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本溪平顶山乘车下山,路侧一块形状特殊的石头车辆越来越近,并且逐渐看清石头上写着本溪历代官印,真是天上掉下了馅饼,下车逐个欣赏。
这个本溪历代官印展示从辽代、金代、明代清代、民国、解放前后和现在的超过40枚官印,全部刻在随型的大石头上,陈列于路旁林荫之下,石印在另一侧是一条木栈道,游客可以漫步在步栈道上细心赏鉴,从契丹文、金文到现代的简化字,体验历史的穿越感。
漫步在路旁的林荫下看这个印展,所有的印都刻在形状不统一的大石头上,虽然个别做工有些粗糙,但是创意相当的好。我现在也自诩一个印章爱好者了,所以遇到这种情况,每个印章都会仔细的观看,印章的制式、形式、年代、字体等都不会放过,美中不足就是无法知道这些原印的刻制者是谁,哪怕是当今的印章我也没法查到印章的刻制者是谁?边走边拿相机拍照,等回家整理照片的时候,竟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场景,两树之间有一个横幅,横幅的内容拍摄的并不完整,只拍到了“文明养犬,禁”,让人不由得想到禁止什么呢?禁止小狗在印章上随地大小便?
从网上搜集了一些信息,这些印章的来历非常不简单。网上说,收藏家李欣先生致力于新中国成立以来本溪各级机构印章的收藏,收藏了约100余枚。从中可见,本溪某些行政机构的变化与消失。而另外还有一本书《本溪历代官印》,现在已经买不到了,是本溪平顶山环城森林公园管理局制,李正刚在2010年主编的。
辽宁是我游览的第一个篆刻题材大省,路上还见到了中国石材第一乡,尽管都是一些建筑用石材。我平时刻印章喜欢使用辽宁冻和丹东冻,这种章料绵软细腻,刻起来比较省劲儿,但是只能在北京的潘家园,或网上才能够买到。这次来辽宁,想顺便看看辽宁冻的市场,但是一路打听,居然没有打听到,我甚至打听了老式的石粉笔滑石的产地,叶腊石产地,也没有打听到,到车站边的旧货市场也没有找到。难道真像网上的那个段子那样?荷兰人认为荷兰豆的产地在中国,所以叫中国豆,在中国恰恰相反。就是说辽宁冻石在辽宁有其他的名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