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保障 何以堪

标签:
杂谈 |
据12月12日济南时报消息 一些市民发现,包括B超检查在内的一些医疗服务项目的价格不降反升。3个月前省立医院的B超检查费是100元,现在却涨至160元,挂号费由6元涨到9元……
时下,医疗费与学费、房价一样遭人诟病,成为压在老百性身上的新的三座大山。一次小小感冒,也多达百元左右,其真相自然是医院通过暴利以补偿运营成本。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医院的总收入中,药品收入约占48%;医疗服务收入约占47%;财政拨款等约占5%。这种“以药补医”的政策,随着特殊经营机制与补偿机制的不断演进,多开药、开贵药、高收费的“潜规则”风行市场,而病人的“苦难感”日益沉重。 让本来是“救死扶伤”的治疗成了“扼杀生命”的绝望?
果然,前几天,广东省汕头市一个9岁的男孩因发烧不适,找父母要10元钱去看病抓药,然而拿不出钱的父母相互推诿,为了借钱发生激烈争吵。次日早上,这个孩子没有去上课,他在房间里用自己的红领巾在床梁上打了一个结,然后把下巴伸了进去…… (12月1日《广州日报》)
媒体报道的另一件事更具讽刺:北京顺义县19岁的农民李大伟身患严重的再生障碍性贫血却无钱医治。为了能到监狱里免费治疗而保住性命,他故意再次抢劫。当听到自己被判处18年有期徒刑时,李大伟长舒了一口气。(11月26日《新京报》)
一个青年为了治病而不惜甘愿入狱,一个少年因为无钱治疗用红领巾悬梁。无论是前者的荒诞,还是后者的极端,都让人唏嘘不已。汕头这个9岁男孩肯定不懂什么“民生”、“保障”,但那要命的“10元医疗费”却在拷问着时下和谐社会的医疗方向,质疑着十七大报告中“病有所医”的庄严承诺。
笔者对医疗器械知之甚少,但凭想象可知,绝不会如“B超等医疗服务价格之所以上升,是因为此前定价过低,再加上相关医疗设备更新和医用材料价格的上升”这样简单。时下,一些大型医疗设备检查项目,简直成了医院的印钞机。这种对常规检查项目的虚高价格产生的超额利润为开单提成、大检查留下了空间,造成老百姓看不起病、看病不化验,导致乱用抗生素或有病自己看的现象,害国害民,其害无穷。
去年年底,一起天价医疗费纠纷案在全国闹得沸沸扬扬:一位身患绝症的患者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接受治疗,花费总额高达500万元以上。据事后调查,这一纠纷案内情复杂,病人家属以“钱权之势”主导医疗过程,严重扰乱了医院正常秩序,然而500万元之高的治疗费用依然令人咋舌,引发了人们对逐年增长的医药费用的批评和质疑。
卫生部在两年前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过去5年,老百姓年均收入水平增长远远小于年医疗支出增长,医药支出已成为我国居民的第三大消费,有48.9%的人应就诊而不去就诊,29.6%的人应住院而不住院。越来越贵的医药费让很多患者在医院面前望而却步,很多人开始习惯“有病自己扛”。
医疗领域具有特殊性,患者多不具备专业医学知识,在涉及健康与生命的重大问题上,只能听任医生主导整个过程,“吃药看病不讲价”是百姓无可奈何的消费习惯。像济南这样的医费暴涨,天理何在?民何以
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