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有感】今天被突然催稿!!

标签:
devil1019万州铁峰乡三进三同心得体会吐槽流水账休闲 |
分类: 喧嚣尘影·其他杂感 |
下午上班的时候被奉节局的可人兄突然一通电话,说要今天之内交六月份三进三同的心得体会!突如其来得好像有谁捅了措手不及的我狠狠一刀!不是说月底前都可以吗?!幸好本子在手,趁下午没人办执照的时间疯狂赶稿!!……有兴趣的各位可以看看我的流水账,没兴趣就算了。
绝无官腔!本人一如既往的作文/小说品质保证!!欢迎丢鸡蛋!!
————————————————
我的三进三同心得体会
BY:devil1019
(附照片哦~请不要急于点右上角的叉哦~)
我是个典型的在城里长大的孩子,虽然偶尔会谈起自己的老家在乡下,不过也就是一年一度给祖先长辈扫墓才会下去,所以我对农村的土灶做饭无论何时都会觉得好奇,对于在柴草里寻觅鸡蛋之类的活动总是保持着期待……但终归说来和农村的生活是完全脱离的。
父亲总会和我小时候谈起他们对肉的期盼,一年到头全是玉米为主食,想要上学每天要有多少里路翻多少座山云云……我能想象,但无法体会,我终究还是个在城里长大的,不谙农事的娇贵孩子。
五月下旬突然接到通知,整个六月会在万州铁峰乡三进三同,与农民朋友同吃同住同劳动,心里顿时有点矛盾,撇开工作没做完,通知太突然之外,想到可以去农村过烧火做饭,下河摸鱼的日子,多少有些期待,但是可能没有网络,与世隔绝的日子又让我的期待黯淡了。
总之,我带着矛盾的心情和同学们一起来到了铁峰乡,开始了我一个月的乡下“暑假”。
我是乐意将其称之为“暑假”的,从自我角度来说我感觉还没有脱离自己的学生的心理状态,再者,到想下来一个月,说什么都该学到一些,了解一些东西吧?
首先是认知上的脱节。我一直以为所谓的贫困乡就是真的真的真的很穷很穷,土坯墙,砖瓦房,人们吃不到多少肉,甚至像电视剧里那样穿着不甚清洁的衣着,依旧用土灶在烧饭……等等。当大巴车开进铁峰乡的时候,我看到高速路桥从头顶架过,新铺的水泥路(尽管不是很宽),弯弯曲曲将我们引进乡里,然后在中心场停下。斑驳墙面的三层土黄色小楼吸引了我,如果不是那和墙面一样斑驳的铭牌让我看清楚这里是铁峰乡的乡政府,我还不会留意到这里就是一乡的心脏——剥落的外墙,以及看起来就充满历史沧桑感的政府铭牌,留给我对这个贫困乡以最朴素的初印象。想起那些被曝光的贫困乡贫困县动辄修建豪华政府楼的报道,眼前的景象给我一种说服力和安心感,对嘛,名副其实。
我们进入了自己的目的地,太平村。这里的村公共服务中心是高新区援建的两层小楼,崭新得让我们眼前一亮。安顿下来之后的日子里,我们和村里的村民们谈起这里的情况时,得知这里森林覆盖面广,耕地有限,农民朋友们都倾向于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种上足够自己吃的粮食。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甘于贫困,他们开始种山胡椒了(拿回来给家人看的时候我爷爷说这个东西也叫木姜子?)。山胡椒,一株幼苗一元钱,半成熟的植株三块五,能长八十厘米到一米多高,一株成熟需要三年,成熟之后的产量大概20-30斤,有10年的生长期,据说嫩胡椒籽的市价可以达到15元左右。我们一听,都觉得不错呀,为什么不推广开来呢?村里的刘会计告诉我们说,山胡椒的发展前景固然不错,但是成熟期要三年,农民朋友自己掏腰包购买幼苗又没有很多人可以负担得起,村里的资金更是非常有限。
致富的心与理想不是没有,但是不是所有的村民都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他们对此还是很纠结的。他们习惯了一年番的收成规律,对于需要几年才成熟的作物,他们没有那个耐心去等待,更多的还是担心在等待收成的这几年里,没有粮食作物的产出,要怎么生活,毕竟依靠家人在外地务工的收入是极为有限的;以及,在这个气候很不稳定,各种灾害频发的年头,种植经济作物在收获之前的风险要谁来承担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有的同学在座谈会上谈到,如果说要以集资的方式来规模化种植,农村的家底太过有限,无力支付维持生活以外的大笔开销,这也是无法达成大规模集约化种植的一个重要原因。从我的家乡涪陵来说,正因为有了榨菜集团、生产厂的屹立不倒、政府的不懈努力地对外推销,才有了榨菜在家乡土地上永生不灭的满山翠绿,个人感想来说,万州这重庆第二大城市,相信财力也不会比涪陵差,为什么不能找个企业来对口扶持一下这个贫困乡呢?山胡椒的利润很可观,如果有稳定的收购源和风险分担者,农民朋友不会不愿意去大胆尝试,在别地的生产购销一条龙也不会在这里没理由实现。想要致富,风险必须得有人担,也不是非要哪一方完全扛下来,一荣俱荣,一损皆损,但分担的痛苦总比一个来扛要轻松。
然后,我想起来座谈会上有同学谈起旅游兴乡。我当时在心里“啧”了一下:我亲爱的同学您现实点吧,虽然铁峰是很美,但是达到了您理想中旅游兴乡的起点标准了吗?我谈一下所看到的实际情况吧:从万州到铁峰乡的高速路之间,有一段从城里到高速的过渡路,那路真的有点糟糕就像我们武隆江口镇那始终在挖来挖去的那条路(但至少够宽可以让大巴载游客直接芙蓉洞);然后从高速下来之后,进入铁峰乡的那条唯一村公路比较狭窄,如果说旅客们是自驾游,尚好,车子开的进来,停车的地方勉强也还有(中心场和太平村都有地停)。但是假设举办一个什么稍有规模旅游活动,车子一多,连错车都是困难。再以及,基础设施是否能跟上?从我在乡政府所在地中心场打望的结果看来,除非住人家家里,还真没看到几家旅店类的设施。从一个乡的基础来衡量,除非硬生生定下发展方向,否则基础设施是不会立即跟上的。还有,旅游兴乡的话,必须要有异于其他同级地域的明显优势,除非实现有代表意义的我们村刘会计的理想蓝图——金银花和菊花的规模化种植这样的亮点项目,让城里的人们愿意下来赏花休闲——否则我还真没觉得铁峰乡除了森林还有何特别闪光以及耀眼的旅游亮点?
说到路和基础设施,我想起太平村下面到周家营水库之间的山路。多少年没坐过摩托车的我本来对那个就有点心里咯噔,这次上山走的山路更是让诸君的臀部“十分美好”地体验了一次什么叫做山地摩托。路况之糟糕,习惯了的摩托车驾驶员还能勉强带着我们顺利上山下山,而我们在山上看着市局的大越野们小心翼翼挪动,那个才叫紧张得捏了一把汗,不过山城们的驾驶员都还是比较素质不错,平平安安下了山。但是摩托车驾驶员们说在雨天的话这条路就不那么好了,我说看的出来,从山路两遍的落石和路边裸露的土、岩石、植物的根部就能知道这里发生过滑坡,除开我害怕滑坡这个要点之外,路况的不容乐观还表现在山上的老乡想要运东西下山卖比较不便也看的出来。总之,希望有条件能修整这条山路,路的两边能固化尽量固化,不仅是为了山上人们的生计(要致富先修路果然是不灭的真理!),也是为了人民群众出行的生命财产安全着想,千万不要等除了事故才来反省,那代价挺巨大的。山西王家岭煤矿救援呢不就据说花了一个亿么。
(这就是那很窄很惊险的山路,我们在这样的视角目送市局的领导们下山……)
当钟雯同学说到要给村里捐赠图书室的时候,我就在心里捶桌子:我忘了说——可不可以给每个村村民集中的地方配备垃圾收集桶……最好整个铁峰乡有一辆专门收集垃圾的环卫车= =||||
(大家一起劳动,我觉得自己拿锄头的时候真是笨拙得可以=。=右一是俺)
说起农村人口外流我想起这么一个事:农村有项任务很严峻,那就是计划生育。按照国家的政策来说,计划生育是国策,要严格执行,于是农村也就有了专门管这个事务的人。但是回头一想,如果农村再不多生,农村的未来是否会后继无人;农村多生了,又违背了国策,而且万一今后还是要流向城市,那生多了又有何意义……生与不生都面临流失的问题,总觉得像一个可悲的社会悖论?(不知道悖论一词用在这里合适不)留不住人的农村,发展前景很堪忧啊。
最后谈点总的感想吧。
三进三同的一个月里,消磨了日常的浮躁,我们的心都沉静下来,在带上草帽扛起锄头的那刻起,我们就忘记了自己是城里人的过去。像一个乡下的村人那样去田里劳作吧,你会收获一份朴实;像一个乡村干部那样去为全村人如何脱贫致富而思考吧,你会收获一份上进;像一个乡下的孩子那样去乡间道路上徜徉吧,那样你会收获一份自由。
(吕晋同学和冉雪琳同学一起和农家孩子散步,这孩子姓邓,和我们玩得很好)

铁峰乡人民的勤劳淳朴,热情善良,乡政府村里给我们的照顾,本人谨记于心并衷心感谢,在此不想与其他同学过于雷同地去一一赘述,浪费篇幅不是我的喜好。以及,是谁说的好呢?我们下乡来的重点不是看我们到底能给老乡们干多少农活(因为一个月太短,人家的日子还很长),而是在于我们能将看到的、感受到的化为怎样的动力!无论是给自己的、还是给这个山乡的,留下的意义到底是怎样!
虽然一个月的时间转眼过去,我们离开了那里,但是记忆却停留在纯朴的山乡,我觉得我们不是过客,尽管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可总有一天我们会回来!亲眼去见证那里是否有发展,是否有变化!
(完)
在集市上,我闹了个小笑话,还好只有自己知道。下图,我最初以为这是卖木地板的噱头【真的,为了证明地板防水确实有这样的促销方法】,结果站立于前思考了一分钟之后才赫然发现这原来是卖麸醋和酱油的!!对不起!我错了!!(捶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