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3微访谈 如何与孩子一起发现生活中的艺术(一)
(2014-06-17 10:51:21)分类: 家长问答 |
胡晓珮:大家好,对于孩子而言,生活中处处有艺术,我们来讲讲是什么样的情形。
育儿匿名用户:向@胡晓珮 提问:胡老师,怎么能让孩子发现生活中的艺术呢?
胡老师:许多家长问我这个问题:怎样让孩子发现生活中的艺术?
在我的观察和研究中,有两点家长要明白的.第一:孩子的眼中,生活已经处处是艺术,只是我们没有及时发现孩子有这样的眼光,没有顺势引导,反而忽略,或者制止。第二、家长的心态和眼光需要特别改变,家长是一个能发现生活中艺术的人,孩子也会如此。
也许大家会问,孩子真有这样的眼光吗?他们没有被引导,怎么就会有呢?要知道,孩子的好奇心和单纯总是让他们能发现一个事物最独特和最吸引他们的地方,也就是一个事物最奇妙和最有艺术性的地方,是孩子首先看到的,而不是我们,我们的眼光常常看到一个事物的实用性,很难注意到高于实用性的其他价值。
举下例子:孩子看到一部电话,会注意到它的颜色和造型而对此发生兴趣,而我们会更关注它的使用功能。孩子看到地上的碎纸片、小木片什么的,会像捡宝贝一样,不仅捡起来,还要带回家,我们会说;这个没有用,而且很脏,快把它丢了!这很显然,孩子的眼光是高于我们的,他们能发现许多我们不能看到的,家长要顺势引导,不要轻易或者盲目制止,有很多时候,家长的话或行为是在做反面的事情,结果就是反面的,使得孩子对于自己去发现独特性失去了兴趣,因为所发现的不仅得不得认可,还会受到打击,逐渐的,孩子的眼光也按照有用没用、干不干净来衡量一个事物的价值,而忽略审美价值,这个后果是可怕的,会影响到他对生活对人的价值取向,艺术也离他的生活远去了,我们希望孩子成为这样无趣的人吗?希望他们被极大的实用主义所捆绑吗?如果我的女儿今后嫁人,恐怕最担心她们嫁这样的人了!
所以,先来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家长要正确看待孩子的眼光,要鼓励和支持他们所发现的独特性,还要肯定他们的好奇心,这就是顺势引导。
比如:孩子说:妈妈,快来看啊,这里有一个好漂亮的纸片啊,当妈妈看到地上一块自己丝毫没有同感也完全瞧不出哪里漂亮的碎纸片时,不要按照自己的惯性说话,请停下来和孩子交流,你可以说;真的吗?你太会看了,妈妈都没有看到漂亮,是哪里漂亮呢?你讲给我好吗?如果孩子表达不出来。不要简单认为孩子是稀里糊涂地瞎说,他一定是发现了他认为的独特性,这是多么宝贵啊,你可以说,咱们先把它带回去,当你觉得想再看看的时候随时看,好吗?也许孩子回家就忘记了纸片,那对于他也是好的支持,他当时发现的快乐已经被妈妈认可和分享了,下一次,他会更积极去发现,不会因没有支持而沮丧。家长能这样做就是顺势。
同样,当孩子发现墙壁上一块痕迹而不愿意跟随家长的脚步时,我们就该停下来,和孩子一起关注这块痕迹,在不赶时间的情况下,和孩子一起研究,如果没有时间,也停下两秒,说一句话是来得及的:宝贝,你喜欢看它,一定是又发现有趣的东西了,我们边走边说,好吗?即使是让孩子立即走了,你也已经肯定和鼓励他了,这就是顺势。
而具体到孩子会告诉你他怎么看的怎么想的,就可以开始深入的引导了,比如:孩子说,我喜欢这个,很像怪兽。你就能借此展开大话题了;什么样的怪兽啊?是干什么的怪兽啊?和你原来的有什么不一样啊?咱们再发现更多的痕迹,看看它们都像什么,好吗?这样的引导最终会带领孩子进入到痕迹艺术的体验之中。孩子今后还会失去发现艺术的兴趣吗?他的眼睛会越来越亮,越来越敏锐!
说到这里,家长可能会明白很多,原来自己的态度有决定作用,孩子的眼光是不能被不正确的态度所阻挡的,如果原来有许多不该有的阻挡,从现在开始正确的仍然来得及,只要开始就好。
第二点,是家长自己要培养主动发现的心态和眼光,孩子会耳濡目染,自然形成良好的生活审美情趣。比如,一位妈妈能够在百忙之中,还精心打扮自己,认真搭配自己的服饰,不仅常常给孩子耳目一新的感觉,还主动请孩子来给自己建议,帮助妈妈选择,孩子自然会形成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每天的服装都是美的体现。
如果父母经常关注大自然中的美,孩子也会欣赏,父母常常交流对某个东西的审美方面的感受,哪怕很小,比如一个杯子、一幅窗帘、一盆植物,等等,都会引起孩子的注意,他也愿意加入的。可想而知,这样的家庭氛围有多么重要!我们常常把审美、发现都变成了学习任务,而忽略和孩子最息息相关的生活,我特别在此和大家交流的目的是把家长的眼光拉近生活,拉近自己,拉近孩子,这才是真正对孩子造成最深童年经验的东西,好的童年经验会让孩子们受用一生!
今天就到这里,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