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西安(原创)

标签:
美图生活谈天说地休闲杂谈 |
从长安县乡下来到西安城里,那一年我14岁,住在竹芭市。据说唐代的程咬金当年就住在竹芭市,并以卖竹芭芭为生。我到西安城的这一年,是1972年。我家住竹芭市129号,房子是一个木板两层楼,房顶苫瓦,据说民国时期是一家照相馆。我家住楼上,楼上共住了五家,基本上是一间屋住一家人。从楼上往外望,西安城里的建筑,满眼都是青砖苫瓦的平房,只有极个别的古代建筑和极少数的简易现代建筑突出在一片青瓦屋顶之上。大约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这里被整片拆除,代之以一片高耸入云的现代高楼大厦。我妹妹说她专门回去看过一次,结果伤心地大哭了一场。
迄今我在西安已经住了37年。五十而知天命,虽然还没有走遍天下,但走过的地方也还不少,国内差不多走遍了,觉得最适合自己生存的地方,或者说,生活上感觉最惬意的地方,还是西安。一是西安的食物最可口,可口的食物爽口又健身,实为人生一大享受;二是西安的去处最可心,忙里偷闲,可心的去处转一转,看一看,精神爽,心情好,乃生活又一大享受。其他佳处,暂且按下不表。
先说吃吧。其实西安最好吃的,还是所谓的“小吃”,而非大餐。当年的竹芭市南头,有一家国营饭馆,经营的无疑是一些炒菜一类的“大餐”,我在那里住了八年,居然一次也没有进去享用过。国营饭馆的南隔壁,是一家小集体饭馆,很小一点铺面,晚上常卖醪醩,五分钱一碗,我有时攒够了钱,偶尔也去品尝一碗,觉得这样的生活很是豪华。这家饭馆早上卖甑糕,两毛钱一小碗,闻着极为诱人,当时认为这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食物,但是太贵,我只吃过一两回。直到今天,我已年过半百,西安市有名的大小饭馆差不多都吃过了,全国东南西北吃过的地方也不少,但依我的口味,我还是觉得甑糕是天下极少数最为好吃的食物之一。甑糕,是关中地区的传统早点食品,是以糯米和红枣为原料制成的一种甜糕,特点是枣香浓郁,软糯黏甜。在西安,回民坊上制作的甑糕最为美味,而西大街麻家什字的“东南亚甑糕王”家的甑糕吃起来味道最正,过口难忘。所谓“甑糕”,就是以甑这种炊器蒸出的甜糕。甑是一种底部有小孔的炊器,据传,甑在原始社会后期已经产生,新石器时代有了陶甑,商周时代发展为青铜铸成,铁器产生后,又变成了铁甑,近年也有用白铁叶子焊成的,而以陶甑蒸出来的质量最好。
甑糕宜于早点或当作晚饭后的佐餐,正餐还是吃羊肉泡最为来劲和过瘾。羊肉泡全称应为牛羊肉泡馍,其中又分为泡馍和小炒,做法不同,调料有异,味道自然各擅胜场。牛肉羊肉,各取所需,泡馍小炒,各有所好。我过去爱吃泡馍,泡馍味香,现在爱吃小炒,小炒味浓,说不上为什么,似乎只是口味的取舍。当年住竹芭市时,正上中学,家贫,从来没有钱上馆子吃泡馍,吃过的屈指可数几次,是学校老师让我们给学校的基建工地背卸水泥,卸半天可以招待一顿泡馍。记得我们班上有一个同学,他的父亲在南大街光明电影院旁边的一家泡馍馆当厨师,时常给家里偷偷提些泡馍汤,很让同学艳羡,有的同学则吃不上葡萄就骂人家为不正之风——相当于今之腐败。我清楚记得,当年一碗羊肉泡馍是两毛五分钱一碗,那个香美可口,在我的食觉印象里,是唯一可以与甑糕媲美并且吃起来在香美过瘾上有过之而不及的美食。至今细味起来,想其因由,盖当年极少吃肉耳。
回民小吃里,还有一个肉丸糊辣汤,小时候没有吃过,近些年才吃,好吃。往往是,当什么都不想吃的时候,就只想吃这个肉丸糊辣汤。虽然肉丸糊辣汤一般只当作早点卖,其实一日三餐皆宜,回民坊上就有一天到晚卖肉丸糊辣汤的。在我来说,甚至一日三餐吃它都不觉得餍足。今年春节,招待从乡下来的父亲,一日晚间,忽然不知吃什么好,就想起还是吃肉丸糊辣汤可口,于是打出租长驱几十公里,从南郊跑到麻家什字,吃了一回肉丸糊辣汤,觉得过瘾极了。我是过瘾了,细瞧父亲,却一脸的漠然,似乎不以为然。
西安的小吃,还有一个品种,俗称“肉夹馍”,其发源地就在我们竹芭市,那就是闻名遐迩的百年老店“樊记腊汁肉店”。竹芭市的“樊记腊汁肉”为“肉夹馍”之正宗,其味之美,绝对胜过现在的“肯德基”之“汉堡包”,又比其便宜许多。竹芭市南头就是南院门,而南院门的“春发生葫芦头泡馍”,又是西安葫芦头泡馍的正宗。所谓“葫芦头”者,其实与葫芦无关,乃猪肚肠也,加以其它佐料精工制成。相传唐时即为美食,又经名医孙思邈指点,味道更为醇美且兼具食疗功效。当然,“肉夹馍”也罢,“葫芦头”也罢,我住竹芭市即上中学时只是闻其美名却并没有尝过“梨子”的滋味,品尝它们,已是很多年以后的事了。
对我来说,西安可心的去处,其实就是几家书店,几处文化文物胜地,几个旧书旧货市场而已。上中学时,最喜欢的去处,其实是南门城墙。那时的城墙随处可上,更不要钱,而竹芭市离南门很近,拐两个弯就到了,所以只要天晴,几乎每天必去。与同学玩伴去,一人也去。城墙不能随便上了,年龄渐长,喜欢读书,第一爱去的地方,是地处南院门的西安古旧书店。至今依然。一为因为近,竹芭市离南院门很近,二是因为西安古旧书店书的品种虽然不多,但都是读书人喜欢看的。西安古旧书店店名是集鲁迅的字,主要经营古籍、文物图册、字帖等。古旧书店卖线装古书的时候,我年少无知,不懂线装书的好和美,所以视而不见,如今开了一点窍,这里的线装书已经没有多少了,好的更是少见了。此处也卖旧书,但基本上是出版社几年前积压的品种,说不上旧,“文革”和“文革”以前的书都很少见。名曰古旧书店,其实还是新书为主,新出的古籍,放了几年的旧书,如此而已。纵然如此,也还是爱去。近些年,喜欢去的大书店,一是位于小寨长安路上的嘉汇汉唐书店,这是目前西安最大的民营书店,书的品种多而全,这一点国营的新华书店也不上,二是万邦书城,在小寨东路上,主要经营人文社科类的学术书籍,品位高,品种也多。逛这两家书店,总是大包小捆拎回,几乎没有空手而归过。还有一家私营书店,名“博文书店”,原来在后宰门,前年搬到柏树林,老板是一个爱书又懂书的人,很有眼光。接触时间长了,我们彼此都很熟悉,他常给我提供许多有关书的信息,使我获益不少。此店门面虽然不大,进的书却都很精,从传统古籍到现代学术前沿,古今中外都有,偏重于文化品位和收藏价值。其中有很多书打折较大,这些书都是一些国内名牌出版社多年前的库存积压,有的书较为冷僻,虽不是畅销书,却有学术价值或收藏价值。在这里,常能“淘”到低价好书。
有时闲了,我喜欢顺着南城墙里,一路逛去。从城墙西南角的古玩市场,一直逛到湘子庙街,这里是书画店聚集的地方,再到书院门,这里是书画、古玩、文房四宝的聚集街区。当然,真正要淘古玩,还是得赶八仙庵的星期天市场。小东门里的古玩旧货市场和朱雀路南头的古玩旧货市场,也有可看之处,可淘之物。在这些地方,常能遇到一些未曾见过的玩艺,让人长知识,开眼界,也常能看到一些只在书中见过的东西,让人学而见之,加深印象,领会深刻。我家里摆的许多小玩艺,都是在这里淘的。
西安碑林,是陕西最早的博物馆,始建于北宋年间,其碑刻艺术是中国书法艺术的宝库,要习字学书,常来这里观赏揣摩,不会走偏路,会懂得什么是字,知道什么是书法,不被人蒙住吓住。小寨东路上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和小雁塔里的西安博物馆,文物之古之精之多,国内少见,进其门,观其物,常让人大饱眼福,大开眼界。这些地方,其实不应该是为参观而参观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学习的地方,或者说,是与古人对视的地方,来了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家住西安,有这么好吃的吃货,有如此好看的看处,实在是三生有幸,不乐复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