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感悟随笔旅行助学 |
分类: 河南助学 |
苦,为什么还吃不习惯?
习惯吃苦瓜的人,绝对不会感觉那种口感是「苦」的味道。
以前大黑猫在香港去过一个大陆来的初中女生家拜访,家里有电视、有冰箱、有哥哥、有父亲。只是母亲不在香港。
却曾被传媒称为「最穷学生」。
怎么样?
冰箱里有一片牛油。
竟是两年多前她的一个最好的同学,知道她爸每天早餐只会买廉价的白面包给她吃饱,觉得她可怜,所以送她牛油。
可是她舍不得吃。每日只揩一点点。一小片牛油却足足吃了两年多还有。
我问她:「每天早餐能吃到白面包,已不错了。」
她回应:「你也试试看,假如每天都吃同一样东西的感受如何?!」
她将上写了一串数字,10, 9,8,7,6…问她是什么意思?
「那是纪录家里的米还剩下多少斤。」
冬天她只穿单衣,说很暖。
问她最想要什么。
「能让妈妈送我上学,一天便够了。」
她没零钱。
每天都是那位最好的同学带家里的剩饭给她吃。
香港也有穷人。
再回头看大陆的穷,表面上真的觉得谁也赛不过谁。
我说的是「表面」。
国有国情。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啊。
今天去勤明家,一推开门,吓了大黑猫一跳。里面推出一头八十多岁的老头子,呆呆地不说话。只望着你。
「他是爷爷,不懂说话,也动不了,只会整天呆呆地对着门外。」
家有年老病人,这种苦,很多家庭也正尝到。
但老天每每要考验人,到底能尝到什么程度的苦。
妈早死了。
单亲,没什么!很多人也单亲啊。
三年前他爸工伤,腿被撞断了。断得连骨头也全震碎。抚摸那条腿,是软软的,没有腿骨。
这种光景,算不算苦?!本来家里有一个正常的孩子,那便由孩子养家中三宝,爷爷、奶奶和爸爸了,但偏偏孩子又能读书,考上浙江理工大学了。
孩子立刻把家里变得更穷了。
接着又去“欢”家里。
母亲近几年又患上精神病,送到医院去了。一苦。
但祸永远不是单程的,总是双程路,父亲又失业了。
这欢又跟勤明一样犯错,竟又给他考上浙江中医大学。又踢了家庭一脚,把家弄得更穷。
虽然两个都要去打工,赶开学前赚得多少学费便是多少。
还有园园也作最后的冲刺。在大学开学前拚命去打工。
早上八点半便赶去餐馆拖地、洗台布、清洁厕所、倒垃圾…至晚上九点才下班。每月拿七百多月的工资已经拚了老命。
回家时智障的弟弟吃着棒冰,在路口玩。
再到她家时,同是智障的妈妈躺在床上要睡觉了。
爸的短期工作也不稳定。
二十岁女生顶着三个负担。
聊天时她经常忍不住哭。
苦,不是吃惯了便不觉得苦吗?
圆圆,穷惯了,为什么还会觉得伤心呢?
原来苦,是会习惯添加。
上天往往嫌对一个人考验不够,要苦上再添苦。
但放心吧,苦瓜吃惯了,便会感觉那种是甘。
人生往往是,在顺景时回头一看,以往的苦原来是推向自己成功的动力。
那原来不是苦,是鞭策自己不要懒惰的动力。
对于同是今天造访的「贫穷家庭」,看见小蕾小蓓这双漂亮双生儿正在看电视,穷,真的有很多种。
穷惯了,不知向前走的人,全世界都有。
能发穷恶,只有那些奋发自强的人才有资格跟大家说:「我是穷,但我努力过。」
Elsa于宁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