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繁琐但又充满生机的阐释--流动的丰盈
(2022-11-10 15:14:11)
标签:
阐释学沈阳小区档案机制流动性公共属性 |
分类: 书海拾遗 |
花了好几个月,断续看完东北师范大学徐前进的《 流动的丰盈-一个小区的日常景观》,叹为观止。
厚厚一本书,约80%都是在用极其耐心、极其细腻且不带任何主观描述的文笔,阐释沈阳一个老旧小区的日常,包括街头、公共设施、广场、广告、商业、狗、洗车、书店......甚至包括一字不差的摘抄门上小广告全文、有线电视办理通知全文、地上捡的方便面包装袋配料表......
还有20%就是作者从学术角度发出的观点感慨,非常专业也极有见地,如纯粹的人文关怀是反自然的,因为他排斥自然伦理;空间对于声音具有彻底的去意识形态化的功能;现代化进程中需要改变的个人习惯,最终要取决于个体对于现代空间的公共属性的认识;现代竞争在技术创新之外是审美力的竞争;语言具有专属性,独特性和时间性,还有情景性;小区的流动性使物质语言与空间处在离散状态,这种离散是一种共同身份的缺失;在小区公共空间里出现的小广告是一种孤独个体的权利意识,混乱以单独的面貌出现时会有负罪感,但在具体的地方会降低甚至消失;现代城市里的实体书店已经从商业领域转向由个体的知识信仰和城市管理政策共同支撑的文化领域,并慢慢成为一个关于个体信仰或城市文化状态的标志;
疫情使小区进入现代国家意识的双重同时性(传统文化和疫情);日常生活中偶然出现的暖意不足以抵抗大面积的流动性和陌生感;陌生感是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个体感觉,化解陌生人社会的方法是构建现代公共意义的我们,用一个具有共同目的从容友善的日常生活状态,冲散小空间里的陌生人社会。
作者最终表明了写作的目的:认为未来历史学家无法理解,这个时代日常生活的情况,基本都处在档案生成机制之外,而实证性的欠缺,往往会导致想象机制的盛行,所以对于未来的人而言,突破档案生成机制的选择性关注,这个机制之外的日常生活状况,这是一种历史记忆的弥补机制。这是要为后代、甚至为另一个物种留下历史的火种啊,功厥甚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