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人文/历史 |
关键词:“西游”文学;百回本《西游记》;泰山;泰山文化;玄奘;义净。
《西游记》故事与泰山有着深厚的因缘。早在唐代的玄奘取经故事,便已与泰山相联系,在此后“西游”题材的杂剧、平话中,其素材选取,与泰山文化不无关涉。近年张宏梁、彭海两先生所作《吴承恩<西游记>与泰山》(载《泰安师专学报》1986年第1期),对此进行探讨。但由于其文于泰山地方文献未作充分利用,故所论尚存缺略之处。今试加新证,并藉以探寻泰山《西游》文化的渊源所在。
一、玄奘摩松故事与泰山灵岩寺
百回本《西游记》第一百回有唐三藏摩洪福寺松故事,这一轶事最早出自唐人刘肃《大唐新语》中:“玄奘法师往西域取经,手摩灵岩寺松枝曰:‘吾西去求佛教,汝可西长;吾归,即向东。’既去,其枝年年西指,一夕忽东方,弟子曰:‘教主归矣!’果还。至今谓之摩顶松。”
灵岩寺在泰山西北麓,始建于北魏,唐代时寺宇极盛,被列为天下“四绝”之一。历史上玄奘并未驻锡此寺,但“摩顶松”的传说,已将两者联系在一起,因之千年来玄奘故事成为灵岩寺著名掌故,屡见志乘载及。
清人王士祯《香祖笔记》卷十记云:“唐玄奘法师摩顶松,在齐州灵岩寺。师取经西域,始住长安洪福、大慈恩二寺,及宜君玉华宫译经耳。灵岩今属长清县,《图经》但以为佛图澄卓锡之地,而不知玄奘,故著之。”
又清初修《灵岩志》中多有关于玄奘遗迹的记载。其书卷二《高僧》云:“陈玄奘,三藏和尚。贞观初,降锡灵岩,译诸经典。今之御书阁及摩顶松,遗迹俱在也。”又《遗概》云:“摩顶松,在五花殿右,唐三藏和尚陈玄奘将往西域,寺有小松,以手摩其顶,曰:‘我西去求佛,汝可西长。’及去后,枝果西指,约长数尺。一年其枝忽转而东,弟子曰:‘吾师回矣!’迎之果还。其树至今犹存,大可数围,内空外窍,老干尽枯,孙枝独茂,翠色欲滴,苍古可爱,真不老物也。”
又《殿阁》云:“御书阁,在弥勒殿北崖上。唐贞观三年,陈玄奘译经于此,太宗赐以手敕,因建此阁。”
清乾隆帝南巡驻跸灵岩寺,屡有咏摩顶松之诗,并于《写摩顶松放歌纪事》诗序中对玄奘灵岩摩松之事作了考辨,谓:“《大唐新语》称摩顶松在灵岩寺,为元(玄)奘遗迹。夫唐时建都长安,元发轫自必由彼,而取经回,译经于宏福寺,亦今西安地。志乘班班可证,于此地无涉。”
乾隆将传说故事与史实核对,自是凿枘不合。此点正如顾颉刚之论薛平贵、空城计等民间故事:“这些事情,我们用了史实的眼光去看,实是无一处不谬;但若用了故事的眼光看时,便无一处不合了。”(《<古史辨>第一册自序》)若从民间传说的角度考察,则“摩顶松”的故事反映了一个确凿事实,即早在唐代,人们已将玄取经的事故安排在泰山;这一故事并在唐以后盛传不衰,以至灵岩寺中设置多处玄奘遗迹,用实其传说。《大唐新语》中载录的这条珍贵资料,为后来泰山“西游”故事产生,提供了一处重要源头。
二、傲来国石猴故事与泰山傲来山
在早期流传的“西游”故事中,孙悟空的老家原本落处于西域之中,但到了明代百回本《西游记》,却将悟空老家自西域迁到东土,且看其书第一回所写:
“这部书单表东胜神州,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海中有一座名山,唤为花果山。……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一旦)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有的学者推断傲来国花果山,乃是以江苏连云港之云台山为素材。但以我之观察,《西游记》第一回中描写之场景,更象选取泰山胜迹为原型。
先说“傲来国”,傲来之名,在此前西游故事中“羌无故实”,应是百回本作者的创意。其名系从何处得来呢?按诸地志,泰山西麓有一座山峰,名唤傲来山,成书于明嘉靖间的汪子卿《泰山志》卷一《山水》记载:“傲来山”条云:“在岳顶西南竹林寺,石巑岏矗矗,至御帐俯视之,更奇。”又明末萧协中《泰山小史》“傲来山”条云:“在岳顶西南,其石嵯峨矗矗,至御帐视之,嶙峋满目,颇称雄辅。沿山而下,则色色奇僻,尤动幽人策杖之思。”
百回本《西游记》中的“傲来国”,显然是借助了东岳傲来山之名号。此点正如张宏梁、彭海两先生所论:“汉字千千万,为什么偏偏拈出一个‘傲’,一个‘来’,组合成‘傲来’的呢?仔细考察,这个取名是作者头脑里储存的信息——‘傲来山’、‘傲来峰’的影响”。
——若再细加推考,泰山“傲来”之名亦有所出。
宋叶廷琯《海录碎事》卷三《地部上·总载山门》有“懊来山”条,云:“《嵩山记》云:此山自蜀山东,与嵩山争高而不胜,故云懊来。”
泰山之“傲来山势高蹇,有与岱顶争雄之势”(清金简《泰山图说》“傲来仙影”条),“列嶂皆犀利棘矜,傲岸不俯似欲抗衡岱宗,而力不逮者,遂号傲来。”(清孔贞瑄《泰山纪胜》)故借取嵩山“懊来”之名,然尔后嵩之懊来山名不彰,而岱之傲来独传胜名。或许正来“傲来”桀傲不驯的山名及与岱争雄的山势,与西游故事中的石猴风骨有相近之处,而被百回本小说作者涉笔采入,设定为孙悟空的诞生之所。
若以为“傲来”之名仅是偶然关合,不足为据,那么傲来山现存景观“猴子石”或可为此说提供一条“实证”:在傲来山以东的山峦中,有一巨石峙立,俨若猿猴蹲坐,山民称之为“猴子石”。——这天置地设的傲来猴子石,不正是小说中“石猴”的原型吗?
又傲来山有峰名芙蓉,小说第二十四回中亦曾写到:“只见那千年峰、五福峰、芙蓉峰,巍巍凛凛放毫光。”再次证明了小说取景于傲来
孙语空的洞府“水帘洞”,也可以从泰山寻得其踪迹。其洞落处于斗母宫西北的峰峦间,洞名始见于宋人记述。宋王山《盈盈传》云:“嘉祐五年春,予游奉符,偶与同志陟泰山,历水帘。”又李谔《瑶池记》云:“自黄岘岭会石经峪、水帘洞诸源,委汇而斯池(王母池)焉。”明《泰山志》卷一《山水》载水帘泉“在岩岩亭右,刻姚霁大书三字”。
明人高诲于《游泰山记》中描写其处:“水帘洞,泉自天绅岩出,飞流垂练,听之泠泠然。下有小石桥,通泉于溪。”于慎行《游泰山记》更摹其景色云:“水帘洞之泉,从山上弥漫下流,注于绝壑,以入碨垒,忽然而没,有时复出,石梁木杠,互相撑拄。”萧协中《泰山小史》有咏水帘洞之诗云:“寻真欲问碧云宫,竹杖芒鞋可御风。洞里有仙疑睡稳,故将珠水挂帘栊。”泰山水帘之地理风貌,与小说中的描写极为神似,而萧协中“洞里有仙”之咏,更说明泰山水帘洞神奇传闻由来甚久。张宏梁先生论称:“元代《西游记平话》的花果山水帘洞,以何地为蓝本无法揣测。吴承恩对水帘洞的描写,则是融化了泰山水帘洞景貌的。”确系恰切之论。
泰山胜景傲来山、猴子石、水帘洞,构成一幅神奇的仙幻世界,百回本《西游记》中傲来国石猴出世、水帘洞悟空称王的关目,或许正是巧借了泰山这诸多寓奇寓趣的胜迹,而加以铺设创作而成的。
再附带指出一点:孙悟空自封的“齐天大圣”尊号,据红学家俞平伯先生考证,也是源出泰山。俞先生在《西城门外天齐庙》一文中考谓:“天齐即东岳。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封泰山神为天齐王。……《西游记》谓齐天大圣殆从此设想。”按泰山神唐封天齐王,后世史籍中多误作“齐天王”,如《册府元龟》云:“唐开元十三年,诏封泰山神为齐天王。”说明《西游记》中这一嘉名创造,也正是受到泰山的启发。小说第四回称齐天大圣府署下设司:“起一座齐天大圣府府,内设二个司,一名安静司,一名宁神司,司俱有仙吏,左右扶持。”这一构思,亦当来自东岳天齐府之七十五司。
三、高老庄故事与泰山高老桥
猪八戒招亲之地,在明初《西游记》杂剧中本来是写作“裴家庄”,到了百回本《西游记》中却一变成为“高老庄”。“高老”二字正是从泰山“借来”。
这一结论并非妄测,而是据有确凿的明代文献。成书于万历末期的萧协中《泰山小史》,在“高老桥”一条下载称:
“《西游》有高老桥,俗遂以此当之,然真赝无从考也。世传有高老得道于此,故名。”
按高老桥之名,元代已见典册。元初李简《高老桥》诗云:“石桥流水碧泠泠,多少游人坐此听。好看春风二月雨,桃花新浪满沙汀。”(《元诗选癸集》癸之甲)是元代已有此桥名。其桥明时犹存,被百回本《西游记》采入书中,完全有此可能。虽然萧协中称此“真赝无从考”,但他的记载至少说明了在百回本《西游》成书不久,世人已认定小说中的某些场景,是取材于泰山的景物。
《泰山小史》关于高老桥的记载,是泰山文献中明确提到《西游记》书名之仅见一例,对研讨《西游》与泰山的关系颇具参考价值。惟此条《西游》资料,尚未见专家道及,朱一玄等编《西游记资料汇编》页305收录清代《卫藏通志》关于高老庄之记载,而不及《泰山小史》,实为遗珠。
四、芭蕉扇故事与泰山火焰山
《西游记》中脍炙人口的“唐三藏受阻火焰山,孙悟空三调芭蕉扇”一段情节,竟也可从泰山胜迹中找到其“娘家”。
牛魔王夫妇雄踞的“火焰山”,在泰山古代志书中就有记载。明嘉隆时人王之纲《泰山记》中已列“火焰山”;万历时王思任《观泰山记》云:“道士言某峰火焰,某凌汉、某神霄,某寨天胜、刘盆子,俱返照中影旆,大不悉。”足证明代已有“火焰”之名。清人《泰山道里记》记云:扇子崖“西北二里为火焰山,一峰黑飙特异。”《岱览》则更对此山作了形象描绘:“火焰山,赤若秃髯,熏若柴槱。”更奇的是:这座火焰山中还有牛魔王的洞府。《岱览》书中于上文后接着写道:“南崖一洞颇深邃,……俗称魔王洞。”清《泰山志》亦云:“魔王洞,在火焰山南。”
小说中述“那芭蕉扇本是昆仑山后,自混沌开辟以来,天地产成的一个灵宝。”这一艺术构思,或是源于火焰山之旁的扇子崖。扇子崖乃是泰山西麓的绝胜之地。清初王无欲扇子崖碑记云:“扇子崖首出群山,其形如扇。”又《泰山道里记》云:“扇子崖倾倚如摺。”这岂不正是那柄挟风凝雨、天地钟灵的奇宝芭蕉扇吗?
——芭蕉扇的构思源出泰山扇子崖,在元代杨讷《西游记》杂剧中已有痕迹可寻。其剧第五本第十九出《铁扇凶威》[滚绣球]曲词称“这扇子五道神细打磨”,五道乃为泰山之神祇,故《元曲鉴赏辞典》于此曲后论道:“第二支曲[滚绣球]曲介绍本出的核心道具——铁扇。说明铁扇的制作过程仅用十二字,且紧扣铁的特性。……铸件需磨,磨是慢工细活,宜选僻静处,故置于泰山深处,借助东岳神将五道神。”(见《辞典》页1090)如此,芭蕉扇与泰山的这番联系,或尚非全出臆测。也许正是泰山的诸多自然奇观,激发了杂剧与小说作者的驰骋想象,从而绎出“三调芭蕉扇”这一精彩回目。
五、唐僧晒经故事与泰山晒经石
《西游记》第九十九回写道:唐僧师徒取经归来,被老鼋丢于通天河中,一时经包、衣服、鞍辔俱湿。“少顷,太阳高照,(师徒)却移经于高崖上,开包晒晾。至今彼处晒经之石尚存”。
《西游记》这一段情节,窃颇疑是受摩崖刻经的启发而创作。古代僧众为保存佛经,多刊石名山,期垂永久,所谓“缣竹易销,金石难灭,托以高山,永留不绝”(《石颂》之意。摩崖刻经今存多处,就中最负盛名者,当推泰山之经石峪摩崖。其他今存经文千余字,字迹波磔古宕,有“大字鼻祖,榜书之宗”之誉。
经石峪又名“晒经石”(见于万历崔应麒诗刻)、“暴经石”(见于隆庆万恭《高山流水亭记》摩崖),其名由来当与曝晒佛经的掌故传说有关。今笔者有幸自明代张岱《琅嬛文集》卷二《岱志》中查到有关经石峪晒经传说的确切记载:
“石经峪……山峡中有石,五倍虎邱。传唐三藏曝经于此,又名曝经石。石上镌汉隶《金刚经》,字如斗,随石所之,尽经而止。”
据张岱此记,可知泰山经石峪被传为唐僧曝经之处,自明已然。或是泰山经石峪旧有此传说,而被百回本《西游记》作者改制采入书中;或是《西游记》作者受泰山刻经之启发,遂以经石峪之素材,于说部中创设“通天河”一段情节。两者必居其一。《琅嬛文集》这条记载,为我们追索《西游》与泰山的关系,又提供了一条确凿资料。
六、游地府故事与东岳阴司
百回本《西游记》第十一回《游地府太宗还魂》,写到地府中的奈河、金银桥、其名之出处亦在泰山。
泰山主生死、“主司人魂”的观念自东汉便开始盛行,佛教入传中土后,共地狱观念与泰山治鬼说十分契合,于是二者合而为一,构成泰山的冥府地狱系统。唐人《神异记》写唐太宗被召入冥,便是“奉东岳圣帝旨敕”。
小说中写到的“奈河”,在佛经中为“地狱三川之途”。而泰山下有河流名奈河,因泰山自古传为治鬼之所,奈河遂从中获取了与阴间鬼界相关的含义,当地狱观念随佛教入传中国后,与阴间死丧相关的奈河便自然被移植到地狱之中,成为地狱中生离死别的界河(参见项楚《说奈河》,载《文史知识》1988年第10期)。昔人还据地府信仰,于泰山之奈河上构筑奈河桥、金银桥,以倡其说。明《泰山志》卷一《山水》云:“奈河源出岳顶西南诸谷,汇为西溪,……城西郭河津曰奈河桥,西南隅河津曰金银桥。”《泰山道里记》云:“(奈河)水西南流,明人建金银桥,今僧道做法事,有金银桥、奈河桥,以诳世取财,盖借此附会耳。”《西游记》中出现地府奈河桥、金银桥之场景,正是此种泰山信仰风俗之反映。
除了上述诸事,《西游记》中还有不少情节似从泰山故事中演化,如“盘丝洞”一节,或是从泰岳蜘蛛精(《太平广记》卷四七九)演化而来;又如小说开篇改佛家“东胜身洲”为“东胜神州”,或是源于泰安古号“神州”(泰安神州之名,始见于元杂剧,明清时更见于官方文书)。诸诸迹象,均反映了《西游》与泰山因缘之一斑。
七、泰山、《西游》因缘探源
泰山如此众多遗迹轶事、同《西游记》故事关合,这一文化现象,究竟其因缘何在?
日本《西游》专家中野美代子在研究“唐三藏”之名时,曾发现一有趣的现象:“玄奘以三藏法师这一称呼而闻名。所谓三藏,是授与在佛教方面通晓经、律、论三藏高僧的称号。在唐代,被授与三藏称号的著名高僧除玄奘之外,具有代表性的还有义净、金刚智、善无畏和不空等。然而在后世,被大书特书的只有玄奘一人。……也正是从那时开始,传承出现混淆。”中野继而指出:“本来关于善无畏的故事,经过善无畏——唐三藏——玄奘三藏这样的变化,不知何时变成玄奘的故事了。”(《西游记的秘密》中译本页320)
根据中野的这一发现,我们可进而得知,《西游》故事中的玄奘其实是一复合体,在其身上融合了唐代其他三藏高僧的形象。据此思路作一寻源,则泰山《西游》故事实有渊源。
如本文第一节征引《大唐新语》所记玄奘摩松故事,原书将故事发生地放在灵岩寺,对此中野美代子指出:“(灵岩)位于山东长清东南,与北魏法空(法定)禅师的创建有关,但没有关于玄奘出国前曾住在这个寺院的记载。”(《西游记的秘密》页320)这一史实错误,曾引起学者的长期辩难。但为何唐人记述的玄奘轶事,竟会出现这一明显的地点错误呢?
但如果检读泰山佛教史料,便会发现这一情况:与玄奘同时稍晚,在灵岩寺附近还出现过另一位三藏高僧。——这就是中野曾标举的义净。
义净(635~713),本姓张,字文明,年七岁出家,少年时即仰墓法显、玄奘西行求法的高风,后遂于咸亨二年(671)从广州取海路往印度求法,于咸亨四年(673)二月到达东印耽摩梨底国,此后在印度遍礼佛教圣迹,在那烂陀寺学习十年,并求得梵本三藏近四百部,合五十余万颂。垂拱元年(685)仍取海路东归,证圣元年(695)五月返国。住洛阳佛授记寺,从事译经工作,并传授律仪,传习者遍于京洛。义净除了完成众多佛经的汉译,还留下《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二卷)、《南海寄归内法传》(四卷)两书,皆是佛教史上的重要文献。后人将义净与法显、玄奘并称为中国历史上到印度求法最著名的三大高僧。
这位求法西域的高僧,与泰山有着深厚的渊源:义净乡贯齐州山茌,即今长清县(日本武田章《义净出生地就考》载《山下先生还历纪念东洋史论文集》页638-654,1938年刊,又王邦维先生《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及《唐高僧义净生平及其著作考论》),他不仅生于泰山,其出家修行之所亦在故里。据义净自述:净七年时出家师事善遇、慧智二禅师,“二师者,并太山金舆谷圣人朗禅师所造神通寺之大德也”,遂“于土窟寺式修净居,即齐州城西四十里许。”(《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古德不为》)土窟寺今长清境内之四禅寺。义净在所著《内法传》中,不仅回顾了其土窟修行的往事,而且述及了僧朗与神通寺的掌故:“斯二师者,即是继先圣朗禅师之后。朗禅师乃现生二秦之时,……但为化超物外,故以神通而命寺焉。”所记神通寺,在泰山西北之昆仑山。
义净自印度归国后,致力于佛经翻译。成书多部,神龙元年(705)唐中宗为其亲制《大唐中兴三藏圣教序》,并诏令将此御制镌碑立于义净故里。《金石录》卷二五《唐中兴圣教序》跋云:“右《唐中兴圣教序》,中宗为三藏法师义净所作,唐奉一书。刻石在济南长清县界四禅寺。寺深山中,……,余屡往游焉,得此文入录。”《潜研堂金石文跋尾》卷五……益都李素伯云:寺在靳家庄官道旁,距灵岩寺甚近。”
义净于先天二年正月(713)示寂于大荐福寺,葬于长安。但据宋代学者苏辙等人考察,义净的骨塔实在泰山。苏辙《游泰山四首·四禅寺》诗云:“双碑立风雨,八分存法则。云昔义净师,万里穷西域。《华严》贝多纸,归来亲手译。蜕骨俨未移,至今存石室。”(见《栾城集》卷五)苏辙诗中明确写到“蜕骨”“存石室”,说明义净最终归骨于长清四禅寺中。其塔至宋世犹存。
义净出生、出家以至归骨,都在泰山西北麓,距灵岩寺甚近(四禅寺与灵岩寺相距不足三十里)。他西游天竺之前,曾至灵岩访学,而留下摩松轶事,是完全可能的。由于义净亦有三藏之号,且两人都有西游之举,后人与玄奘混为一谈,遂有玄奘居灵岩的种种传闻。还有一种可能性,即是义净在政治上支持武周政权,据《金石录》卷二五《唐中兴圣教序》跋云:“右《圣教序碑侧》,云:‘则天尝得玉册,上有铭十二字,朝野不能识,义净能读其文,曰“天册神皇万岁忠辅圣母长安”。证圣元年(695)五月上之,诏书褒答。’案宋莒公《纪元通谱》:‘武后以证圣元年九月,受“册金轮圣神”之号,故大赦改元。先是,司饩局人于水际得石函,有玉册云“神皇万岁忠辅圣母长安”,故改元协瑞。’其文与义净所载小异云。余尝谓义净方外之人,而区区为武后称述符命,可笑也。”武周覆亡,灵岩寺僧讳言其事,而嫁接其事于玄奘之身,亦在情理之中。
从灵岩摩顶松轶事可以得知:唐代义净三藏事迹,也是《西游》故事来源之一。由于义净出家泰山,其西游的壮举在当地定多有流传,因之产生了诸多与之有关的轶闻遗迹,这些传闻后来部分被融合到玄奘西游的故事中;由此《西游记》与泰山发生联系,后世“西游”题材的文学创作,受此源受影,多在作品中出现泰山的内容(张宏梁文曾对百回本《西游记》出现泰山的次数有详细统计),这些后来都成为百回本《西游记》的素材远源之一。——这应正是《西游记》与泰山文化的渊源所在。
泰山发现“孙猴子庙”遗址
近日,泰山研究者周郢近日在田野考察中,发现了泰山一座奉祀孙悟空庙宇——大圣院的遗址。此庙位于泰安市岱岳区夏张镇朱家庄村西,据民国《重修泰安县志》卷二记载:“大圣院:在县西南五十馀里嶅山东南。创建无考。元重修之,有至元三十一年徐朗塔廊记碑,张士彧书。庙久圮,惟砖塔九级碑存焉。”所云大圣,据本村老人证实,即“齐天大圣”孙悟空。
据朱家庄八十二岁老人杨桂松介绍:大圣院俗称“孙猴子庙”,庙内有一高塔,共九级,俗称“北白塔子”,又称万丈塔。白塔第一层高约2米,塔门南向,塔中置有小神龛,置有“孙猴子”手执金箍棒的塑像,造型生动传神。同村七十岁老人杨玉金补充说:“‘猴子像’高约二尺,系一尊立像。相传白塔之下,压着白骨精,故塑孙悟空以镇妖。又有塔底有洞,直通嶅山之西。”
大圣塔于1956年被村民拆除,现遗址散落着许多的古砖。树立《塔廊记》碑的石座尚存,据杨玉金介绍:此碑为圆头,约2米高。后被人仆毁,现正在寻找。关于此碑,周郢在清杨守敬《三续寰宇访碑录》卷十一上查到相关的记载:“《重修大圣院塔廊记》:徐朗撰,张士彧正书并题额正书。至元十一年九月。山东泰安。”虽原文尚待查找,但是证明,泰山大圣院至迟在元代已经出现,远早于百回本《西游记》的成书时代。至于孙悟空庙为何会在泰山出现,周郢认为,这是由于泰山地区为《西游》故事的发源地之一,岱西的大圣院,正逗透了两者的一段文化渊源。
参考文献:
[1]朱一玄、刘毓忱:西游记资料汇编,中州书画社,1983。
[2]刘荫柏:西游记研究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3]中野美代子:西游记的秘密,中华书局,2002。
[4]张宏梁、彭海:吴承恩《西游记》与泰山,泰安师专学报,1986(1)
[5]唐·刘肃:大唐新语,中华书局,1984。
[6]清·王士祯:香祖笔记,《笔记小说大观》本
[7]明·张岱:琅嬛文集,岳麓书社,1985。
[8]蒋星煜主编:元曲鉴赏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9]明·汪子卿:泰山志,北京图书馆藏嘉靖刻本。
[10]明·查志隆:岱史,清顺治刻本。
[11]明·萧协中:泰山小史,民国校刊本。
[12]清·聂剑光:泰山道里记,山东友谊出版社,1987。
[13]清·马大相:灵岩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4。