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anna_bin
anna_bin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71
  • 关注人气: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石渠:太阳部落

(2008-01-22 15:11:57)
标签:

杂谈

分类: Feature
在青藏高原的川、青、藏三省交界的四川西北部,有一个辽阔而美丽的地方——石渠,他的藏语名称叫“扎溪卡”,意为“雅砻江源头”。石渠,被称为“太阳部落”,是四川省海拔最高,面积最大,位置最边远的一个县,隶属于甘孜藏族自治州。北起巴颜喀拉山南麓,南抵沙鲁里山脉的莫拉山段,西北部与青海玉树州接壤,西南面与西藏江达县隔金沙江相望,东南面与四川的色达、德格县毗邻,距成都1070公里。境内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总面积25141平方公里,草地约占90%,其县城海拔4200米,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高城”。

 

1 扎溪卡草原

1.jpg

扎溪卡是四川最大的草原,你会被它那气势磅礴、不事雕琢的自然美深深打动,它的原始、纯净、苍茫与悠远,有一种大美不言的深沉韵味。8月的草原水草丰美,野花遍地,帐房点点,牛羊成群,就连草原上的风都带着一股醉人的气息。

每年的6至9月,是草原最美的季节,这个时候来到扎溪卡,正赶上当地“耍坝子”的好时候。这时候的草甸上星星点点搭起了许多蘑菇似的白帐篷,人们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骑着高头大马,带着牦牛肉酥油糌粑青稞酒,来到草原上享受阳光享受生活。扎溪卡人有着草原一样宽广的胸怀和太阳一般火热的情感,无论你走进哪一顶帐篷,都会受到热情友好的款待,好客的主人在献上哈达奶茶和美酒的同时,还会道一声祝福吉祥的“扎西德勒”,唱上一支情深意长的山歌,或是邀请你一起跳弦子锅庄。

 

2 罕见的宗教奇观——色须寺、世界上最长的嘛呢墙和最大的嘛呢城

跟所有的藏区一样,石渠也是一个宗教氛围很浓的地方,尤其是牧区藏民信教程度更深。全县有黄教、白教、红教、茬花寺庙共46座,其中又以色须寺规模最大,最为知名。色须寺距石渠县城40公里,寺里供有藏区第二大铜塑镀金强巴佛(仅次于西藏扎什伦布寺的强巴佛),而且是康巴地区唯一有资格授予“格西”学位(相当于佛学博士)的格鲁派寺庙。“色须”意即“戴黄”帽子的部落后裔,据说“石渠”这个名称也是由此读音演变而来。

1.jpg

在石渠也有跟其他藏区不一样的地方,比如在西藏等地随处可见的嘛呢堆,在这儿就被垒成了嘛呢墙,而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的就是蔚为大欢的巴格嘛呢墙和松格嘛呢石经城。在当地藏民眼里,这两个地方就像布达拉宫和冈仁波齐一样,是他们心目中的圣地。

巴格嘛呢墙坐落在雅砻江第一湾附近,距县城大约60公里左右,它仿佛是草原上筑起的一道长堤,又像是一座绵延起伏的古城墙,墙身最高处有3米左右,厚约2~3米,全长1.6公里,是藏区最长的嘛呢墙。整个墙体全部用嘛呢石片垒砌而成,石片上除刻有六字箴言外,还有《甘珠尔》、《丹珠尔》等大部分佛教经文。石墙每隔一段距离就有几座佛塔相连,墙头上挂满了五彩的经幡,墙的两面还有几百个大大小小的“窗口”,每个“窗口”里都摆放着各式各样石刻彩绘的神像和佛像。真难以想像如此浩繁宏伟的工程,都是怎样一锤一凿地刻出来,又一块一块地垒上去的。从巴格活佛一世在此放下第一块嘛呢石算起,距今已有300年了,墙上这些历经风霜雨雪的经石,不知记载了多少人世间的沧桑。

如果说巴格嘛呢墙让人看到了信仰的力量,那么当你来到松格嘛呢城下抬头仰望它时,则会感到强烈的心灵震撼。松格嘛呢城距离石渠县城约80余公里,它的外观像一座城堡,又有点像寺庙,高约10米,长宽有百米见方,是一座四四方方的石头城。城墙上同样有一排排摆放着诸神像的“窗口”,正面有一道“城门”可以进出,进去后里面也是一层层一圈圈的嘛呢墙,中间有狭窄的通道,弯来拐去好似一座迷宫。由于石块垒得太高,地面已不堪重负而下沉,据说它地面上的部分有多高,陷入地底下的就有多深,因此,尽管人们仍在不断地往上放石块,可嘛呢城并不见明显的增高。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这个没有任何框架支撑,也没用任何粘合剂,完全是人们你一块我一块随意堆砌起来的“城楼”,竟然能够历经千年岿然不动,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像这样的石经城在藏区也是绝无仅有的。据传此城起源于格萨尔时期,扎溪卡曾经是格萨尔所创建的地盘,现在还留有许多当年的遗迹。当时为了替战死疆场的士兵超度灵魂,将士们在此垒了一个嘛呢堆。后来老百姓因为缅怀格萨尔王的功绩,纷纷来此朝觐,嘛呢堆越来越大,越垒越长,最后形成了嘛呢城。直到现在每天仍有不少来朝圣的人围着城墙一步一拜地磕着长头,表达着他们对传奇英雄格萨尔王的无限景仰和怀念,也寄托着他们对明天的向往与企盼。

 

 动物天堂以及阿都措湖

1.jpg

石渠被称为动物天堂,在这里你仿佛走进了一个天然野生动物园,所到之处不时有“羽族炫翎,蹄类竞走”的情形出现在身旁。你会惊喜地看到一对对黑颈鹤在水边起舞,一群群白唇鹿在山间奔跑,敏捷的岩羊在峭壁上跳跃,矫健的金雕在蓝天上翱翔……

阿都措是一个美丽而幽静的高山湖泊,远远看去湖水一半绿一半蓝,那是因为它的一边倒映着青山,而另一边倒映着蓝天,湖的四周环绕着草滩、沼泽和无数的小海子。每到春夏繁殖季节,能看到成群的黑颈鹤在水边起舞,在草丛中安家,最多时大概有上百只。黑颈鹤是唯一的高原鹤类,目前世界上仅存500只左右,濒临灭绝。除黑颈鹤以外,白唇鹿也是仅存于青藏高原的珍稀野生动物之一。据中外专家考察认定,石渠境内金沙江流域的高山生态区是白唇鹿分布最多、种群最大的区域。在白唇鹿最多的真达乡,有一座与神鹿为邻的尼姑庵嘎悟寺,这里依山傍水林木葱茏,出家人又乐善好施爱惜生灵,因此成了白唇鹿常常光顾的地方。驻足寺中,眼前是满目青山,耳畔有呦呦鹿鸣,使这深山古寺里晨钟暮鼓的幽居生活,倒像神仙日子一般令人羡慕。

 

4 利山巨石群

在石渠还有一处奇妙的石头景观,那就是利山巨石群。漫山遍野林立的怪石,呈现出深浅不同的红褐色。大的像一幢楼,小的像一间房,有的形似动物,有的貌似人像,有些是一石独立成峰,更多的却是由大小不等的石头像搭积木一样垒叠而成,如像风动石、飞来石之类的景观比比皆是,其间还有一些洞穴和通道。巨石的棱角都比较浑圆,表面布满了纹理。整个石群的面积约有数平方公里,布局看似无规则的间隔错落。在这个周围都是浅丘草地的环境中,这些巨石究竟是从何而来的呢?是冰川遗迹还是火山溶岩?是自然形成还是有外力因素呢?它会不会是地质构造最复杂的青藏高原上的又一个未解之谜?这里的藏民之所以把它尊为神山,是因为他们相信只有神的魔力才能完成这样的巨作。现存于石渠县宗教局的一本藏传佛教经书里,就记载了有关利山的传说,经书称此山为“胜乐慈悲神山”,是观音菩萨、莲花生大师等高僧大德的修行处,先后有80位大圣在此修行。山上的石头阵又分为东西南北中五大圣地,东为上乐金刚圣地,西为莲花生圣地,南为伯达圣地,北为香巴拉极乐圣地,中为天竺圣地。种种传说使利山显得更加神秘莫测,答案也就更加扑朔迷离。

 

5 查加部落

1.jpg

部落文化对扎溪卡草原上的人们影响非常深刻,即使在今天,扎溪卡草原上仍有原始游牧部落遗存,那是一些被现代文明遗忘的角落。查加部落在离县城一百多公里的长须贡马乡境内,尽管它早已被划为了乡里的一个行政村,还设立了村委会,但是人们还是习惯称它为部落。公路只能通到长须贡马乡上,然后全靠骑马。查加部落的60几户牧民住得相当分散,骑马走了一天,才能看见几户人家。查加部落60年代中来到这里定居,几十年来不与其他部落通婚,现在甚至还存在着一妻多夫,一夫多妻的现象。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和游牧民族的自由天性,使查加人似乎很难真正的定居下来,在潜意识里他们随时都准备着再一次的迁徙,就连在他们心目中视为神圣的寺庙,都可以驮上马背任意搬迁,这便是查加部落的一绝:帐篷寺庙。顾名思义,这个寺庙是建在帐篷里的,它冬天是一顶黑色的牛毛帐篷,夏天是一项白布帐篷,由于帐篷太大(约100平方米),平时就把它拆成6块,分别由6家人保管,所有的法器摆设等都分散在老乡家里,需要的时候,再把帐篷拼起来,把东西凑在一块儿。帐篷寺庙就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存在着,一直支撑着查加人精神的天空,无论他们漂泊到哪里,它都是他们心灵的避难所。

 

石渠的自然环境是严酷的,她是四川最冷的一个县,年平均气温在零下8摄氏度到5摄氏度,老乡们还没有摆脱贫困。但是,6万多勤劳善良的石渠人,就在这高寒缺氧的“生命禁区”顽强地生存着、奋斗着,用心血和汗水浇灌着这千年的冻土,就象扎溪卡草原上那许许多多的牦牛,它们吃苦耐劳,而又朴实无华,把生命融入了这片土地。

当有一天,你带着被都市喧嚣纷扰已久的心来到这里,你会发现它像一只天堂鸟,在石渠雪后的晴空里越飞越远,越飞越高。直面石渠,你会体会到苍生的渺小;走近太阳部落,尽情享受阳光,享受“扎溪卡”天人合一的自然之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