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美术带给孩子的是什么?

标签:
教育 |
分类: 家长问答 |
儿童美术带给孩子的是什么
通过艺术的体验让儿童感受创造的乐趣。
通过感受让孩子了解美术的多种形式。
通过理解让孩子热爱世界艺术和本土文化。
通过分享让孩子拥有心灵的美好与崇高。
胡晓珮:
编者按:
文中内容节选自在新浪的美术空间论坛中胡晓珮老师对家长问题的回答,如以婉儿妈妈为代表的问题:为什么孩子本来喜欢画画,却在老师的技巧指导中丧失兴趣,换一个美术班,还是同样的方法,那么,请问,儿童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究竟是什么?儿童美术带给孩子的是什么?
婉儿妈妈:你好!
在我为艺术儿童工作室的孩子们所设计的“调查档案”中,有这样一条是让家长在选项上划勾:“最希望孩子从美术学习中获得:技术()、快乐( ” 。另人高兴的是,83%的家长并没有选择“技术”和“专业发展的机会”,却或多或少地选择了其他项,有一些家长除了这两项外,对其他所有的都划了勾。我认为如快乐、智慧、自信、创造力、合作精神、情感、审美能力、文化理解能力、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对人类艺术的热爱和尊重等,就是儿童美术之最终目的,尤其是14岁之前的儿童美术教育。)、智慧( )、自信( )、创造力( )、合作精神( )、情感( )、审美能力( )、文化理解能力( )、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对人类艺术的热爱( )、专业发展的机会( )
“美术”本身是“上美下术”的艺术。技巧是“术”,是美术构成的要素之一,但它也是第二位的,“美”是第一位的根本,始终是高高在上的灵魂,否则,就本末倒置,那么更何况儿童美术呢? “术”在此被我理解为一种能启发孩子去敞开心灵去观察、理解、认识、创造和欣赏美的方法或途径,而绝不是通常概念的“技术、技巧”。
课外美术班中的范画式教学,或向儿童过早地传授有统一规律和模式的技巧,对于儿童,就如同“狼”,真会吃掉孩子们,吃掉的是他们源于基因和环境的先天差异性;吃掉他们那双喜爱观察世界的眼睛,变得如同盲人摸象一样;吃掉他们应该得到赞美,却被技术的标准齐一抹杀的灵气;也吃掉他们本来就善于发现不同、展现不同的勇气;还会吃掉的是在每一个人的生命里就存在的从童年阶段就该珍视和培养的真正的创造力。真的这么严重?不妨就看看在人们脑海中永远是“松、梅、竹、菊”印象的中国画,有的孩子的作品和老年大学爷爷奶奶的画没有两样,难道我们的本土艺术就真的没有生命力么?再看看自称为“儿童画”的简笔化,和不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把儿童美术引入教条的“儿童画考级”,都是一样的模子、一样的方法,把孩子千变万化的幻想和差异全部吞掉,
技术对于美术的专业性发展固然重要,但与钢琴指法所要求的童子功完全不同,如果过早地训练,会使儿童本来发散性的思维和视觉审美都被归拢定型,而无法从自我出发来感受美术中高高在上的创造力之“美”。
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中说:“艺术是增加感知能力最强有力的手段,没有这种感知力,任何一个研究领域的创造思维都不可能”。儿童美术更是如此的手段,没有一门学科能像美术能这样直接有效地作用于儿童创造力和潜能的激发。
如果只追求术,最后就成为你说的:“许多受过专业训练的人,美感也不怎么样”。大量的“行画”制造者——画匠们的技术可以说很高,画出的葡萄在滴着露珠,画出的皮肤可以触摸,画出的虾骗死拍卖行,但除了模仿和复制,艺术作品中最珍贵的观念、思想、人文精神都在哪里?即使电脑程序能设计创作,但根本是离不开人脑,在一年一度的德国柏林艺术论坛的近两年展览中,有来自世界各国的优秀数码美术作品,这里容不了平庸和媚俗,是创意与革新的天堂,中国的作品还未被选入。国内的设计艺术也是如此,使用的都是电脑,获奖作品却绝不是电脑技术最高的,而是创意最奇妙超群的,即便是最严肃的科学,如果没有创想,体会不到逻辑和数理的巨大美感,也是无法有伟大成就的,许多年前,李正道和吴冠中先生关于“科学与艺术”的展览和研讨会中,验证的就是这个问题。所以,想象力、对艺术的认识、不羁的心灵表达和是任何技术都取代不了的,如果在孩子的幼儿阶段能如你所说“有幸得到理想的美育”,将形成影响他们一生的宝贵的“童年经验”,这经验里包含的是对美和艺术形式的自我感受、对历史文化的美感认识、对创造思维和想象力的深度激发、对艺术尊重的基本态度。如此的经验所带来的心灵滋养会让孩子在成年体会到生命的高尚与和谐。
而此种教育的缺失已经表现出严重的后果。如大家都看得见的是中国许多宝贵的文化遗迹、具有历史和民族审美积淀的古建筑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中一个个减少,而70年代巴黎的一位市长,却因批准了一座于老城巴黎不协调的建筑,引起全体市民的集体抗议,引咎辞职,至今,这座被视为“审美败笔”的楼象耻辱柱一样站在巴黎城边。可是,比起中国的许多地方,巴黎的历史短得如同新生儿,但自卢梭开始的“重视美育”所带来的全民审美修养与意识的提升,让子子孙孙受益无穷,受卢梭的影响,席勒的“美育”观念又使德意志充满了同样崇高的审美基础。
这就是我上面所说的“童年经验”里的几个内容对人的重要影响,以及对延续到个人、社会和整体生存环境的更加深刻的影响。
另一个有趣的例子:我和老公在北京郊区盖好了一座大房子,完全由我们自己设计。我父亲的一位老友,一位年逾古稀的建筑师看了感慨说:这应该就是后现代主义的东西了,抓住了中国建筑最重要的特征,还很简约,简约就是一种现代嘛,可以在建筑杂志上发了。
我一位42岁很可爱的朋友来了,理工硕士,说:这是房子么?我觉得象监狱,她看到哪里都忍不住要说:哈,怎么想的,艺术家真无法理解!
又一个英国朋友来了,41岁,搞经济研究的,不作声地看每一个地方,最后说:这是四和院的现代版,真的太好了,你的外墙想用什么颜色?我说:水泥色。又问:那你的内墙呢?我说:白色。他说:我也这样觉得,自然是一种很高的观念。
我不难得出结论:恐怕我们一代人的审美基础存在着断层,导致这代人没有欣赏的基本能力,一个另类些的建筑,除了专业人士能看明白外,非专业人士,哪怕是高学历,也一窍不通。而那个非画家、非建筑师,也非评论家的英国老,为什么有如此到位的欣赏水准,就是美术教育的底子。我将1994年《美国国家艺术教育大纲》的前言中一段话再次送给大家:“事实上,我们依赖艺术帮助我们实现人性的完整。我们深信了解艺术和艺术实践对儿童精神思想的健康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艺术与教育一词的含义是不可分的。长期的经验告诉我们,没有一个缺乏基本艺术知识的人能够表明自己受过真正的教育。”
所以,不能再把“美术教育”的目的统一化、现实化,那也是功利化的一种。
我曾经在德国的SARROW小城遇到一对退休的数学教授,他们热情洋溢地给我展示了从40岁到60岁的所有作品,那是已经出版的10本描写大海的书,和近百幅描绘大海的画,原来丈夫酷爱油画,虽然只是一般的业余水平,但却画得充满自信和激情,不同地方、不同时间、不同心情下的海都是不同的,全部作为太太写的海之书中的插图。这些书被同样热爱大海的德国人搜集,这使得他们的生活非常幸福,而这样类似的用绘画来表达个人爱好的德国人有很多。
对比起来,即使我们的肚子问题早已解决,在审美和创造的乐趣上也显得乏味和平淡,或者没有信心、没有勇气去打开被定式思维封锁的心灵,手也无法随着心去飞舞了。我的一个深圳的学生妈妈,就被到欧洲所看到的艺术感动了,第一次拿起木刻刀自信、大胆地试了几下,就开始刻,结果出现了我们所说的“奇迹”。
所以,理想的美育有什么用?它甚至让不惑之年的妈妈能充满自信喷发内在的潜能、它让我们的生命有生存的品质、让我们的环境具有人文气息,让我们的孩子积累最美的视觉经验......我曾经在文章中曾写到:“重要的是;儿童绘画中宝贵的直觉、想象和创造力能否成为艺术家的童年需要并随着成长转换为对艺术坦诚的态度、对生命价值人类智慧的尊重,使个体的感性和理性相和谐,使我们未来的艺术更接近于心灵的需要,最终将人与文化的本质趋向统一,通往人性的真实。”
我国的美术教育被列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其改革正在进行之中,过不了几年,中小学的美术教材会发生大的改动,将重视体验、感受、情感、欣赏和评价,而改变了以往的“量化”、“标准化”、“概念化”等偏差。
所以,有幸的是:先进的家长们在认识到许多严重的后果时,还有机会看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