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咱小学简况

标签:
杂谈 |
分类: 云南助学 |
在香格里拉我们住的酒店里,来自天南海北的人进进出出,有时候能听到清脆的北京话,有时候能听到地道的伦敦腔。在他们眼里,这是新奇和美丽的地方——初到这里,我也这么觉得。但今天去了格咱,我觉得,那可能才是真正的香格里拉。
格咱乡在县城北部35公里的山里,面积有2868公里,人口却只有6000多。格咱小学在乡政府旁边的一块平坦的山坳里,四面环山。从学校向高处的公路上望去,一辆辆大货车从深山里载着铜、锌、钨、钼、金各种金属向山外飞驰而去。就像拉着一车车黄金。但这些跟乡民们没有什么关系,大多数人依靠种洋芋、青稞、油菜和放牧过活,秋天到山里拣拣松茸。日子过的不算好,但相比云南很多地区,也不算坏。
我问过乡长,矿业公司是否接受当地政府管理,乡长说是。我忍不住说像修路架桥建学校这种事,矿业公司是否应该多承担一些责任。乡长说,他们在节日等时间会到乡里和学校慰问⋯⋯说到慰问,我就想起新闻里的画面,接下来就没说话。
凭着本能,总觉得当地的矿藏获得那么多收入,在教育等开支上应该多投入一些,这里的道理我想不太明白。
到达格咱小学门口,老师们出来迎接,还没说话,就先给我们的脖子上套上一条哈达。第一次经历这样的事,我脸有点红,抬起头,发现眼前的老师都是黑黑又憨厚的汉子,如果不是在学校里见到他,我可能很难相信他们都是老师。后来知道,他们大多都是本地人,这两年编制增加,开始向全省竞聘,一个编制会有非常多的人报名,竞争非常激烈,在我的印象里,贫困地区的学校老师总是招不满的,不知道是情势发生了变化,还是因为合并之后,学校的吸引力增加了。
相比大黑猫从前发来的格咱小学照片,现在的校园像个天堂一样。虽然还在建设当中,但玉書教育楼,逸夫楼,两栋宿舍楼已经基本建成。气派的矗立着,正在打地基的还有一栋教师公寓,一个食堂,一个足球场,三个篮球场,一个网球场。效果图看起来比城市里很多小学还气派。但是走进教室,陈旧的桌椅和设备,提示着我们这原本是座简陋的山村小学。
过去的格咱小学
现在——
一天下来,感受最深的是硬件设施虽然逐步就位,但软件设施却依然差的很远。现在格咱小学有192名学生,24位老师。每个老师每周将近30个课时——强度非常大。9月1日开学之后,原来27个校点并成8个,教师编制扩到64个,学生也增加到400多个,最远的学生来自100公里之外。这样一次巨大的变动,也许会给学校带来巨大的压力。
鲁校长的头发,几近全白。大黑猫说,两年前,他还是满头黑发。
格咱对于龙赛来说,有点意外。两年前大黑猫冒着高原反应,在云南几个地方踩了不少次点,回来之后难以取舍。当时她看到的不管是学生家还是校舍,都比其它地区更贫困。
也是学生家。
后来因为遇到达儿文局长,觉得他是做事的人,最终把捐建的学校锁定在了香格里拉的格咱乡。合同签了以后,谁想到不到一年的功夫,撤点并校之后,新的格咱小学用新闻体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些大概都是缘分,这么多年龙赛和各个地区的学校,学生的联系,都是用一件件带着温度的事情建立的。所以很难用一个硬杠杆去衡量。用大黑猫的话讲:抓住一个是一个吧!
只是作为云南地区的助学主任,我多少觉得有点一筹莫展,现在的学校资金还有缺口,但这显然是我们的力量无法解决的。相比那些孩子吃不上饭的学校,格咱小学好像没有什么燃眉之急的困难。但听了几节课下来,又觉得软件水平和硬件相比,差的太远了。
我想起之前大黑猫在宁夏做过的校长演讲团活动。当时她找到北京的一个已经退休的知名老校长,请到宁夏去做培训。当时教育局300人的礼堂挤满了人,一个个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校长风尘仆仆的站在里面,听的无比认真。也许教师的培训和交流,对于这样一所看起来还不错,但仍然很落后的学校还是非常有意义的。
也许,这还是要靠缘分,真心希望遇到一位“碰对了眼”的校长或老师,能去美丽的香格里拉呆上几天,和老师们好好交流交流,在后来的座谈会上,也有很多老师谈到了这一点——现在的格咱网络还不通,新课件,新的教学方式对他们来说还属于要花很多力气才能获得的资源。
也或者,现在流行的公开课如果能够锁定在乡村教师的群体,通过远程的方式也不失一种办法?
如果你有什么好办法,也欢迎私信给我们:)我们能保证的是,不管是达儿文局长,还是这里的老师和学生,甚至乡长,真的是一群特别可爱的人。
by: yami
前一篇:细雨中的喜乐—美丽的香格里拉
后一篇:有那么一个角落_美丽的香格里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