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进经典绘本的艺术世界--爱心树童书馆第四次经典童书品读会

(2012-03-27 13:52:13)
标签:

杂谈

走进经典绘本的艺术世界——爱心树童书馆第四次经典童书品读会于2012314日在宝钢大厦四层青少年阅读体验大世界举办。

 http://s15/middle/4cb48589gbc325bf255ce&690

主持人:爱心树童书馆已经举办了3次经典童书品读会。今天是第四次,也是人数最多的一次品读会。爱心树经典童书品读会希望给从事儿童阅读传播推广的亲子图书馆的创办人、教师、儿童工作者以专业的指导,从更深层次和更多角度来理解儿童阅读的意义,介绍包括绘本在内的经典儿童图书的内容,探讨阅读如何帮助一个人打下精神底色等等。

每个接触过绘本的人都很容易被绘本打动,不管是孩子还是家长,而且能够发现绘本当中很多的所谓的功用,比如说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提高孩子阅读的能力,让孩子认识更多的事物,包括提高孩子的智力……

今天我们要讲的是绘本的艺术性,它是绘本最精髓的东西。优秀的绘本是一个小型的艺术品,给孩子一本好的绘本就等于给孩子一个小型的精品画展。绘本可以培养孩子多元的眼光和多视角的来看世界。绘本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优秀的视觉印象,而孩子在接触绘本的过程当中会形成自己最初的视觉习惯,能够在一个好的视觉环境中成长,而这些对孩子将来形成一个多元的心态、多元的视角以及看世界的多元的眼光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今天我们非常荣幸请到胡晓珮老师,胡晓珮老师是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术委员会的委员,联合国儿基会特聘艺术教育专家,艺术儿童工作室的创办人,多年来她在从事艺术研究的同时,以一种独特的美术教育方式在广大家长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同时她发表的文章具有深刻的学术影响力,从2000年以来她策划并主持了系列的中国儿童美术世界巡展和艺术体验活动,在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比利时等等国家带着孩子进行了独具特色的艺术展览交流、创作实践和比较研究,使参加这些活动的孩子他们的家长都亲身感受到艺术的发展历程,体验了艺术对儿童成长和优化生存环境的深刻的影响力。

http://s15/middle/4cb48589gbc325ff9793e&690

http://s5/middle/4cb48589gbc326038cf34&690

胡晓珮:

感谢新经典,感谢爱心树。走进经典绘本的艺术世界,这个题目太大了。今天先大概简单的讲一讲,怎么走进经典绘本的艺术世界。

首先请大家关注“绘本”这两个字,一个绘,一个本,实际上在英文里面也有不同的说法。我们最熟悉的、最惯用的就是Picture  book,我觉得翻译成中文很贴切,这里有两个字,一个绘,一个本,今天我们主要来讲这个“绘”。

    绘画艺术是绘本的首要因素。让我们用一种谦逊的态度来看一下绘画艺术怎么样在绘本里占着首要的位置。

经典绘本里的绘画是完美的,可以说是没有缺憾的。画家的或者是画展的作品,在座的妈妈们和未来的妈妈们都看过很多,我们是否能看到完美?真的是没有缺憾的?可能很难。

但是经典绘本却大大不同了!因为儿童本身是非常非常纯洁的,心灵的至真至纯近乎完美。这些为儿童创作的绘画对于儿童的眼睛和心灵是完美的,因此,经典绘本和儿童在这一点上是高度一致的。

如果我们有这种观念的话,我们再看绘本的时候,我们就会带着一种审美的心态。

因为走进绘本的艺术世界,就是在进行绘画艺术的欣赏,在进行审美活动。审美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它是一种非常愉快的体验,可以说是我们身(视觉)、心、灵的一种和谐的关系。经典的绘本能让我们获得非常愉快的审美的经验或者体验。

很多家长的审美困境其实也是我们很多成人的一个审美现状,这个我们不要回避,确确实实存在,可能就存在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我们的现状是很尴尬的,原因很多,说起来就复杂了。我们在这里很简单的来说一下。

http://s6/middle/4cb48589gbc326b9837d5&690

正确审美教育的匮乏,导致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审美失落。

这样的失落直接对我们现实生活的影响、对每个人审美状况的影响就是对绘画艺术的陌生和疏离,哪怕这幅画挂在我面前,我还是觉得跟它有很遥远的距离。我们在绘本面前不能甄别绘本的艺术品质,是因为我们的审美能力出了问题。

我们成人既然是这样尴尬的审美现状,我们会带给儿童什么?如何带给儿童好的审美环境,我们每个家长本身或者每个出版人本身,或者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幼儿园、每一个学校都可以成为儿童的审美环境的场所。我们成人既然是这样的一个现状,再想想儿童的审美环境是怎样的?一点都不容乐观。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成人的审美能力不能支持我们的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审美环境。

http://s15/middle/4cb48589gbc326e68deee&690

一谈到审美教育,我们就会联想到各种美术班,钢琴班、舞蹈班……这就是现在基本的审美教育了。其中很多东西值得商榷和探讨;同时,更令人尴尬的是,我们无法改变儿童的视觉环境。2007年我提出了一个概念,就是儿童视觉环境,这个视觉环境确实非常的低劣。

我常常说一句话:我们吸收的是什么我们所释放的也是什么;我们听的是什么、看的是什么可能以后我们想的就是什么、说的就是什么。视觉环境会固定了一个人的审美口味,就像孩子本来应该吃萝卜青菜,非常有营养的东西,但是如果你天天给他吃的都是快餐、油炸食品,你再给他吃萝卜青菜他就不吃了,他不知道那是好东西,他说我不要吃没有味道的东西。我们的视觉环境给孩子就造成了这样的口味。

有些绘本实际上是电脑做的垃圾,完全不是手绘的,哪怕是手绘的很多也是应付。比如,为了出版社赶快完成任务,什么火了我们跟什么风。我们的孩子就在这样一个视觉环境里面。再加上父母家人缺少审美能力,不能为孩子来选优秀的东西、好的东西、经典的东西,直接导致我们的儿童不能接受到良好的审美教育。这是很让人遗憾的一个现实。我遇到一些家长,他收藏了很多很多的书,他说这个我也买,那个也买,只要是专家推荐的都买。因为他们没有办法选择,实际上这都和我们前面讲的审美能力有关系。

http://s7/middle/4cb48589gbc3270a84616&690

经典绘本是改善中国儿童审美环境的新路

阅读经典绘本,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进入到一个完善的、良好的审美环境。这条路很多绘本大师、很多前人已经给我们铺好了。在我们小时候没有这条路,我想在座所有人的小时候都没有这条路,更没有走过这条路。

我们小时候看的也有很多很有意思的书,那真的都是原创。小人书、连环画有很多经典的东西,因为那个时候大家也是全身心投入创作。可以说是身、心、灵都放到这个作品里了。所以我们才有这样的经典。但是目前非常非常难。

     今天我在这里讲的经典绘本,基本上是引进版的绘本,而且是得国际大奖的作品。对我们来说,它们是现成的,也是前人花了半个多世纪创作的绘本。只是对于中国的家长来说这就是条新路。

 

为什么我们选择经典绘本就能达到审美熏陶的目的呢?这些经典到底如何经典?

 

首先看看美国凯迪克大奖,1938年设立,离现在74年,半个多世纪。每年从当年的数万本书籍中选出一名金奖,两到三名银奖。当你看到绘本封面上印着金奖的时候,它就是数万本中的一本,那就是几万分之一。

获奖者必须为美国公民或居民。实际上这个获奖者里有很多外国人,为什么呢?1938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争已经起来了。有很多欧洲的艺术家逃到美国,美国从上世纪30年代以后就成了一个艺术创作非常兴旺的地方。现代艺术最繁荣的时期也是在美国。从俄罗斯,从欧洲大陆,包括比利时人,还有犹太籍的很多画家都移民到美国,因此可以说,当时全世界的很多经典作者都在美国。从这些作者创作出来的数万本书当中选出几万分之一是何等的可贵、经典。

我们再看看凯迪克奖的评审标准:

这个奖是颁发给杰出的儿童图画书的绘者;他们在绘画的表现上要有卓越的成就;并不需要考虑该书的教育意味或是通俗性。教育意味是什么?如果考虑了教育意味,尽管是怀着爱心去教导孩子,但势必会影响艺术的纯粹性,它的艺术性成份就要减弱了。这里强调的不需要考虑该书的教育意味不是不考虑,而是以绘画成就为首要条件,以绘画的卓越和杰出为最重要的指标。还有通俗性,通俗性直接抵制的是媚俗。有些作者为了畅销、为了迎合某一部分人群,可能迎合的是成人,也可能迎合孩子的某些趣味。这里没有迎合,所以它是非常纯粹的,在艺术性上可以说是无可指摘的。

一本绘本是否使用了优秀的艺术技巧,图画是否能够巧妙完整的呈现此书的故事、主题或概念。图画的风格是否非常适合此书的故事、主题或概念。透过图画是否能完整传递出书中的故事情节、角色、气氛与信息……绘本可以没有字,但不能没有画,而且要画的非常优秀。这样看,这个万分之一不是那么容易得到的。

    最后一条很关键,评审团要求,一本书必须以儿童的理解力为前提。不光要有好的画,而且这个画还要让孩子能够理解,是否符合他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他的心智理解水平。所以这样一本好书是多么的难得。

这一条也非常重要,“该书必须为独立的个体,不需要靠别的媒体呈现其趣味。”还是为了绘画的纯粹性,为了艺术的纯粹性,所以它这里艺术的指标是绝对的高,一点都不能打折扣。

格林威大奖,1955年设立,离现在有57年,又是半个世纪。评选标准很严格,第一条是讲究艺术品质。这里的主要元素就是插图。评选的大项目有艺术风格、格式、图文整合、视觉印象等等。

安徒生绘本大奖,安徒生这个大奖原来1956年创办是给文学作家的,1966年特别设立给画家奖部分。

博洛尼亚奖国际儿童书展最佳选书插画展,1964年设立。插画展的评审团都是全球最有艺术品位和鉴赏能力的专家。

布拉迪斯插画展。

德国绘本大奖,1956年设立。

http://s8/middle/4cb48589gbc327efd32a7&690

我说的经典绘本,基本上都在这些范围里。就目前家长整体的审美状态,选择阅读这样的绘本能让孩子直接看到好书。看到了这些经典的东西,我们的视野打开了,眼光提高了,审美胃口逐渐改变了,能力也就上来了,这个时候你再去选择其他绘本书也就容易甄别。

经典绘本是一个宁静的、清纯的湖泊

视觉艺术,美术,各种风格和流派如同一条条的河流,从四面八方经过了层层的过滤,最后汇聚在这个圣洁的湖泊之中。经典绘本给我们一个非常美好的视野和景象。美术就是美的艺术,经典绘本又是经过这样精选的,又是为了孩子创作的。这些作品能够让单纯的、洁净的、心灵非常透明的孩子来理解,很多方面可以用圣洁来形容。在这样一个湖泊里面所选择的东西、所看到的东西一定是美好的,这里没有丑陋存留的地方。

经典绘本在拥有绘画艺术的各种流派、风格、技巧之后,不仅要求优秀,还要创新。它绝不是模仿或者抄袭前人的东西,或者抄袭某一个流派,有的时候艺术家会把自己的作品定在某一个风格之上,但是他会在整个表现上面完全创新。每一本绘本可以说是一个独立的艺术品,绘本中的每一页、每一幅画又是一幅独立的艺术品,真的是艺术之中的艺术,无比美好。

带孩子一起进行审美启蒙的教育,经典绘本就是最好的选择。

油画

美术是按材料来区分种类的。我们也可以按流派区分绘画艺术,但是按材料区分是比较清晰的。油画是绘画里的一个大的种类,也是很重要的一种材料形式。这种用油彩在布面或木板上绘画的形式产生在欧洲。所以,对于欧美的画家来说,他们用油画来进行绘本的表现是很自然很自如的一个事情。

《风铃草姑娘》

http://s14/middle/4cb48589gbc3283db9a0d&690

1 (封面)                   

这本书真是美。为什么这么美?我们看看这个封面(图1),一位金发姑娘在高塔之中,这是一个传统的故事,也叫长发公主、莴苣公主。画家用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方法,人物和建筑的表现也是那个时代的,一下子把我们带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遥远国度和年代里,所以我们把它定为古典主义油画风格。文艺复兴时候很多的画是画在墙上的,画在教堂的穹顶上,叫湿壁画。这一幅像不像画在墙壁上的感觉?又有装饰感,从色彩上面又有一种复古的美感。

这本书里面的色彩、构图,包括人物动态的表现,都遵从了文艺复兴时候的审美格式。古典主义当时是很严格的,在构图上面有各种各样的法则。这本绘本完全是遵循了这个法则,但是有它的创新,有戏剧性,有场景。而且我们要想一想,这位画家是画一本小书,而不是画一幅独立的画,不是像达芬奇那样为大教堂画一幅大大的特别荣耀的巨作。他是完全专心的画一本给孩子的书。一个艺术家要有什么样的心境才能这样去画画?

 http://s7/middle/4cb48589gbc3295765d96&690
                         图2

看看这幅画(图2)的细节,人物的动态表现,人物的肌肤感,这个摇篮样式,地毯的花纹、被褥上的这些花纹,如此精细。原作可能相比独立油画作品来说很小,但是整个视觉感受没有特别大的差异。优秀的绘本经得起我们这样放大,我们放大多少倍,里面没有网格出现,它就是这么精良。

再看看远处的这些色调,还有它的透视法则都是符合文艺复兴时候各种各样的绘画原则,但他又完全是创新的。因为他要用自己的想法来演绎这样一个故事,还加上了自己很多的理解。很高兴看到新经典这样一个出版机构能让中国孩子看到这本书,我真的很感谢他们。

http://s9/middle/4cb48589gbc329b111458&690
            3

再看看这幅画(图3)。画家下的功夫绝不亚于画一幅大的油画所花的功夫,这里没有利用任何现代的照相技术、拷贝技术,而是完全手绘。这件衣服的色彩,也是格外的纯正。中国孩子的视觉环境差,有一个重要问题是孩子看不到美的纯正的色彩。我记得有一次在胡同里,前面有两个旅游的人在说话,说:北京怎么这么难看,还不如老家好看,我们自己盖的房子都用彩色的瓷砖,北京都是灰色的,墙的红色也都跟抹布一样,旧的很。如果北京是这样我才不来呢,我们那市政府大楼都漂亮极了,都是国外罗马式的。我当时在后面听着,我刚开始以为他们是批判北京新建筑的抄袭,结果他批判的是老北京特别美的东西,我们的红墙灰瓦他看不懂,那些色彩是非常纯正的色彩,还有历史的积淀。我们的四合院拆拆拆,前门大街改造以后都是假的,木栏杆都用不锈钢的栏杆代替,整个视觉环境被破坏掉了。

能够在绘本里面看到这么好的色彩真是难得,我们在去意大利看原作,看他们建筑的古迹之前,在这些绘本里面就能够体验到它的一种美好了。把这本书拿来,安安静静的和孩子一起翻开就能进入到里面了。我们的孩子,包括成人,需要这样视觉的滋养。

    http://s16/middle/4cb48589gbc331a49dcef&690

    你看图中用的这个蓝色,有时间你们看看文艺复兴时候的壁画,大量用这种蓝色,很美。另外,他在人物的比例上做了调整,为了要符合儿童的视觉习惯。当时我看到这里很感动,这个画家绝不在乎评审人员说你这个画的比例都不对,头这么大,身体小了。他不在乎这个,他要让孩子看着觉得舒服喜欢。你们知道儿童的视觉特点是什么吗?有一点就是:对儿童来说重要的东西、重要的人物都会出现在他的视觉中心,而且会放大比例,显得很大。比如说让我们的孩子画妈妈或者他喜爱的东西,他会把妈妈的头画的很大,身体很小,我们在这里能看到这种感觉。绘本里好多绘画、好多人物的比例关系都有这样的特点。难道一个技巧精良的画家连这个基本的比例关系都不懂吗?不是,他爱孩子,他为了尊重孩子的视觉特点。

用油画风格画的经典绘本,举不胜举。刚才是古典主义风格,还有很多自然主义和现实主义风格的绘画在绘本中出现,而且还融合了装饰绘画和民俗绘画的特点。有的用油画的材料,有的用综合材料,有油画还有水粉等综合表现,只要能达到艺术家创作的效果。

http://s1/middle/4cb48589gbc331b227ee0&690

    http://s1/middle/4cb48589gbc331b55c0a0&690
 
 

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是很温馨的场景,表现了上个世纪美国的一个农人一家的日常生活场景。看看细节的表现:人物动作、人物形态、光影关系都非常完美。构图、格局,既是写实的,还有装饰性、俗感在里面。

再看这幅画,这本书有的人看了以后觉得很一般,它的故事也太简单了,就是他们一家在劳作,各干各的,爸爸到年底把他们所做的东西都到城里卖了,连牛车和鞍都卖了,换了钱再买他们新的生产原料,再去劳作,就是这么一个循环过程。这个画面和整个的文本非常的融合,非常的一致,给人一种安宁,一种平静,一种最美好的家庭的感觉,还有一种劳动的幸福。这是我们现在孩子最缺的,孩子急速成长,大人急速发财……读这本书至少暂时可以带着孩子进入非常宁静的氛围里面。

http://s3/middle/4cb48589gbc331c1c28a2&690

《赶牛车的人》

 

爸爸卖了他的东西,然后买丝线,还买一个壶,他就买了他所需要的。如果我们的孩子在这样一个情境里面去感受家的温暖,对他的人生都有帮助的。

  

版画。欧洲一个很大的画种,随着印刷术的发达,欧洲的版画很普遍。东方版画也很早就出现了。

http://s6/middle/4cb48589gbc331d0a0cb5&690

 

这本书是哪年创作的?我印象中是1928年,这本书的创作年代很远了,但是我们看到这幅封面的时候有没有很隔代的感觉?没有。这本书我曾经给一个画家看封面,问他,哪年的书?说不会超过60年代。我给他看里面的页面,他说就是现在创作的。经典的东西永远不会过时,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新的。

大家都知道《100万只猫》这个故事,这个故事告诉孩子什么?不张狂、不骄傲,要谦卑。最后他反而得到更多的恩典。100万只猫的故事和画面简直是想象到了极点,而且还有大的道理在里面。这样的书不用我们去另外对孩子去说教什么。从版画艺术来讲,这个构图和手法都是非常完美的。

http://s13/middle/4cb48589gbc331ded4ccc&690

    《魔奇魔奇树》

日本的版画发展也是很早的,这是套色木版画的效果。有人说看着像剪纸效果。它是连画带印染结合起来做的,看到这样视觉图画的时候,对孩子的眼睛和他的想象力会非常有好处。

所以看好的绘本的时候,孩子们实际上就进了美术馆了。

 

铜版画。

http://s9/middle/4cb48589gbc331ef34368&690

    在欧洲,石版画、铜版画都是发展很早的,特别是铜版画。有的时候看着很像钢笔素描,非常细腻,铜版画就是用针在铜版上画完经过腐蚀技术获得的艺术效果。

http://s15/middle/4cb48589gbc331ffbef6e&690
    这本书里的画面采用插画的形式。铜版画特有的肌理、味道、品质,人物细节的描绘、动态的表现,整体空间感,全部都在画里面体现。一页画就有很多细部,耳濡目染会带给孩子审美的熏陶(图11)。铜版画也能上色。多大的场景啊,好像从天上往下看,恢宏的感觉(图12)。

http://s2/middle/4cb48589gbc3320bec461&690

    《第五个》每幅画看上去场景没有变,但是光线、空间、每个主角都在变化,还给孩子带出了很多悬念。经典绘本的画家真的都是独具匠心的用自己最好的技巧来为孩子们创作。

丝网版画。

《影子》

http://s15/middle/4cb48589gbc33219f3f6e&690

    在欧美,丝网版画在版画艺术中应用得非常普遍,绘本里面有很多画家在用这个技术表达他的创新。这个画的创作过程非常复杂,要很多功夫,先画、再印好多次,一个颜色印一次。这个效果不是简单就能画出来的,是一次次印出来的。最终产生了这种透明、重叠、留痕的效果。

艺术家有了一个创意,然后就要想用什么样的绘画语言来表现。就像音乐的语言是用音符、旋律组成一个曲子;绘画是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技巧、不同的材料组成的,这就是它的语言。他要选择最适合他创意的语言来表达,达到文本和图像的完美结合。

水彩绘画,

这种绘画的历史在欧洲很悠久,特别是在英国。

http://s4/middle/4cb48589gbc33230b6ba3&690

    艾伦·赛伊《外公的旅程》的作品。这本书的故事非常平静,他在用写实主义的水彩画技巧来讲历史,几乎是照片的效果,就好像通过这个照片和回忆来传达一个人的历史,而这个人的历史会跨越时空成为世界的历史。这是完全用水彩画表现的。

作品真是太完美了!而它是画给孩子的,从技法上没有可挑剔的地方。

http://s9/middle/4cb48589gbc332411efe8&690

   莉丝·贝特也很了不起,她画的文本来自于经典童话,她的绘画语言却独特极了,有诗一样朦胧的意境。她的构图非常非常讲究,我们能看到近景、远景,每一个动态、每一个层次。这只天鹅是在近处的,但是它在很神秘的光之下;这只天鹅在近处,但却是在光之中。感谢上帝给这个女画家这么好的画面意识、这么灵巧的手,而且作品非常简约、单纯。所以,她的画作虽然用的是古典的技巧,但是很现代。

     看这个《天鹅湖》里面的公主,作者有她的唯美标准,她的身体大大的,很饱满,脚那么小。整个造型却是完美的。

 http://s1/middle/4cb48589gbc3324fdd8b0&690

    这个也是用水彩画的,里面还掺杂一些丙烯,产生了各种各样的视觉效果,达到很自由的绘画状态。从里面找不到死板的东西,也看不到那种愚拙的绘画手法。其实我们可以在家里带着孩子玩儿水彩。比如我们拿一个胶片,把颜料涂上去之后再印到纸上就会出现这种效果,因为胶片是不吸收水的,所以印在纸上面就会产生这样的感觉,来体验小黑鱼的作者是如何做的?

这里鱼群的表现都是这样做出来的,可以让我们的视觉有无限的可能去探索寻觅。视觉自由了、开放了,头脑也会开放了,想象也开放了。

《黑兔和白兔》

http://s3/middle/4cb48589g793850a58a82&690

    这本书有一种东方水墨画的意境,但又是用水彩,因为水彩一样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还有好多版画拓印的纸,非常好的渲染效果都可以达到。我们看看这些色彩美丽的、朦胧、温柔的石头,在中国孩子身边的世界里很难找到这样的温柔。假如把黑兔想象成爸爸,把白兔想象成妈妈,孩子的爸爸、妈妈们有没有这么温柔呢?这里给孩子的视觉没有刺激,非常柔和,直到给心灵带来抚慰。

《黑兔和白兔》这本书我推荐给一个家长看,他看完说,这么大一本书,就讲黑兔喜欢白兔,然后就结婚了,就完了。我说那你还要什么?他说总得告诉我们点什么道理吧?我说,就是告诉你:在婚姻里面,是一个丈夫,一个妻子,一男一女二人合为一体,不可分离,而且彼此是唯一的归属,婚姻是美好圣洁的,忠诚的婚姻是蒙了祝福,并且能祝福后代。在这样一个柔美的意境里面表达了婚姻的正确观念。这样的收获的还少吗?还要收获什么?我们的家长希望每本书都要知识化,却淡忘了最朴素的人生道理。

有些家长也问过这个问题:胡老师你不是说过让孩子感受丰富的色彩吗?可是这里没有漂亮的色彩啊。颜色不是鲜艳漂亮了才丰富,而是要有细腻的变化,这本书里的色彩简单,但是却充满了变化,正是孩子和我们都们更需要去细心体会的。就好像看夜空一样,看水面一样。这种安静的色彩,是我们孩子的眼睛和心灵所需要的。

 

    速写式的绘画风格

《玛德琳的狗狗救星》

http://s3/middle/4cb48589gbc3327ad5cf2&690

    很多人认为这是漫画风格,但我觉得把它们说成是漫画太可惜了。它绝对不是漫画,它比漫画要高级多了,它就是绘画。或者我们把它叫做钢笔绘画或者是素描都可以,其实素描的定义就是用硬笔进行单色的绘画。现在大家一说漫画,就会想到卡通或者动漫。这本书里速写的成分非常多,因为非常快速的抓住人物,用墨、用钢笔进行快速的描绘。但是表达了最精要的东西,动态、场景全部都有了,这个笔触是很犀利的。

《爱心树》,经典中的经典。

http://s15/middle/4cb48589gbc33287810de&690

    《失落的一角》就是一根线,和电脑画的完全不一样,和水彩笔画的也不一样。这是一个有表情的线,有动态的线,由它来引入整本书。

http://s10/middle/4cb48589gbc33293e4109&690

拼贴画

拼贴艺术在美国50年代以后兴起的艺术流派,但是更早的时候毕加索在油画里面使用了拼贴。五六十年代拼贴是最盛行的时期,因为当时商业广告很多,还有包装、废弃物特别多。画家开始利用这些东西。李奥尼大量运用了拼贴的手法,但是很重要的是他同时也有绘画,是拼贴和绘画的结合。他的画非常有韵味,很符合作品里这些小角色的情感。李奥尼的第一件作品《小蓝和小黄》,就是在火车上和他孙子在一起,很随意的把纸撕下来拼贴。

这些拼贴材料都不是简单找的,而是精心找到的。

《玛修的梦》

  http://s16/middle/4cb48589gbc332a1cdf8f&690

照片与绘画的拼贴

《古纳什小兔》

http://s8/middle/4cb48589gbc332b121b27&690
    这里大量用照片的作为背景,然后再与绘画结合。整个风格都是摄影加绘画,再加拼贴。

布面拼贴加绘画

http://s5/middle/4cb48589gbc332be54ee4&690

    很有意思的,它不是在纸上拼贴,也不是在木板上拼贴,而是用花布的拼贴。这里面又产生了和纸上以及其他材料绘画不同的效果。

综合材料

《一粒种子的旅程》

http://s14/middle/4cb48589gbc332d73faed&690

 

绘画加拓印加拼贴的综合方法非常自然,达到一种很高境界的时候就不受任何局限了。这里甚至用了色粉笔。

  

在绘本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艺术流派;经典绘本里有着视觉艺术所有的元素:最宏大的画面,最微观的细节,最细腻的手法,最自由的技巧,最奇特的构图,最安宁的意境,最诗意的情感,最新锐的创意,都可以在经典绘本里全部找到。所以不是说我们儿童的审美启蒙教育没有路,就有这样一条路在我们脚下,我们走上去就好了。

但是我们要给孩子看,要去选择,自己要先亲身体会。比如宏大的画面,细节的表现,细腻的手法,自由的技巧,奇特的构图,绘画与文本的结合……绘本里面的因素非常多,有的是大的特写,有的是全景,丰富极了。甚至一本书里面有很多的构图形式,因为它要让我们和孩子看到变化,而且要看到丰富的好的变化。每一个绘本画家都是构图的大师。这么多的元素、这么多的营养,是一个巨大的滋养孩子身心的宝库。

绘本对于儿童的价值,首先符合儿童的视觉特征,我们刚才看到的那些美好、柔和、层次、各种各样色彩的变化,其实都符合了我们和孩子的视觉需求。它可以滋养儿童的审美眼目,拓展儿童的视野,可以激发儿童的想象,丰富儿童的情感,开发儿童的创新思维,满足儿童的心理需求。比如《黑兔和白兔》。有些朋友在幼儿园跟小伙伴说我们结婚吧,也许并不知道结婚是什么意思。而这本书会让孩子对婚姻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婚姻是幸福的。

带领儿童走入绘画艺术的殿堂,不是说我们非要看到巨大的原作,一定在美术馆里才可以。我们从孩子很小就可以通过阅读绘本带孩子走入绘画艺术的殿堂。当他大一些再走到美术馆里的时候他才不会惊讶。这样的颜色、这样的表现,他的眼睛都有过这种经验,他不会觉得陌生,他再看到一些原作作品的时候会很好的吸收。

帮助儿童用艺术的眼光看待生活,这一点格外有意义。现在很多人什么都做短线,股票是短线,教育是短线……但是艺术滋养是一个长线。从小阅读绘本会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美好的童年记忆。孩子从小看到那么漂亮的绘本,看到超越世俗的一种生活的场景,就会用艺术的眼光看待周围平凡的生活和人,这个会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他的未来也许跟不看绘本的孩子不一样。

开始讲了“绘”,那么“本”是什么?这不是我今天的主题,那就只花一分钟,和大家简单地说几句:

在我看来,“本”绘本的根基。也就是绘本的创意、主题、理念、价值观等。在经典绘本里面,有人类所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仁爱、喜乐、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实、温柔、节制。它们是经典绘本的立意根基,经典绘本奖项的设置以及许多的背景都在这个根基里面。

比如,《爱心树》讲述了一种完完全全的、无条件的爱,一种完全的奉献,就如同哥林多前书中所说的: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爱心树中的无条件的不止息的爱在人是做不到的,但是作者坚信上帝那里有这样的爱,谢尔是信奉创造万物的上帝之人,才能创作出这样没有局限性的经典,把一个完全的爱的形象通过树和成长的孩子表达出来了。
    100万只猫》里,那个小猫不说我是最漂亮的,不争竞、不嫉妒、不抱怨、不论断、它很诚实、很谦卑,反而得到了最大的祝福,也述说了类似的道理。

 

http://s7/middle/4cb48589gbc332e7d0276&690

互动时间

     http://s9/middle/4cb48589gbc333b849fd8&690

 
   

 

    提问:绘本对于大孩子,比如9岁、10岁的大孩子还适合不适合?

胡晓珮:适合。比如《爱心树》就非常经典,寓意也很深刻,又是9岁、10岁的孩子所能够理解的,经典绘本甚至是成人需要的。

    提问:从审美角度来说大孩子也需要看绘本吗?

    胡晓珮:需要。我们成人翻开一本绘本是一种很美好的感受?这种感受从小到大,人人都需要的。这种感受就像是说饿了要吃饭,我们的眼睛也会饿、精神也会饿,看一本好书,能体会到已经和精神的饱足。

   

    提问:谢谢您带给我们重新发现绘本的艺术内涵,我觉得自己也接受了一次审美的启蒙。我有一个问题,我的孩子关注的可能是绘本里故事情节的发展,有没有必要在给他阅读的时候,引导他来欣赏绘本里的艺术流派和创作手法,还是让他自己慢慢发现?

    胡晓珮:绘本只要孩子看就好。他会喜欢里面的故事,有些绘本可能会反反复复的看,有些绘本可能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他也在看。你会发现孩子不是单单被故事所吸引,因为在孩子的眼前全是画。他会想,为什么在纸上看到的和我日常看到的东西不一样呢,有哪些东西不一样呢?它能带我到哪里去呢?孩子心里有很多这样的活动,这都是他们的需要,我们不要先以其中的故事来导入,先以故事来导入他有的时候跟着情节走,我们还没有说完,他们会说妈妈快翻。你也可以问他你喜欢这里什么颜色,他慢慢的就会知道这里什么东西好看。而不是跟他说这是版画、这是油画等等,不要做这种概念性的引导。

   

    提问:两岁多的小孩,他的内存有限,看这样的画的时候家长需要怎么引导?

    胡晓珮:两岁多的孩子可以自己阅读了,那么选书就是最重要的。你帮他把书选好以后,他可以自己阅读或者你陪他一起看,等待他提问。你要跟着他的眼睛走,不要让他跟着你的眼睛走。我的小女儿也两岁多,她看书的时候,比如有一幅画她会反复的停在那里看,其他的几幅不顾及。没关系,我们跟着她的步调走,她觉得在这幅画里有意思,她看到了喜欢的东西,或者她感觉到了一种愉悦,但这种愉悦不是她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她只是停留在这个画面上不愿意离开。如果这些书经常放在一个孩子的周围,总是出现在他的眼前,他自己没事就会翻看。

   

    提问:我的小孩是五岁多的男孩,你刚才介绍的那些绘本很多是宁静的、美好的。男孩和女孩的对绘本的需求有差别吗?

    提问:他现在有自己的性格,比如他看到动画片,他自己就会去选择那样的书,虽然我也会引导他读绘本,但是没有他自如的选择大。

胡晓珮:实际上男孩女孩差别很大,性别的差异在儿童的绘画中会有体现。比如女孩子爱好娃娃,男孩子喜欢恐龙、飞机大炮。孩子的视觉需求也是有性别差异的,但是这些经典绘本是超越这些差异之上的,因为它们不局限于某一类题材或偏向于哪种性别。

超越这些差异以后我们就离开了一种喧闹,进入到一种不同的精神境界里面。经典绘本往往具有这样的特质,你可以在这里面进行选择。比如《疯狂星期二》那个作者的很多作品男孩子很喜欢看,因为他的创意角度非常大,构图也非常奇特。

    

    提问:在给孩子看绘本的时候用不用把这些道理讲给他听,还是让孩子自己发现?

    胡晓珮:不用刻意的给孩子讲那些大的道理,经典绘本往往把深刻的道理通过画面表达出来了,越看越有体会,有的是不同的年龄会有不同的体会。就让孩子自己去体会。但是你可以把一些问题提给他,他会带着一些问题思考。

   

    提问:孩子快五岁的时候特喜欢看故事情节复杂点的书。怎么引导他去喜欢这些温馨、但情节不是很复杂的书呢?

    胡晓珮:可能孩子很小的时候没有阅读这类经典绘本,或者说孩子阅读的都是故事性比较强的书。我给你的建议是,比如一个月30天,两天看一本,按顺序排,今天该看哪一本,明天该看哪一本。孩子是特有规则的,当这个规则给孩子建立以后,孩子是条件反射的。所以规则、秩序很重要,你可以把各种类型的书都排好,执行了计划就画勾,慢慢地,他就会喜欢去看。不好的东西慢慢可以被好的东西替代,看我们怎么去选择和执行了。

   

    提问:我们家孩子很喜欢看绘本,但是我旁边好多朋友都说买绘本没什么太大必要。现在iPad特别多,觉得电子产品是不是能够取代绘本?

胡晓珮:取代不了,就像电脑永远取代不了人脑一样。因为艺术,特别是绘画,是心、灵、眼睛、手合一之后的产物。现在很多欧美年轻的绘本作家也是用电脑来画,但是他是用电脑刻意的达到一种手绘效果,当软件不能支持的时候他会采用很多综合的技术。

另外,iPadiPhone这些阅读工具很多,但是里面的经典绘本的资源太少了。它没有办法给孩子一个很好的审美环境。一个好的绘画作品呈现在电子屏幕上和呈现在纸质书上是有很大差异的。

孩子包括眼镜在内的身体还在生长发育期,长时间看电子屏幕对孩子的视力发育不好。

   

    提问:除了让孩子阅读绘本这个途径以外,还有没有其他提高艺术修养的方法?

    胡晓珮:看画展也是让孩子接触艺术的途径,但是要选择。负责任的家长要先去看看有什么展览适合孩子,而什么展览会直接误导孩子,这样的展览绝对不看。另外,在画展上基本上都是原作,而原作的视觉冲击力很大。很多艺术家在画作里抒发的都是自我的一种感觉,当自我特极端的时候,可能会有很多负面的东西在里面,有些是不健康的,或者说不适合孩子的。我们统统称之为艺术的东西里,是不是好的健康的艺术我们要打问号,是不是适合孩子的我们更要打问号。我们要选择好的展览,适合孩子的展览,相反的展览坚决不要去。艺术儿童工作室的课程里有在艺术场馆欣赏创作的,有时候没有好展览,这个课就不上,好展览多的时候,这样的课就多,完全要认真负责地为孩子选择。

   

    提问:两三岁的孩子特别喜欢单纯的背景,是不是他们视觉发育水平要求这样?

胡晓珮:有这个因素,跟他的视觉发育水平有关,还有一个是敏感度的问题。孩子年龄小的时候,他的敏感度特别高,他对色彩非常敏感。这个敏感体现到他看色彩时候的反应,他反应的很快。但这个反应是内在的,我们有的时候不知道。有的孩子看到一个颜色会激动的跳起来,有的孩子看到一个颜色赶快跑,不愿意再看……这些反应,和他的视觉发育都有关系。

儿童视觉特征的第一点就是单纯,而这个单纯也是绘画艺术里面的最高境界。走到一个极限以后就是单纯,就像毕加索晚年的画很单纯,米罗最后的色彩就是黑白两色。人到老了回归了,返老还童了。越是低龄的孩子越有单纯的需要。

经典绘本都是以孩子为中心,而不是以作者自我为中心的。

 

    提问:有时候看到一些说明是给三岁以下孩子的书,但背景特别复杂。这种书适合三岁以下的孩子看吗?

胡晓珮:完全不适合。色彩有对比,色彩对比也有很多层次:有单纯的对比,有很鲜明的对比,也有很柔和的对比。这个层次是越来越高的。我们刚才看到的那些经典绘本里面的画,很多都不是单纯的色彩,而是很柔和的色彩,看到它们会有一种很舒服的感觉。

当孩子一点点长大的时候就会有这样的视觉需求,在绘画里他也会表现出来。如果我们违背这种规律,总是给他以强烈的色彩刺激,那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吃惯了“厚味”,清淡的、多层次的味觉就会弱化,对色彩的感觉就会弱化,再看到柔和的东西时候就会接受不了。

   

    提问:黑白色的绘本没有颜色,但是确实很美。有很多家长不给孩子选黑白绘本,他们觉得没有五颜六色的书就没有审美功能。孩子喜欢彩色,但是黑白也是必要的。我想问这个必要体现在哪?也是想问您对黑白书的看法?

胡晓珮:首先,黑白色不仅是颜色,还是色彩里的极限,完全不选择黑白给孩子是错误的。孩子绝对不是因为喜欢彩色就不喜欢黑白。孩子对色彩是很敏感的,他其实对黑白,包括黑白之间的灰的层次过度都能敏感的察觉到,就像看黑白照片一样。《勇敢者的游戏》、《魔法师的奇怪花园》这两本书完全是黑白两色的,也是得奖的作品。孩子很爱看,而且还不是一般的爱看,他们觉得非常有意思。

黑色确实是色彩里的一个极限。给孩子选择黑色时要小心,要特别注意黑色和其他色彩的关系问题。我特别排斥画里面的让黑色成为一种边框,假如它的边框是绘画性的,是艺术性的,非常自由的边框,这样的很美。我们要区别机械的、死板的、僵硬的、没有变化的那种黑边,就像人没有表情一样,那样的黑白画最好别给孩子看。因为他慢慢会形成一种印象:黑色是用来勾勒一个硬硬的框的。这种用黑色的方法完全是非艺术表现。如果是自然表现的话,孩子会忽略掉黑色的作用,而是进入到它描绘的形象里面。像《点和味》里面都是黑色,而且那个黑色是特别自由的。只有一点点其他颜色,孩子完全可以进入到那个形象里面,这样的书是经典,可以给孩子看。

   

    提问:现在小孩都在画画,我们家小孩画画的规则性很强,比如如果是树,树上一定会结果子。我有时候会说宝宝你画的挺好,但是丰富点就好了。他每次基本都是这样的画。上次画了一个丰富的画,又完全不是他自己的风格了。他刚开始的时候总问画的像吗,我也不知道怎么跟他说。孩子不到五岁。

    胡晓珮:很多孩子画画都有一定的模式化的问题。你可以上我们的博客和网站:WWW.artchildren.org,我们工作室的一些妈妈们都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他们也曾经为此困扰,但通过在艺术儿童工作室的课程而解决了这个问题。有一个新浪的访谈视频,叫做《胡晓珮老师谈儿童美术教育里面的问题》,其中就有那说的这个问题,在网上可以搜到的。

   

    我们今天特别感谢胡老师,我们从绘的角度,从本的角度,又把绘和本加起来的角度再一次走进绘本的世界。我个人受益匪浅,相信大家也是这样的。非常感谢大家,下次再见。(主持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