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编剧——中国影视的切肤之痛

(2011-04-22 11:04:17)
标签:

编剧

影视

首都编剧论坛

娱乐

杂谈

狗血

制片

文化

 

编剧——中国影视的切肤之痛

 

我的老师,身兼导演和编剧的劳伦斯·卡尔说,编剧永远是最原始的创意人。当初我把这句话看成是对编剧职业的赞美,然而今天我感到的是编剧对影视行业的责任。今天的中国影视进入了一个创意贫乏、山寨成风、来回移植、反复翻拍的时代。这不能不说是整个编剧阶层的耻辱。

套用一部电视剧的著名台词:仗打成这样,全中国军人都该死。那么,中国影视走到了今天,写剧本的人,只有反思的责任和义务,没有什么炫耀的资本。中国编剧可以拉大旗,却作不了虎皮。

中国编剧从整体上,从来没有独立人格,我们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创意的核心。今天大家说中国影视创意贫乏的时候,编剧都会把矛头指向影视公司和制片阶层。然而制片人们能够很轻松地反驳,你们要能够拿出好剧本,我犯得着去重拍三年前的老戏吗?

电视台盯着并不准确、并不反映商业收益的收视率,发行人百般讨好电视台,制片人以发行人的意见作为创作指南,编剧哈着制片人编造故事,这是不是影视现状?很遗憾,这种状态之下,是很难催生具有创意的作品。如果谁有一个《阿凡达》那样的创意,在这种环境当中早就被枪毙N多遍了。

面对影视行业,我们可以提出无数从业者对待编剧和剧本的错误,但是就编剧队伍而言,我们应该更加关注自身的问题。要勇于承认编剧整体水平很差这个事实。拿不出强有力的作品,缺少不可复制的创意,就换不来所你期待的尊严或者话语权。而编剧个人尊严又往往跟编剧整体地位相关联。

一个导演同时接到两个戏的邀请,如果他都想接,那就会说其中一个剧本不成熟,需要再修改一稿两稿。这一反手,他两部戏都可以导了,我想这种“桥段”编剧们都熟悉。这种不公平的事情,所有的人都会说,责任在制片方。不错,事实大体如此。遗憾的是,这种事情还在发生,还将继续发生。编剧们可以坐在屋子里骂制片人们没有主见、没有自信、没有骨气,但是核心还是编剧自己没有站在应有的位置上。

这里有一个简单的数字计算和市场分析:中国09年有2500家影视公司,这一数字还在增长。按照一个影视公司同一时间需要两三个编剧合作的规律,中国理论上需要五六千编剧人才。但是实际上能够完成剧本创作的人数,仅仅几百人。显然这应该是一个极端的卖方市场。这个时候编剧的地位,不是之高无上也不应该是今天这个样子。唯一合理的判断就是,编剧就整体而言并没有拿出令市场信服的作品。好剧本是极为个别的,而且是自然成长,偶然所得;少数作品流于平庸尚可接受;更多数剧本最终成为影视公司的灾难。这不是我的危言耸听,而是影视现实。

几年前,我和一个颇有些名气的导演去音像店,他的名字被人辨认出,那个导演坚决不承认自己就是导演XXX。他跟我说,在外面从来不承认自己是个导演。他的谦卑心态令我佩服。从那之后,我在圈外的生活也成了这样。比如,健身房里的朋友们就把我当成一个网评员。

今天的影视状态不可能永久维持下去。中国不可能永远每年生产几百部收不回成本的电影,不可能每年数千集电视剧扔在库里不能播出。中国不需要几千家影视公司,也不需要几千个编剧。大多数影视公司最终会关门,大多数从业人员,包括编剧会惨遭淘汰。

唯一的生存之道就是坚持创意坚持创新,敢于突破。如果创意遭到否定,就找另一家影视公司(谢谢这几千家公司!),拒绝重复,拒绝山寨。宁可碰得一脑袋人血,也不随着大流泼洒狗血。

今天,年轻的编剧朋友,你们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在你们面前是一个充满机遇而没有强力挑战的市场环境。习惯于陈旧创作定式的“成熟”编剧们前仆后继地服从“影视规律”的年代,正是你们创新突破的最好时机。20年后的编剧们会极端羡慕你们的。

中国影视的希望在新人的崛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