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学/原创美图文化感悟随笔休闲谈天说地八卦传闻旅行亲情友情生活健康 |
分类: 散文随笔 |
亲历了一回张艺谋。还是蛮佩服的。
已经是十二月的天气了,尽管阳朔还不冷,穿上毛衣毛裤足够了,但在这个时候,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每天还能涌进近万人。为的是什么?为的是“印象·刘三姐”。牛皮不是吹的。票价还相当贵。最便宜的也得一百多元人民币。如果是上当,哪能上这么久?
我还是被感动了。也有震动。来自内心的。内心深处的某个地方。
看完,想想,其实也很简单。就是山歌,渔火。山歌从头唱到尾,这边唱了那边和,渔火从星星点点,到满江满湖。
往日的生活。
理想的家园。
看罢桂林,游了阳朔,听了山歌,阳朔的筏工唱的,见了渔火,漓江边那些卖烤鱼的渔火,忽然觉得,“印象·刘三姐”只是印象中的刘三姐,脑海深处的,心灵深处的,但已不是今日生活中的了。
绝对不是。
“印象·刘三姐”是一曲挽歌。阳朔山水实景演出的挽歌。动人的挽歌。震憾人的挽歌。因为,这种生活,山歌与渔火的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因为一去不复返,所以才那么地动人,那么地震憾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会这样动人吗?会如此地震撼人吗?
我在遇龙河漂流的时候,乘的是竹筏,十根粗大的竹子做成的,筏工说,他们这里还没有这么粗大的竹子,从外地进的,一只造价八九百元。我的导游是个爱笑的壮族姑娘,因为爱笑,显得比实际年龄小了几岁,实岁二十五六,看起来二十出头,像个学生。因为生意淡,她特意为我找了一个会唱山歌的筏工。目的很单纯,鼓动我乘筏漂流,她能从中提成。筏工姓陈,早上本来想去阳朔打工的,看见我们骑着自行车而来,拦路问工,与导游叽叽咕咕一番,山歌免费,就做成了一单生意。这个陈筏工确实会唱山歌,唱得还真好,嗓音好,读过书,会现编歌词,自然准确。关键是他爱唱,给我唱,给山唱,给水唱,见了其他筏子驰过,也唱,引来其他筏子上的游客羡慕,叫好。他好唱,我好问。问了他们这里过去的生活方式,也问了他们现在的生存方式,我明白了,过去是自然经济,靠天吃饭,现在是市场经济,靠商过活。他的唱山歌,半是天性,半为生意。所以,他的现编山歌歌词中,就有了讨好游客的语词,诸如升官发财遇艳福之类。一般游客可能高兴,我听了感觉大煞风景。啊,山歌也已经被钱风利雨浸蚀,还叫山歌吗?商歌也。
哪里还有渔火呢?到处都是卖烤鱼的,渔人则肩架渔鹰学名鸬鹚忽然跳上游船邀人照相,到处都是商业景象啊,哪里有田园牧歌式的山歌与渔火呢?也游了名为“世外桃源”的“世外桃源”,哪里是世外桃源呢?山有小口,乘船而入,原始野人,少数民族生活方式,纺线,织布,腊染,火塘,还有“渊明山庄”,一满成了商业景点。商风吹得游人醉,只把桃源当世外。大把银子往外掏,笑将印象往回载。
还有刘三姐。我见到了刘三姐。黄婉秋。当年演刘三姐的黄婉秋。人们想象中的刘三姐,其实就是黄婉秋。见黄婉秋是在从桂林到阳朔路途中的一家玉器店里。店也就是路边的店,玉器呢,不说也罢。导游说,大家到店里看一看,凡买玉器的,刘三姐——黄婉秋都会和买者合影留念。黄婉秋现在是桂林和阳朔好几家以刘三姐名义出现的旅游景点、商业卖场包括运输车队的名誉董事长。不知是真是假,导游说的。且说我们好几车游阳朔的游客涌进这家路边玉器店,进门是当年刘三姐电影的海报,刘三姐美丽动人;旁边,是黄婉秋在中央电视台与朱军等人的合影,笑容灿烂;再进一道门,是名贵玉器,柜台里,有一穿黄色带花大衣的女性,看来上了点年纪,再细看,有点像当年的刘三姐,再对照与朱军的合影,可不是她是谁,黄婉秋。我想给她照一张像,她早有防备,或背身,或低头,或藏在服务员身后,总是拍不成。总算找着机会了,有人出来制止,不许照像。买了玉器是可以合影的。
有游客说,——不止一个,唉,这个刘三姐,这个样子,有点掉价,她也不怕有损形象。另一个说了,都啥时代了,市场经济嘛,人总得生存嘛,可以理解嘛。有人愤愤不平:还是人民艺术家呢,照张像都不行,崇拜才照呢。另一个说,现在哪有人民艺术家,都是人民币艺术家。哈哈。大家出门散了,纷纷上车绝尘而去。我坐在车上,心里有点凄然。对这样的刘三姐现象,不知该如何评价。车行颠簸中,忽然想起了一个戏里的话,旧社会把人变成了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了人。
啊,今夕何夕,今世何世?我糊涂了。
山歌,渔火。
今天的梦想。
“印象·刘三姐”,印象,刘三姐,一个美丽的印象,一个一去不复返的梦。
今夜上万人,只为一场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