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是一个很强的圈子,当大家凝聚成在一起,就会有一种张力冲力,在共同的合作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每个人时时刻刻知道我们是团体,为一个简单但不易做到的目标奋斗,那个目标:大家变得更团结,更开心,集体更有生命力。我喜欢在这么一个圈子里面,里面就好,当然我希望我是那个核心。
学生会 班级社团,我做了选择,社团——医之初协会。上个学期,去许多部门干过,怀着对大学的憧憬,在学校里的部门里兜了圈,回到了原点——学院的社团。已经有了经验,不会再在部门之间徘徊,我想真正地干一些事,在一个点上作出点作为。人的精力有限,无法把两个职位的事做好。我考虑过,学业很重,时间有限。但我又不想平平淡淡地过完大学的生活,那样不是大学,是高中的翻版。而且我有那种不断提高自己的迫切,不断去经历的渴望,那是我想要的生活。
也许从前被别人领导太多了,我有一种当核心的愿望。医之初社团对我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在一界界人的努力下,我可以大胆地说它是学校里最好的社团,社下160多人,活动层出不穷,它正向省十佳社团的目标前进。最重要的是大家有一种真正的团结,透明的味道,我感觉那是我找寻的期待的。
现任社长十分能干,她是大二的,但比我年纪还小。但我们的认知都会不约而同地到一块去,我知道我们是同一类人。我有许多要向她学习,她很优秀很优秀,但我要把社团搞得更好,我要比她强。拿出自己沉默的勇气,拿出自己未知的可能,我会在大学的礼堂里主办一次大型的晚会,我会带着社团在学校外张扬自己的青春活力,我会在小学的课堂为小学生上医学知识的讲座,我要坚决维护社团及每一个社员的利益,我要为社团的资金努力,这是我的目标。
我要加油!
绝不做乖乖的羔羊,绝不将自己的青春埋没在颓废的被窝内。
不屈服于条条框框的规则,我们知道什么是正确的,我们有认识,不让萌发的火星在缺少呐喊的生活中暗自消逝。
看到不平,我们要抡起我们的拳头去反抗。因为知道:常规由我们去打破,生命有碰撞才有火花。
现实与完美永远是两条平行线,没有交点。长听别人说大学是半个社会,在摸爬滚打中为走向社会蓄积力量,说的人多了,也就一句简单的话印在心里。其实,明白吗,不明白,我知道只有真正走进了社会理完全解。
大学的学习在为了什么?我无数次地问过自己,为了找一个好工作。为了过上美好的生活。笼统点,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实现自己的价值。潇洒点,是不枉人间走一回。但现实总令人失望,朋友说我思想太完美化,当他们赤裸裸地摆在我面前,我不与愿做那个在畸形条框下的沉默者,有一种冲动驱使自己奔向自己认为是对的方向,只是一种冲动,贫乏的阅历一时无法解开。
我们学校的现状,也是中国教育制度的一个缩影。一路走来,小学初中高中,追求德智体美,但都是众人同过独木桥的场景,结果是教育资源的浪费。素质教育,是提高了中国学生的智力水平,但是是创造力想象力为代价,创新能力在一次次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消耗殆尽。中国的学生多数在课堂中都喜欢与老师象朋友般的交流,上课是老师的独角戏,是单方的知识灌输,是固有模式的复制,很少有智慧火花的碰撞,扼杀了创新的念头。学生的沉默也造成老师无法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若偶有几个老师想做些改变,但常是一个巴掌拍不响的结果。同时,也大大降低学生的口才水平,丧失培养自信的机会。骨子里矜持收敛.中庸之道一代代传承下来,不知不觉影响着我们的为人处事。学生为了毕业而拿学分,为了拿学分而啃书本,啃书本拿到一个不错的一个成绩,给自己给父母争光,证明自己比别人比他强。毕业之后呢,呵呵,多数被社会同化,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变了。一个普遍的现象,很多人理论成绩是很好,但是实际操作能力很弱。身边不乏那些例子:一个中医博士,连基本的搭脉都不行,开一个药方竟还要东一本书西一本书地翻,你说开出的方子病人能放心用吗?
我最不讨厌那些花时间但有却没有什么实质意义的课程,中国的思想教育课就是一门,书本都是些遥远且枯燥无味的内容,看了就想睡觉,思想用考试的形式来测试,又是相当不合理,而很多时候我们都仅仅为了考试来上课,不,不是上课,是完成考试的背书作业。这个德是填鸭似的德,一点没有实质效果。可怜的是那复印出来的一本本书,砍了多少树,这是浪费,这是犯罪。其他课程呢,只是翻版而已,至少我们现在的许多知识,没有什么实际价值,到有了工作时,还要从头学过医学知识技能。高中已经这样走来,学的东西扔了大半,想来那些艰辛真心有不甘啊。幻想:假如小学中学大学,有一整体化的知识系统那该多好,可以完成知识的这样最大化利用,不必扔掉,我们可以将精力放在真正有用的方面,我们可以省下更多时间去学习其他一些东西,或是音乐美术
~~~~~~~~~
而现在大学自杀率也相当的高,很多人承受不住压力,部分也与这有关吧。
鲁迅先生的那声呐喊至今回音缭绕,打破不平,不甘成为乖乖的羔羊!
浙江中医大学
—— 欢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