村农民的趣味,城里人也有,机关干部甚至教授也有。因为,中国大部分城市的城市文化,还是乡村文化,或者说与农业文化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大约十年前,我到辽宁锦州参加一个学术会议,有一天晚上,当地的朋友请我和评论家李建军去看他们东北的二人转。在一个看起来并不怎么高档但观众爆满的地方,我第一次看东北的“二人转”。我的观感是,非常地道,相当好看,能笑死人。我看得津津有味,没有想到,我的朋友李建军看不下去,不仅看不下去,而且怒火百丈,大骂其庸俗,低俗,粗鄙,下流。没有看完,李建军拂袖而去。说实在的,我非常理解我的朋友李建军的观感,他的观感或者说对这个所看的二人转的把握,从某种角度来说,是准确的。但我与他不同的是,我知道这就是地地道道的东北文化或者说是东北的乡村民俗文化,尽管它不符合我们的趣味,但它相当真实,相当本色。要了解东北,不看这个,不深入理解它,可能接触不到真相。所以,李建军出去了,要我也走,我却恋恋不舍。最后觉得跟朋友一起来,就得跟朋友一起走,非常遗憾地也先走了。去年十月去沈阳,我住在故宫旁边的一家酒店,窗外就是刘老根大舞台。每天晚上,此地甚是热闹,准确地说,是捅挤,车如流水人如潮,走路都困难。心想,既然如此之近,就看一场二人转吧。结果,住了几天,不管多少钱,硬是没有买上票。
赵本山的小品,他的所谓幽默如此之火,回看我们陕西,有没有幽默,会不会出赵本山这样的人才呢?据我的观察,陕西有幽默感而且能大方地表现出来的地方,一是陕南商洛,一是陕北。这一点,一接触商洛作家和陕北作家,就可以明显地看出来。而关中这块土地,不能说没有幽默,不能说就没有幽默感的人,但是,关中的历史文化,是不欣赏、不支持这种文化趣味包括艺术趣味的。关中这块土地,不仅是古代许多皇都的所在,更是深深地浸润着理学思想,而理学,是排斥、压抑幽默情调的。在关中农村,也有一些非常具有幽默感的人,但是农民并不看重他们,相反,认为这些人是逛货、骚情甚至是不正经的人。历史如此,文化如此,所以说,难成幽默气候,难出幽默大才。
不过,有赵本山此一人或一个团队也许就够了。一来,某种文化,看似简单,其实是源远流长,根深蒂固,二来,赵大叔他们,虽然市场效应不错,但毕竟境界不高,前边说了是农民文化,其实农民文化范围也很大,层次也多,赵大叔们,传承发扬的,就目前来看,偏于低俗一流,好看,但不可高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