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豆汁、灌肠、炒肝:老北京的那些味儿

(2008-01-28 22:13:09)
标签:

美食

    作为首都,北京城内簇拥着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同风味;作为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北京拥有诸多国际餐馆,汇聚着五大洲的各种美味;而作为古都,老北京的众多“味儿”常常给食客们以无与伦比的诱惑。

  豆汁儿“馊”着喝:豆汁儿的特别在于它的味道,据说是不是地道的北京人,让他喝一口豆汁便立时可见,若是眉开眼笑、长出一口气,那便是纯粹的北京人;若是龇牙咧嘴,并大呼一声“馊了”,那多半是外地游客了。

    豆汁儿在北京小吃中虽然名声很大,但却不名贵。只是制作绿豆淀粉或粉丝的下脚料而已,用绿豆浸泡到可捻去皮后捞出,加水磨成细浆,倒入大缸内发酵,沉入缸底者为淀粉,上层飘浮者便是豆汁儿了。发酵后的豆汁儿须用大砂锅先加水烧开,兑进发酵的豆汁儿再烧开,再用小火保温,随吃随盛。虽然其貌不扬,其味发“馊”,但却极富蛋白质、维生素C、粗纤维,有祛暑、清热、开胃、去毒、除燥等功效。

  同时,豆汁儿的历史悠久,据说早在辽、宋时就是民间大众化食品。乾隆十八年(1753),有人上殿奏本称:“近日新兴豆汁一物,已派伊立布检查,是否清洁可饮,如无不洁之物,着蕴布募豆汁匠二三名,派在御膳房当差。”于是,从那时起,源于民间的豆汁儿成了宫廷的御膳。喝豆汁儿的搭配也是很讲究的,与焦圈、六必居的咸菜这两大北京特色小吃搭配着吃,方为正宗。而豆汁儿独特的味道也似乎比别的东西更容易唤起人们对于老北京的记忆,成为老北京的一个独特“代言”。

  肠要“煎”着吃:头一次见到灌肠,真是觉得很难看,看不分明的颜色让人似乎没了食欲。但后来,见到了被切成薄片的、炸好的灌肠,于是不禁食指大动。

  灌肠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故都食物百咏》一书中便有提到:“猪肠红粉一时煎,辣蒜咸盐说美鲜。已腐油腥同腊味,屠门大嚼亦堪怜。”听北京的老人们说,在过去,老北京街头常有挑担小贩经营灌肠。

  灌肠一般分两种,一种为大灌肠,将猪肥肠洗净,以优质面粉、红曲水、丁香、豆蔻等10多种原料调料配制成糊,灌入肠内,煮熟后切小片块,用猪油煎焦,浇上盐水蒜汁,口味香脆咸辣。 另一种叫小灌肠,也是如今比较多见的一种,用淀粉加红曲水和豆腐渣调成稠糊,蒸熟后切小片块,用猪油煎焦,浇盐水蒜汁后再食用。用竹签扎着吃,既美味又不失仪态。

  其实,灌肠讲究用猪大肠中炼出的油炸制,但也正因如此,正宗的炸灌肠闻起来总有一股猪大肠的特殊味道,所以出于健康考虑,现在已经很少用猪大肠油来炸灌肠了。肝要“炒”着吃:有一个朋友,初次来到北京,带他去吃炒肝。结果,炒肝上桌之后,朋友一脸茫然:“我要的是‘炒’肝,不是‘煮’肝。”听了这话,听者都忍俊不禁。

  炒肝是由宋代民间食品“熬肝”和“炒肺”发展而来的北京小吃,以猪的肝脏、大肠等为主料,以蒜等为辅料,以淀粉勾芡做成的北京小吃。最初吃炒肝时讲究沿碗周围抿并要求搭配着小包子一块吃,但现在小包子不知跑到哪去了,炒肝依旧是人们喜爱的食品。

  而在做法上,炒肝却是有些名不符实,名为炒肝,其实真正的原料却是以猪肥肠为主,猪肝只占1/3,先将猪肠洗净后再煮。开锅后用文火炖,烂熟后切成“顶针段”,之后将鲜猪肝洗净,用刀斜片切成柳叶形的条。作料则是在熬热的食油中放入大料,炸透后放入生蒜,蒜变黄时放入适量的黄酱,炒好备用;再熬些上好的口蘑汤,将原料、作料备齐。炒肝的制作是先将熟肠段放入沸汤,再放入蒜酱、葱花、芡同姜末和口蘑汤,将生肝条放入锅中,以淀粉勾芡,最后撒上一层蒜泥糕点“滚”着吃:北京的很多小吃的名字,可能和实物都不沾边,而也正是这些充满了特色的名字吸引了众多“食众”。就说“驴打滚”吧,虽然可能不知道这小糕点和驴有什么关系,但吃着却是很香。

  “驴打滚”其实是豆面糕,它的原料是用黄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时稍多加水。另将炒熟的黄豆轧成粉面,将蒸熟发黄米面外面沾上黄豆粉面擀成片,然后抹上赤豆沙馅卷起来,切成小块,撒上白糖就好了。具有香、甜、粘的特点。

  据牧驴者介绍,驴天生有打滚的习性,它们一般在劳作之后躺在地上打个滚,扬起一片灰尘,而最初制成的“驴打滚”也要放在黄豆面中滚一下,就好像是真驴打滚,扬起灰尘。于是不知谁将这两者联系在了一起,“驴打滚”的名号便流传开来,越叫越响,而“豆面糕”这朴实的名字已经为很多人所遗忘。

  现在,京城很多小吃店一年四季都会供应“驴打滚”,但大多数已不用黄米面,改用江米面了,但外滚黄豆粉面,所以颜色仍为黄色,是老百姓喜闻乐道的小吃之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