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等许多重要文学社团相继成立,标志着新文学出现了一个流派蜂起、异彩纷呈的繁荣局面。
文学研究会是“五四”时期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文学社团,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由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叶圣陶、王统照、许地山等12人发起,主要成员还有冰心、朱自清、庐隐等。主要刊物是沈雁冰主持改革的鸳鸯蝴蝶派刊物《小说月报》,这是新文学的第一个纯文学刊物。此外还有新创办的《文学旬刊》(后改为《文学周报》)和《诗》月刊。文学研究会虽然没有统一的文学主张,但他们的共同态度是要求文学表现人生、指导人生,反对封建文学和鸳鸯蝴蝶派等游戏文学,在创作中表现出现实主义的倾向,被称为“人生派”。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因《小说月报》停刊而自动解散。
创造社是“五四”时期最有创新精神的文学社团。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留日学生发起,主要刊物先后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创造月刊》、《文化批判》,以及《流沙》、《思想》等。创造社既反对封建文学,又不赞同人生派文学在文坛上的“异军突起”,要求把文学看做是自我表现的形式,受到西方浪漫主义、唯美主义、表现主义以及日本“私小说”等多方面影响,带有明显的“为艺术而艺术”的色彩,被称为“艺术派”。1928年后,文学主张发生重要变化,成为无产阶级文学的主要倡导者,又称“后期创造社”。
前创造社:提倡浪漫主义的“艺术派”。崇拜西方浪漫派诗人,受到“艺术至上”等西方文艺思潮的影响,追求艺术的“全”与“美”,强调天才、灵感,尊重主观,要求表现自我,反对文学的功利主义,提出文学没有目的。
后期创造社:倡导无产阶级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