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山寨现象

标签:
杂谈 |
“山寨”,并非一个明确的概念,往往其中既涵盖了来自普通大众的标新立异或灵光闪现,也包括了不为法律所允许的恶意侵权和非法经营。针对不同的“山寨”行为,应当仔细加以甄别,是创新还是仿冒,是合理使用还是违法侵权?在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前提下,法律并不禁止人们对已有作品进行善意和合理的使用,甚至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相反,通过窃取他人知识产权而非法获利的行为,则为法律所不容。以山寨手机为例,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模仿其他品牌手机的外观,有可能构成对外观设计专利的侵犯;使用与知名品牌相同或近似的商标,则构成侵犯商标权……不同的目的和行为所导致的法律后果也有着本质的不同。
“山寨版”的制造者,应当认识到简单的模仿不是出路。这既不能让人创作出具有价值的作品,也无法帮助企业走上自主创新的道路,相反会逐渐磨灭创作灵感和研发动力,使我们永远只能跟在别人的身后,走他人已经走过的道路。“山寨版”的消费者,则应看到,尽管一些山寨产品满足了个性化需求,价格低廉,但其中混杂了大量的假冒伪劣商品,在性能甚至安全等方面均缺乏保障。
作为受到“山寨版”侵害的知名厂商,需要考虑自身产品的功能、外观、技术等是否存在有待完善之处,能否适应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还需考虑不同消费者对于价格的承受能力,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只有满足了消费者的各方面需求,才能赢得消费者的信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