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伊克山村教学点,现在改成了达布达中心小学分校,一座泥土砌成的房子里面分成三间教室,有两间大一点的教室里面还有一个烧牦牛粪的小暖炉子。小一点的一间连个暖炉都没有。;屋顶还有几个用泥巴补着漏天洞。
我问老师冬天这里零下几十度孩子们怎么上课,他说“屋子小,挤着点不冷”
黑板是一块白墙刷上了黑色,简单斑驳的木制课桌课椅上坐着十几个年龄大小不一的塔吉克孩子,孩子们看到我们都很是羞涩,不敢和我们讲话,眼神都是不好意思地回避着。三个老师什么都要教,汉语他们也说不好,镇长一直在旁做翻译,大家可以想象一个在这样的环境下接受教育的孩子,学习文化知识是何等的困重重。
我们快要离开的时候,从大山上走下了穿戴得很整齐爷孙两个,一见到县长,爷爷就一面哭着一面说着,我们也听不懂他在说什么,只听县长最后用普通话向他说;“那边上学好之呢,学得更好,你孙子会长大本事呢”。这时我才知道老汉是不愿意把孙子送到镇上的达布达寄宿学校中心学校去读书。不愿意让孙子离开他那么远,那么久,一个学期才可以回来一次,对于这些世代与羊群与家人厮守在一起的民族来说,那是太长的时间了,我在的时候老人就一直不停的追着县长说:“我愿意每天翻两座山送孙子上学,一定不会像今天这样迟到了。孙子再过两年,年龄长大了,不再怕狼了,就不用我送他上学了。请不要把这个学校撤掉”
事情已过去了很久,但是老汉的两行热泪,紧跟着县长的恳求表情,孙子看着爷爷迷惑的眼神;就好像发生在昨天,还在我的眼前晃动。山里的孩子不走出大山,不与外界交流,不接受新鲜事物,永远脱离不了贫困。可是出去见了世面,多姿多彩的世界转变了他们,他们还能够保持塔吉克民族的优良传统?保留生活在这帕米尔高原上的本能吗?他们会像现今在其它开发中地区那样让“现代文明”把人们变得利欲,把民族的传统忘记,把沃土变成垃圾;我不想看到帕米尔高原,这块洁净无暇的玉石染上一点点污迹。。我更不想看到塔吉克民族丢掉他们原本的优良,丢掉大自然恩赐,我又一次的困惑。
行程的第二站是达布达乡寄宿制中心小学。学校是以前就有的,又加盖了一个新的教学楼。他们把旧的校舍改成了寄宿学校的一些辅助设施,这正是塔县政府下大力办的事。听说盖一个一模一样很普通的教学楼,在山上比在山下贵一倍左右,我急忙问为什么?大家告诉我说:“一块几毛钱的砖运到这里都变成了一块多钱,山上什么都没有,一切都要从山下运上来”
就是这样困难,塔县政府还是在努力改变塔吉克民族的教育。“知识致富,教育改变命运”是他们坚信不疑的方向。
在2006年塔县政府制定了教育工作“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就是塔吉克族学生只学习母语和汉语,从小学开始直接实现用汉语授课,全县的小学和学前教育都统一集中在全县13所寄宿制中心小学进行。第二步是取消教学点,按照塔吉克阿巴提镇、大同乡、塔合曼乡和达布达尔乡五个区域划分,实现农村小学分区集中办学。第三步是逐步把小学全部集中到县城办学,使塔吉克族学生从小开阔视野,接受到良好的教育,逐步改变世世代代贫困落后的状况。
政府为改良偏远地区的教育下了大决心,但是因种种缘故,到真正的实施阶段还是有些遥远,在我写这篇文稿之前,我又问过陈丽主任;教学点,马背学校还有没有,以下是她的回信:“山上的马背学校还存在,我们的目的是想办集中教学,可是一下解决不了山上的问题,所以马背学校,在部分山区还存在。比如热斯卡姆村、小同等。山区由于居住分散,所以教学点也还在,人不太多,但不能让一个孩子失学,我们的地太大了”
塔吉克的民族是让我们尊敬的民族,他们世世代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延续至今。塔吉克的孩子们是让人骄傲的一群,他们像小鹰一样坚强,猎取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知识来丰富滋养着自己。
为了让塔吉克的年轻一代走入社会,让他们的后代不再是靠天吃饭。前几年政府已从山上一些极其严重的自然灾害地区搬下一些家庭到喀什的平原落户。政府首先建立了一所学校,叫塔什库尔干县阿巴提镇小学,实验性地让这里的孩子从上小学一年级起就学习汉语,如今的第一批学生已初见成效。我去的时候,
老师请一个学生给我们用汉语朗诵课文,看着他的面孔听着他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我又是高兴又是有些差异。在和孩子谈话时他们也没有了山上孩子的羞涩。换来的是孩子们活跃的问答场面,一个叫地瓦尼夏的六年级二班的同学,给我提了一个让我吃惊的问题,
他说:“我已经六年级了可以看课外书了吗?”
如此的震惊和无言以对,这是我人生第一次,
他又说:“因为我们图书室里没有图书,所以我们从来没有看过课外书”
奇怪的问题,不奇怪的在这里发生了。
我们不可以想象十几岁的孩子还没有阅读过课外书,但在塔什库尔干地区山上、山下所有的学校里,这铁一样的事实正在发生着。
实干家,塔县李副县长知道我们的到来一早就在很远的路口等着我们,他是汉族人,是种田的一把好手,与老婆孩子分隔两地,自己在这里一干就是一辈子,我很敬佩的对他说;“您真了不起”
他却笑笑的说:
“我只是会种地,想把种地的技术教给塔吉克人。我这算什么,我们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全中国人民捐献的,最先受惠的是这所学校。”
我看着很新但又配备不齐的学校,看着空荡荡崭新的书架上而没有一本书,看着宏伟的校园蓝图贴在这唯一建立起来的教学楼大堂墙上,看着到处都记录着捐献者的名字和孩子们感恩立志的决心。心中百感交加。
李县长又说:“这些孩子在这里读书不容易,因为学校仅建了一所教学楼,没有宿舍,也没有操场,没有大门更没有围墙,他们的家大部分还都在山上没有搬下来,孩子们都要寄宿在亲戚家里。我们这里是沙漠地带,一刮起大风来不要说体重只有几十斤重的孩子,就连我们大人一二百斤的体重一阵风也站不住,所以孩子没有地方住就不能来上学。在我们塔县,因找不到地方住而失学适龄儿童现在还有1200多名。
在迷惑和整修中的我,把我亲眼所见到的塔什库尔干县塔吉克族的教育现状告诉给大家,我自己则认为,塔什库尔干县需要进步,需要外面的世界。塔吉克民族需要培养自己的人才与力量来建设自己的家园。塔吉克民族需要援手,从需要一个几乎我们每人都可做到的讲普通话的老师、一本书、一支粉笔、到远程教育设施,宿舍楼,体育操场,一个学校大门、、、还有换下一头驴子,换上一匹马让我们的马背老师跑得更快,更轻松的去给孩子们上课、、、
我们每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不管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团体有多大的力量,帮山上的学校也好,帮山下的学校也好,帮马背小学也好,帮寄宿制小学,教学点都好,只要可以帮到塔县的教育,帮到塔吉克孩子们读好书,我们都可以动动脑筋想想办法。让他们学好文化知识,走出大山,再带着知识走回大山,建设自己的家园,让塔吉克民族日益壮大,早日融入到世界的大家庭。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