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化解空巢危机

(2013-10-24 08:29:42)
标签:

危机

心理困惑

心理问题

传统社会

何化

分类: 杂谈

    空巢家庭分为三类:一是本身就无子女的老人,二是子女不在身边的家庭,三是子女在身边却疏于联系的家庭。最新又加入了新空巢家庭,即独生子女离世,尽管父母只有40岁左右,已经进入空巢期。

    空巢老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精神与心理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他们不同程度地存在失落感、孤独感、寂寞感,伴随着身体与心理上的衰老感,特别容易引发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如一位空巢家庭的老人,一儿一女分别在美国与加拿大,老人相当长时间存在不适应,如房间依旧保留着孩子在时的样子,思念的折磨使她的精神有些恍惚。

    首先,要从理性上认识到儿女独立生活的必然性,儿行千里母担忧是正常的情感表达,但长时间沉浸其中就需要引起重视;其次,建立儿女不在身边的独自生活,这是相当重要也很关键的转折,特别是对于母亲而言,中国传统家庭中的母亲角色多数是相夫教子,甚至失去自我的奉献与牺牲,等孩子离家后失落感更强,更容易引发心理困惑甚至罹患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这位母亲从来没有想过孩子不在身边自己怎么过,因为她所有的关注点都在孩子身上。此时,社区服务人员就该引导老人走出家庭,学习年轻时因为带孩子想学而没有学的知识,实现自己的愿望,过自己想过的生活。后来,老人参加老年大学,学习绘画、舞蹈等,逐渐找到自己的生活乐趣,也适应了没有孩子在身边的生活,对家里进行了重新布置,儿子的房间变成了画室,而女儿原来的房间则改变为健身房。而为了与孩子保持联系,老人还开始学习电脑、上网、QQ聊天等,与远在海外的儿女通过邮件、视频聊天等交流。通过学习,提升了自我价值感,也从中获得更多乐趣,与儿女的情感距离也越来越近。

    居家养老在相当长时间内仍然是养老的主要方式,而养老机构仍然定位在非营利与福利性上,目前社会养老机构远远不能满足老人的心理与生活需求;社区养老将是发展趋势,然而目前从政策容度及实际操作层面都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问题如资金与人员保障等还不能成为养老的主要方式;而子女因为竞争与工作压力等客观因素无法像传统社会那样照顾到老人的心理需要,能够给父母以精神慰藉。

     不要封闭自己而整天沉浸在牵挂和思念中,其实还有许多需要而且有益的事等着你,譬如,你可以参加老年大学安排的各种活动,在集体活动中体会参与的快乐和活力。没有孩子的牵绊,你完全有时间和精力去实现你年轻时的梦想。逐渐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这就要量力而行,根据身体条件和兴趣爱好,把生活内容安排得充实些,如练练书法、学学绘画、种种花草、养养禽鸟、读读快报、看看影视剧等,这样既可舒展心灵,又能珍惜时光、学习新知识,使生活更有意义。

    要避免“空巢”产生的心理危机,父母首先要对子女与自己的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无论是父母还是子女都应该是独立的个体,二者不是附属关系。子女就像鸟儿一样,幼时依偎父母,羽翼丰满后自然要离巢飞去,子女的离家是他(她)作为一个社会人已经成熟和独立的标志。在子女离家前,父母就应该调整自己的生活重心和生活节奏,而不是一切围着孩子转。况且子女离家并不等于斩断了与父母的关系,当今世界交通资讯日益发达,人们沟通感情的渠道已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交流,书信、电话、手机短信、网上聊天等一样可以传递温馨的情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